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尽善尽美 美善合”.docx
下载文档

ID:1443458

大小:23.53KB

页数: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尽善尽美 美善合
天道酬勤 “尽善尽美 美善合一〞 :儒家思想对世界的影响深远,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其音乐美学思想就是儒家音乐美学的重点和精髓。他把“美〞和“善〞这两者作为音乐审美的两大原那么,具有历史独创性。而其思想的内核仍是儒家的一套伦理道德理论,其以音乐为出发点,为治国平天下提出一套较为系统的有创见的儒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开展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儒家;音乐美学;孔子;尽善尽美;美善合一 我国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得很早,可追溯到两千八百年前的西周。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人们对“美〞的认识和审美意识也在逐渐深化。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那么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家开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在美学方面的最大奉献就在于他以“美善合一〞的主张奠定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对音乐的体认是把音乐的“美〞与“善〞联系起来。音乐美是作为一种艺术的范畴来与“善〞〔道德范畴〕相对应的。而道德范畴所包括的,是大家所熟悉的“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伦理学说。音乐以艺术的形式帮助道德实施其教化作用。道德同时也渗透进音乐,使音乐在“美〞的根底上,融合“善〞,到达“美善合一〞。其“美善合一〞的观点,是深刻而成熟的音乐美学观点,其音乐美学思想观点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和〞为美,美善统一: 以“和〞为美,就是在进行审美创造和评价时要具有整体意识,“和〞而不“分〞。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的出发点,中心就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孔子认为,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到达“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能起到一种特殊的作用,审美、艺术和社会的政治风俗之间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为了使艺术在社会生活中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必须对艺术本身进行标准,艺术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必须包含道德的内容。艺术包含了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所以孔子强调艺术要包含道德内容,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和为贵〞。“美〞与“善〞的统一,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指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美〞是形式,“善〞是内容。 根据这种“美善统一〞的观点,儒家美学建立了自己对艺术的审美标准。论语记载: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那么韶、舞。族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儒家的审美标准。这个审美标准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和〞。 孔子倡导的“和〞的美学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很多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都是以这个“和〞字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致力于“以整体为美〞的创作,将天、地、人、艺术、道德看作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整体。只有“和〞才有美,“匪和弗美〞。因此中国艺术“所注重的,并不像希腊的静态雕刻一样,只是孤立的个人生命,而是注重全体生命之流所弥漫的灿然仁心与畅然生机〞。在古代艺术家的心目中,“和〞是宇宙万物的一种最正常的状态、最本真的状态和最具有生命力的状态,因此也是一种最美的状态。所以他们说:“和实生物,同那么不继〞。“和〞是具有包容性的,是丰富的,所以是美的。“以和为美〞,也就是以丰富为美,以多样性为美,这是对“和〞的理解的另一层涵义。 二、尽善尽美,“善〞重于“美〞: 在论语中,有关孔子对音乐审美的言论不多,但无不表达其“美〞“善〞并列的观点,而孔子的具体倾向是,道德重于艺术,而孔子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谈“乐〞,都是主张美善交融合一的。 论语·八佾说:“子谓韶尽美也,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美与善的关系在此正式并提。在论述两种音乐的优劣的同时,孔子提出“美〞和“善〞的两大标准:音乐不仅要好听,还要符合儒家的那套伦理道德标准才行。那么,对两种音乐的评价又跟政治扯上什么关系呢?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说:“韶,舜乐;武,武王乐。〞钱穆论语新解:“尽美,指其声容之表于外在。如乐之音调舞之陈容之美。尽善,指其声容之蕴于内者。乃指乐舞中所涵蕴之意义言。〞钱穆鲜明的指出,美与善,一个是音乐的外在旋律,一个是音乐的内在意义——那么,两者都在外在“尽美〞,而一个“尽善〞一个“未尽善〞,韶乐和武乐的内在分别又是什么呢? 