分享
2023年邓石如临《峄山刻石》.doc
下载文档

ID:1450786

大小:11KB

页数:2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峄山刻石 2023 年邓石如临
邓石如临峄山刻石邓石如临峄山刻石 打开文本图片集 篆书,一般可以按年代分为大篆和小篆。通常我们把秦以前的文字如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六国文字等归作大篆范畴。而小篆特指秦统一六国实施“书同文”统一文字以后的文字,其作为官方文字使用于秦朝和西汉早期。自西汉以降,隶书逐渐兴起。隶书变转为折易于书写,从而取代了小篆,成为通用书体。退出了官方书体的秦小篆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仅有唐朝的李阳冰对其做出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余书家,或不涉及,或亦步亦趋,直至清朝前期,再无扛鼎之才。秦朝统一后,丞相李斯上书奏,上古字体,广为流传,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识者不多,且口口相传,多有错讹处。李斯的字在秦朝是一流的,故而秦始皇让他主持,对文字进行改革。这次文字改革以秦国原有的文字籀文系统为主,废除六国文字中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对原有字形进行省改,并保留粗细一致的线条,对过于繁复的字进行减省,对写法多样的字进行统一,成为秦小篆推行天下。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秦始皇先后五次巡视天下。秦王赢政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 年),他出巡山东齐鲁故地登陶县的峄山(今山东邹城东南)时,登高远望,激情满怀,对群臣说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李斯当即成文篆字,勒石于峄山之上。这就是著名的秦峄山刻石。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原石被野火焚毁,幸好有拓本传世。今天所见到的是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 993 年)郑文宝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拓本所翻刻,现藏在西安碑林。虽然是翻刻,但与其他典型秦刻如琅邪刻石相比,此刻本的字体基本保留了秦小篆的特点,而且字迹清晰、字数较多、拓本精良,因此仍然是我们学习篆书的良好范本。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邓派创始人。初名琰,字石如,因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邓石如书工真草隶篆,尤其善长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参以隶意,开清篆一脉先河。对邓石如早年影响最大的是唐朝的李阳冰,在形成自己的风格前他曾经长期对李阳冰进行深入的学习,现在存世的邓石如书作中仍有大量以李阳冰风格呈现的作品。邓石如此临峄山刻石时间不详,但从正文的字形和款字的随心所欲大开大合来看,应该不会太早。邓石如之所以后来可以开宗立派,跟他选择的切入点有直接关系。典型的秦小篆用笔过于规范,结字太严谨,给实用和普及带来了先天的障碍。到了李阳冰这里,小篆用笔和结字的严整性都得到了一些松绑,而邓石如在其基础上又融入了提按和欹侧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书写性,不仅丰富了线条形态,也降低了用笔难度,终于使得“完白山人既出以后,三尺竖童,仅解操笔,皆能为篆”。下面我们对邓石如临峄山刻石举例进行分析。邓临在章法上跟原作一致,采用的都是有行有列的章法,行间茂密,单字轮廓以竖长方形为主,字形大小相同,重心位于中部偏上。这在篆隶和楷书中常见,给人以端正大方的整体风貌。在笔画的起收和行进过程中,邓临和原作基本上都是逆入下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线条粗细均匀(图 1)。而邓石如在临此作时已经到了技进乎道的阶段,求其意而不在其工,因此个别笔画有个人风格流露,收笔时渐粗而且空回,导致线端有虚(图 2),这跟秦小篆的要求是稍有龃龉的。在结字方面,原作整体上中宫收紧,庙堂气息浓郁。而邓临在结字上中宫放松,虚而实之,实而虚之(图 3),增加了不少轻松潇洒。这一点是受李阳冰的影响。原作的线条以直线和微弧的线(弧半径非常大)为主,线条转弯处则以小圆弧(弧半径非常小)来过渡。这两种极致的线条在形态上过于整饬,书写难度大,特别是转角的小圆弧,对调锋要求非常高。譬如走路和开车,走严格的直线和转 90 度的弯是很难的。邓临则用李阳冰的优点巧妙化解了这些矛盾,对于微弧的线,加大弧的弯曲(减小弧半径)。而在转角处,拉长转角的长度,降低弧的弯曲(增大弧半径)。这样做的直接好处是降低了用笔的难度,同时间接地使线条看起来更加流畅(图 4)。邓石如在临写的过程中对原碑中过于生硬的锐角转折做了彻底改动,代之以圆转(图 5)。而对原来稍显刻板的平行线,则在增加弧度的同时引入了向背关系(图 6)。线条的向背和柔和的弧度搭配起来,整个字就由原来的庄严肃穆变得活泼灵动了。邓石如此作虽然是临摹,却在整体上较好地还原了原作的用笔和结字,同时对不适合自己审美观念的局部做细微的调整,使临作入古出新,既古既新。邓石如的许多篆书作品也带有明显的峄山刻石风貌(图 7),堪称学以致用的典范。这种融古出新的理论和实践,造就了邓石如之后篆书繁荣发展、大师林立的空前盛况,也给我们学习提供了一条康庄大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