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新农村
建设
中的
几个
理论
实践
问题
2023年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站在经济社会进展全局的高度,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进展观的重要战略举措和重大历史任务。为确保这一历史任务的完成,有必要对新农村建设涉及到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探讨。
一、在思想与理论上廓清爽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有的同志认为,新农村建设反映的思路是城乡割裂。城市人领先现代化,农村人就地城市化。也有的同志担忧提出新农村建设会影响城镇化的进程。
对待这个问题,首先应熟悉到,城镇化和工业化是我国经济社会进展的必定趋势。依据国际经验推断,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要加速第三产业的进展。由于第三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人力密集性和消费的产地性这两个特征,它比其次产业更依靠于人口的积聚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可以说,第三产业进展缺乏和城镇化进程滞后制约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人口的积聚将带来对第三产业的消费的增长,但这种聚集需要有产业的依托、更多就业时机的制造,最根本的是需要国民经济健康快速的增长。目前,我国经济的增长面临着国内需求缺乏和城乡进展失衡的突出冲突。据统计,2023年,投资和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奉献率近60%左右,而消费仅占40%。消费需求缺乏的关键是农夫消费力量太低,农村市场没有启动起来。占全国人口近70%的乡村人口,只占城乡居民储蓄总额的18%,仅消费了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36%。假设回忆历史,进行纵向比拟,1985年农村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的比重曾经高达56.5%,而那一年城乡收入之比为1.86:1,是改革开放以后城乡收入比率最低的年份之一。农村居民消费缺乏直接导致工业生产的产能过剩,经济增长没有坚实的底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城市工人下岗的根本缘由是农夫收入太低。按国家统计局测度的农村小康实现目标,到2023年农夫人均可支配收入要到达6000元,而2023年仅为2632元,实现程度仅为11.4%,还有88.6%的路程要走。2023年的中心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殊是农夫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推动新农村建设,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农夫增收的长效机制,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进展差距,这样就可以启动和扩大农村人口这一国内最大的潜在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建设新农村将需要大量的水泥和钢铁等工业产品,能够有效解决这些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为城市制造更多的就业时机,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可持续进展奠定坚实的根底。同志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对进展重工业与进展农业和轻工业之间的辨证关系,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五十年后的今日,同样可以说,假设我们真想要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就应大力促进农村的进展,增进农夫的福祉。
我们过去的经验教训是,将农村进展和城市化、工业化作为相互割裂的两个独立的系统,片面地通过城市导向和沿海地区导向的战略政策来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城乡协调和可持续进展重视不够。新农村建设是在科学进展观指导下,促进城乡协调进展的一个系统工程,它将农村和城市共同置于城镇化、工业化的框架之中,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富强的格局。
二、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之间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有助于增加大量的对水泥、钢铁等工业产品的需求,解决这些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好地支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进展。但切勿将新农村建设简洁地理解为新村建设,盲目地搞工程,有力量干,没力量也要干。甚至单纯为解决城市建设进展用地盲目削减村庄,用强迫命令的方式让农夫集中建房、上楼。要熟悉到,通过新农村建设,全面提高农夫的综合素养,培育和造就一大批全面进展的新型农夫,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底工程,也是最终目标。因此,在注意改善农夫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更应重视全面提升农夫的素养这一“软件〞建设。
目前,我国农夫受教育的程度比拟低,提高农夫素养的任务非常艰难。2023年,农村文盲率仍高达10.7%,农夫平均受教育年限缺乏7.7年,学校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9.1%,远低于城市人口65.4%的水平。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全国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6人,而农村只有1.02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劳动力要素具有非同质性,素养低可能成为经济进展的负担,素养高那么会成为经济进展的条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奉献尤为重要。印度学者阿马蒂亚·森曾指出,贫困并不仅是收入的剥夺,更重要的是力量的剥夺,穷人无法行使某些根本的力量,这是一种肯定的剥夺。我们所说的公正安排,首先是猎取和使用时机的力量培育上的公正。而现行的收入再安排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无视了农夫及其子女的力量建设,没有为他们供给与社会其他人士公正竞争的一个公平的起点,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的质量难以提高,就业时机难以获得,农夫收入难以增加。在新农村建设中,进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事业、文化事业以及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实际上也就是注意农夫的力量建设,提高农夫的综合素养。假设我们能将农村浩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素养较高的人力资本,培育出数以亿计的体魄健全、思想和文化素养高的新型农夫,他们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中的一局部人走出农村,也将能够适应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在思想和行动上明确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夫群众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
政府的主导作用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如何行使职责?什么可为?什么不行为?总理在2023年“两会〞的小组会争论时曾讲到,政府要从原来许多状况下直接干预或者直接管理经济活动跳出来,要完整地熟悉并把握政府的四项职能―――经济调整、市场监管、公共管理和社会效劳。
在经济调整上,政府在初次安排中,要制造一个有利于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所起的根底性作用的制度环境;在国民收入再安排中,政府要发挥能动作用和导向作用,为广阔人民群众在公正的根底上供给公共产品。
