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江西省九江101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无答案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x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会员独享 2023 江西省 九江 1011 学年 历史上 学期 期中考试 答案 新人 会员 独享
九江一中2023—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试卷 总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11月6日 一、 选择题(此题共有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由于血缘关系的亲疏不同,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宗法等级序列应该是: ( ) A. 周王—卿—诸侯—士 B.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C. 周王—诸侯—士—大夫  D. 周王—大夫—士—卿 2、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  ) A. 西周初期分封制 B. 西周中期王室衰微 C. 春秋时期分封制   D. 战国时期群雄并立 3、在西周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 ) A. 周王 B. 鲁国国君 C. 卿大夫   D. 士 4、秦朝推行的郡县制适应了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是由于: ( ) A.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与臣的关系 B.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C.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D.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5、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 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开展 C. 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 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6、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以下提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 ) A. 打破了门第限制 B. 不利于加强皇权 C. 有利于选拔人才 D.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7、著名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是“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  ) A.唐朝设政事堂         B.元朝设中书省 C.明朝废除宰相制        D.清朝设军机处 8、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了: ( ) A.中央日益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皇权日益加强,臣权日益削弱 D. 丞相权力被六局部割 9、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 扩大民主权利 C.防止宰相权重难控      D. 完善中央集权 10、宋初为削弱宰相的权力,采取的措施有: (  ) ①.实行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并行的“二府〞机制       ②.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③.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④. 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 A. ①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11、元朝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 A. 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根底 B. 扩大了元朝的政治幅员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 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1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 A. 保护鸦片贸易 B. 割占中国领土 C. 翻开中国商品市场 D. 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1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 ) A. 背景相同 B. 目的和性质相同 C. 方式相同 D. 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 14、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 阶级矛盾激化 B. 外国经济侵略加深 C. 自然灾害严重 D. 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 15、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 ( ) A.互相矛盾 B.大同小异 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 16、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指: ( ) A.英国军队 B.法国军队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17、中法新约规定允许法国在我国修筑铁路,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我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些都反映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是: ( ) A. 商品输出 B. 资本输出 C. 掠夺中国原料 D. 剥削中国劳动力 18、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是:       (     )   A.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 B.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C.辛丑条约的签订    D.义和团运动失败 19、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突出表现在: ( ) A. 惩罚反帝爱国官吏 B. 同意拆毁大沽炮台 C. 中国内地全部开放 D . 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20、辛亥革命老人吴玉章曾作诗说:“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武汉义旗〞是指以下的什么历史事件: ( ) A. 兴中会成立 B. 同盟会成立 C. 保路运动 D. 武昌起义 21、历史上有很多纪年方法,如皇帝年号纪年、公元纪年、中华民国纪年等。民国36年,假设换算成公元纪年,那么为: ( ) A. 1936年 B. 1937年 C. 1947年 D. 1948年 22、1912年8月10日,中国“海圻〞号巡洋舰抵达上海后,“海圻〞号升起的国旗是: ( ) A.大清王朝的黄龙旗 B.中华民国的五色旗 C.中华民国的青天白日旗 D.新中国的五星红旗 23、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种“姿态〞主要指: ( ) A.先进阶级政党指导 B.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C.受十月革命的影响 D.具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特点 24、中共一大决定党成立后的中心工作是 ( ) A.发动武装起义 B.领导农民运动 C.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D.与国民党合作 25、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是: ( ) A.1921年底孙中山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 B.1922年陈独秀等共产党人参加改组国民党会议 C.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 D.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 二、 非选择题 (50分) 26、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27分)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称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为“帝〞,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那么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假设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处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 赵翼檐曝杂记 请答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建立了什么样的政治制度?(3分)这一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和部门的意见(3分)这种制度有何特点(3分) (3)材料三明太祖认为自秦至宋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为此,他做出了什么举措?(4分) (4)根据材料四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特点是什么?(5分) (5)综合四那么材料,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开展的什么趋势?(4分) 27、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23分) 材料一: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在通商口岸的英国侨民犯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材料二: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右图是孙中山为近代史上中国某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手书的纲领。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本约法施行后,限十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答复: (1)根据材料一,列强通过这个条款从中国获取什么特权?(3分)损害了中国什么主权?(3分) (2)根据材料二图,请写出这一政党的名称。(3分)这一纲领的名称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规定了什么?(4分)统治权力的分工表达了什么思想(4分)哪些内容旨在限制袁世凯?(3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