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新课标教学网.doc
下载文档

ID:1449866

大小:24KB

页数:13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新课 教学
新课标教学网   新课标教学网  篇一:新课标总体要求  新课标对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的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刻认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识。语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为培养适合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新人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的总要求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根底。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本册共有30篇课文,按主题合成六个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根据对课改精神的学习和对语文教学方向的把握,我们初步拟定了本学期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  〔一〕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开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开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根底.  〔二〕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三〕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在原有的语文根底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根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根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根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根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四〕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态度,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篇二:值得珍藏的几个教学资源网站网址  63值得珍藏的几个教学资源网站网址  1、教育第三方:  2、新课标第一网:  3、新课标学习网:  4、新课标123:  5、中国新课标小编:  6、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7、26教育资源网:  8、国家根底教育资源网:  9、K12 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10、中国教育资源网:  11、中华教育资源网:/  22、英语教师网:英语教学资源网:  23、中学学科网:  24、第一课件网:  25、教学资源网:  26、中国教学资源网:  27、小草教学资源网:  34、教育教学资源库:  35、国之源:  36、小老师教学资源网:  37、教学资源网:  38、上海教育资源库:  39、初中教学资源网:  40、亿库小编:  41、极品课件站:  42、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43、初中在线:  篇三:登高教案2 - 新课标教学网-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 …  登高教案2  备课人 董志霞  一、导入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  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  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  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  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  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放音乐二泉映月,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课堂中气氛凝重  ,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谁呀?  生:是杜甫。  二、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书  :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  ,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课堂中一时寂静。学生都陷入思考〕  一生: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感动了。  一生:你开头的描述,非常凄凉,再加上我们一想像,挺难受的,就不由自主地受到感  染了。  一生: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一种意境中去了。  师:对,老师形象而动情的语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老师力图造成一种氛  围,用这来“冲击〞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板书:形象的语言描述〕 仅靠语言吗?还  有没有其他因素?  一生: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  一生:再加上动作。  师:语调、表情怎么样?动作又怎么样?  生:语调消沉、忧伤。  生:朗诵到“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你有一个动作,你端起杯来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  。  师:对,语言,语调,表情,动作,〔板书:语言 语调 表情 动作〕这都是非常关  键的。  一生:还有,音乐的衬托。  师:对,还有音乐的衬托,这也是很重要的。〔板书:音乐〕诸多因素综合到一块,就  形成了一种境界,文学上叫做――  生:意境。  师:什么“意境〞呢?  生: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  师:实际上,老师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再加上音乐,这就是一种“暗示〞,同  学们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像,因而也就进入了老师所设定的〔实际是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板书:不  自觉〕所有这些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都可以叫什么呢?这些都是理性的,还是  感性的?  生:感性的。  师: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  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  感性相结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担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我们就  以这两条  为准那么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生: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师: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生:风用“急〞,天用“高〞,以下分别用“啸哀〞“清〞“白〞“飞回〞。  师: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生:凝练。  师: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一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师: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生: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生:心寒。  生: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师:“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飞鸟,你们想像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  境的鸟?  一生: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一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一生: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师:同学们敢于展开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  一只欢乐的鸟呢?  生: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师: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像成一只欢乐的呢?而且大家为什么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  只?  一生: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像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  泊。  师: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鸡  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一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一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师:为什么?  一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一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师: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一生:我认为是这样。  师: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  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  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  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  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  师:颌联,写了几种景物?  生: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师:由落水,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生: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生: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师: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  生:生命短暂。  师: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  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  生: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能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一生:我觉得似乎是互相比照着写的。  师:是比照,有没有衬托呢?  一生:有。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师:或者反过来说――  一生: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人的生命〞,指的是人类的生命,还是个人的生命?  一生:是个人生命。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总结得很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那么,这两句应该怎样朗诵?你就是  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潜台词是什么?  一生:我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生试读,很沉郁。全  体学生为之鼓掌〕  师: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  一生:有些无可奈何。  师:有一些。还有呢?  一生: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这句更多是是一种气势。   师:什么气势?  一生: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师:对的,有无可奈何。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  子来说,他仅仅是无可奈何吗?难道他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吗?他是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  祈求长生不老呢?  一生:不是,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  规律。  师: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  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