钱穆论语新解:“古说:帝王治国功成,必作乐以歌舞当时之盛况。舜以文德受尧之禅,武王以兵刀革商之命。故孔子谓舜乐尽美又尽善。武乐虽尽美未尽善。盖以兵力得天下,终非理想之最善者。〞 韶乐的内在是舜的文德,而武乐的内在是武王的“武德〞,孔子的态度十分清楚。他的美学思想就十分清楚了:他推崇的是和平的,讲仁义道德的,符合儒家标准的音乐。光有美是不够的,没有善的内核,旋律再优美也难以“尽善尽美〞。 三、“尽善尽美〞是建立在道德根底之上的: 论语·阳货:“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译文是:孔子说:礼呀礼呀,就是供玉献帛吗?乐啊乐啊,就是敲钟打鼓吗?朱熹注:“遗其本而专事其末,那么岂礼乐之谓哉?〞礼当然不仅是供玉献帛,这只是其“末〞而已,其本那么在于整套礼制的精神,这很好理解;但敲钟打鼓本身就是音乐,却也是“末节〞,作何理解呢? 李泽厚论语今读:“礼乐不在外表,非外在仪文、容色、声音,而在整套制度,特别是内心情感。〞显而易见,孔子重视的,不仅仅是音乐本身的美,而是音乐所要传达出来的东西,是音乐的内核——即“音乐的善〞。敲钟打鼓只不过是音乐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已,仅得音乐旋律之美,而未有音乐之善参与进来——音乐之善那么显然是其音乐之本了。没有内涵的音乐,只是一堆音符的堆积而已,在孔子看来,是远远不够的。 可以看到,孔子的思想,是带有辨证法的思想。看待一个事物,不仅看其外表,还要看其内在。音乐是外表的,音乐要反映的内涵,才是真正重要的。孔子在这里进一步指出,音乐的内核——善,更重要于外在的美。如果没有内在的“善〞,音乐那么不为音乐,“无其内,徒求其外,那么玉帛钟鼓不得为礼乐。〞〔钱穆论语新解〕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是著名的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 重新回到韶乐。孔子在韶乐面前充分肯定了韶乐的价值——尽善尽美,令人着迷。综合了美与善,艺术与道德的优点的韶乐,才是孔子的挚爱!钱穆论语新解:“此乃圣人一种艺术心情。孔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此亦一种艺术心情。艺术心情与道德心情交流统一,乃是圣人境界之高。〞 由此可见,孔子的音乐审美思想是建立在“善〔道德〕〞的根底上的,认为道德上的美是先于艺术上的美的。他把道德的意识渗入音乐审美中——尽善尽美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才能到达较高的人生境界。 四、将“尽善尽美〞融于“乐教〞之中: 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李泽厚论语今读引何晏论语集解:“礼者,所以立身也;乐,所以成性也。〞 李泽厚又记曰:“礼使人获得行为标准,具体培养人性,树立人格,诗启迪性情,启发心智,使人开始走上人性之道;乐那么使人得到人性的完成。〞 从以上的论述来看,音乐的作用,是十分强大的。在教育的领域居于无可替代的作用,使人的人性的完成在“乐教〞中得到,这是何等强大啊!李泽厚又指出:“教〔education、teaching〕远非传授知识,讲解义理,锻炼技艺,而在整体人格的塑造,所以音乐〔乐教〕重要。乐无关知识,技艺,而直接作用于心灵,陶冶性情。〞 音乐已经上升到这样的高度了,我们不禁要问:单凭一点好听的旋律就能使人的人格得以完成,它有那么大的魔力吗?李泽厚美学三书·华夏美学引孔安国注:“乐所以成性〞,又引刘宝楠论语正义注:“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显然,孔子所指的“乐〞,并非单纯的音乐,而仍是带有他的儒家是非道德伦理观念的“乐〞,只不过是较前面的“乐〞更高了一个层次。“乐无关知识、技艺〞,孔子的弦外之音使我们认识到,音乐是与他的儒家学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起来的,同“仁〞,同“善〞等结合——在初步阶段是以“诗〞熏陶,接着授以礼制知识,到最后那么以一种美学层面的方式——“乐教〞〔或者称“美育〞也不无不可〕来潜移默化,使之成为孔子所要求的“人〞〔仁〕。 “美〞与“善〞在这里已经以一种更高的层次合一了。“善〞的内核与“美〞的形式已经无须区分了,音乐不仅用以传情达意,还用于“传道〞,孔子的儒家之道,及其圣人境界、道德心情,正潜藏在美的旋律中,所以乐能“直接感染、熏陶、塑造仁的情性心灵〞〔李泽厚〕,已经具有“美育〞的功能了。 综合来说,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和他的道德伦理观念结合起来的,他赋予音乐审美以新的内涵,提高了音乐的作用,使之不仅作为娱乐的方式和表情达意的方式,还作为传递其思想,道德,伦理主张的重要形式。 道德之美与音乐之美完美融合,人生境界与艺术心情相辅相成,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一开始就是儒家学说的一个组成局部。在美学的层面,孔子综合儒家各种伦理道德学说与音乐做一次交融,产生了其音乐美学的思想。音乐是孔子安放其思想的场所,所以思想更重要于“场所〞,而运用这一“场所〞孔子更好地施行了他的儒家教育。 孔子以后,“美善合一〞的标准就成为儒家音乐审美的最根本原那么。其音乐美学思想也成为影响了两千多年的重要思想,在两千多年后,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正是遥接并开展了孔子之说。 参考文献: [1]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4。 [2]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9。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4]论语长沙岳麓书社,2000。 [5]王佳试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中的“礼〞与“仁〞〔J〕.音乐探索,2003-3。 [6]李翔海生生和谐——重读孔子〔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3。 [7]李泽厚美学三书·华夏美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1。 [8]修海林、李吉提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9。 [9]李泽厚论语今读〔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1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