理论工作者曾指出,生产归根结底是为了满意消费,投资与消费的失衡最终会阻碍、甚至破坏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而消费需求缺乏是现有安排关系的产物。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条件下,在市场力量无法自发地转变安排关系的状况下,通过政府干预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就成为必定的选择。从我国的详细国情和世界各国经济社会进展的普遍规律看,转变农村面貌仅靠农业自身的积累不行,单靠市场配置资源也不行,需要通过政府主导和制度支配,使投入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农夫倾斜。总书记曾强调,要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安排格局。这就是要使国家的财政支出、根本建设投资和信贷投资由过去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下决心调整投资方向,把国家对根底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主要是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根本建设,加强防汛抗旱和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农村道路、饮水、沼气、电网、通信等根底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事业建设。这就是调整国民收入安排格局的详细落实,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和能动作用的详细体现。
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夫群众的主体地位并不冲突,而是相互协调、并行不悖的。要敬重农夫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首先,要明确新农村建设是农夫群众需求导向型的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必需满意当地农夫最迫切的需求,给农夫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其次,敬重农夫群众的主体地位就必需充分调动和发挥农夫自身的乐观性和制造性,使农夫群众真正熟悉到建设新农村是建设自己的家园,做到不是“要我建〞,而是“我要建〞,新农村才能最终建成。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于落实全局性的政策措施,例如:如从今年起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同学的学杂费;到2023年,在全国农村根本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等。在各地的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供给资金、技术和人力物力的支持,提出指导性建设项目。至于详细到每个地区、每个乡镇、每个村庄,如何规划,如何确定项目的优先次序,那么由当地农夫依据自己需要来选择,当地群众应全程参加项目的决策和实施,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为使农夫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起到主体作用,应探究在乡村两级建立一种有效的民主制衡机制,解决“老板〔广阔农夫群众〕缺位〞的问题。可以借鉴有些地方的经验,落实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或成立村民理事会,将其塑造成行政村的议决机关,而原来的权力机关村委会那么成为详细的执行机构。村庄的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会议或理事会协商确定后,交由村委会实施。这样,村代表〔理事〕不仅成了联系村集体和村民的纽带,而且也是村民参政议政的人。由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理事会对执行机构〔村委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防止违反民意、权力腐败等问题的发生,有助于克服村级组织行政化的倾向。假设这种体制能够胜利,就可进一步把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落实,由它来监督和制约乡镇政府的决策和行政。只有在乡村两级建立起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才不至于流于形式,农村基层才能真正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夫群众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落实。
调动农夫自身的乐观性,既要解决农夫切身利益问题,又要教育和引导农夫。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农夫的经济承受力量和心理承受力量,发挥农夫的决策和行动主体作用,采纳农夫乐于接受的方式,从农夫最迫切需要解决而又有条件做好的事情入手,不刮风,不搞形式主义,不劳民伤财,让农夫真正得到实惠。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农夫自觉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宏大事业中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创业,共同致富,在国家的扶持下,依靠广阔农夫的辛勤劳动,把农村建设成农夫的美妙家园。
四、进一步熟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之间的关系
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有之间的一个生活进展阶段。作为一个阶段性的任务,农村小康的实现有明确的、统一的指标和测量标准。2023年,国家统计局有关部门在经过反复论证后,确定出包括反映收入安排、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口素养、生活环境、保障平安六大方面的16个农村小康指标。依据所确定的“农村小康综合评价标准〞的指标测算,到2023年,我国农村居民的小康生活水平实现程度到达91%,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迈入了小康社会的门槛,根本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3/4的农村居民初步过上了小康生活。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了适时监测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国家统计局又制定了新的农村全面小康标准和监测方法。该标准包括经济进展、社会进展、人口素养、生活质量、民主法制和资源环境六个方面,共18项指标。依据这一指标体系,目前农业、农村和农夫各项进展指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还有相当距离。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23年全国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仅为21.6%。其中,农村经济进展的实现程度为12.1%,农村社会进展的实现程度为33.1%,农村民主法制的实现程度为69.0%,农村人口素养的实现程度为15%,农夫生活质量的实现程度为28.7%,农村资源环境的实现程度为-22.4%。
与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这一阶段性任务相比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宏大的长期的历史任务。正如总书记在今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所指出的,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根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从更长远的时间看,即使将来根本实现现代化了,“三农〞问题仍旧是关系我国进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这就是说,即使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也还远未结束。可以说,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动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