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安全文化
2023
安全
文化
经济
供求
规律
影响
经济供求规律对平安文化的影响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内,集中力量全面建设高水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要求全党人员在工作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开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开展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平安文化又是促进其开展的重要组成局部。从平安生产的角度展望,全面小康社会应该是一个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平安健康有保障、对生命价值、生命质量和代表平安、健康、环保等现代文明理念的“绿色消费〞生活时尚、生活方式追求的社会。 关于“文化〞一词有多种理解,从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但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的“文化〞这一词时,一般并不是指广义的文化,而往往特指人类精神方面的事物,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平安文化表述中较为全面的表述应当是人类在社会开展过程中在向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的活动中,为维护自身免受意外伤害而创造的各类物态产品及形成的意识形态领域成果的总和;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平安生产、平安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与物态的总和;是平安价值观和平安行为标准的总和;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 无论平安文化的定义和概念怎样表述,平安文化总是在人类的生产实践过中产生的,受人们生活的经济根底决定的。人们的平安意识不可能超出他们所在社会的经济条件,经济水平决定着平安意识开展水平。本文从经济学的供求规律对平安文化影响上来探讨平安文化的开展过程,并且阐述政府在平安文化宣传推广中的作用。 一、平安文化的需求 按经济学上的解释,欲望形成购置商品的动机,动机产生了对某种物品的需要,有了购置力才能形成需求,即需求是有购置力的需要。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比方在生命诞生时人们就有生存的欲望,这是人作为物种的一种本能。人类生存方式就是得保障自己的生命不受威胁,健康不受损害。原始社会的群居狩猎是人们在自然中形成的为了使个体得以生存的生活方式,它就是一种生存欲望的表达方式,也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对付灾害和猛兽的经验。有了生存的欲望就有对自身平安的需要。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求分五个层次,依次是生理的、平安的、社交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类衣食住行等根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经济到达一定的水平,就会对平安的需求要求越高,就会慎重对待风险高的工作。可是当人们根本的生理需求没有得到一定的满足,这必然在某些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去冒着生命和健康的危险去获得谋生的资料。就会出现“要钱不要命〞到“要钱也要命〞,最后是“花钱去买命〞的现象。并且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科技的开展也比较有限,这必然存在缺乏平安的具有高度危险的行业。根据资源的稀缺性理论,这些行业往往也是利润比较高的行业,在各方利益的驱动下必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故。 最初提出平安文化的概念和要求,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核工业领域,主要原因是核泄漏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种经济损失是人类难以承受的。核工业技术及宇航技术是经济高度兴旺的产物。这种平安文化的提出也是经过无数次血的教训换来的。而且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自己生命的价值,而且这种价值远远地高于所获得的经济利益。这样人们购置力提高到达足以用作为生理需求的一部经济利益去换取平安需求,这样真正平安文化需求才得以形成。 在商品经济社会里,有市场需求而且这个需求增长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催生满足这种需求的产业。我国经济高速开展,但平安管理却相对滞后,这种开展是不均衡的。早在10年前就有很多专家学者,呼吁并关注平安文化产业的形成,但由于种种原因,平安文化产业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严格地讲,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只是一些关于平安文化的产品和生产经营这些产品的企业。如果从经济上找原因主要还是我国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大,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过去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比起经济兴旺国家还是比较落后,人们受到一定经济条件制约,仍是把更好的生存放在首位,经济上表现为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而无视自身的平安。而且由于有些人由于经济原因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文化水平较低,认识不到自己生命和健康的价值,也无法适应高技能的工作,因此有时为了生存下去只能拿自己的健康和生命轻易去交换。而我们的企业也是如此,由于竞争的加剧,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它们也就降低了保障职工生命和健康平安的需求,因此才出现事故的频频发生。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平安的需求一定会到达很高的要求。 二、平安文化的供给 供给取决于需求,因此平安文化的供给也取决于平安文化的需求。从人类对平安的盲目追求,到现代平安文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人类的诞生到19世纪,该阶段人类对平安认识是宿命论的,对平安的追求是盲目的、无科学依据的;第二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在该阶段企业开始应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但平安管理模式是以传统的和经验的为主体,平安管理方法论上是以“事后弥补〞为特征;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平安文化具备了现代社会的特点,注重科学,以人为本,平安管理模式采用综合型对策,平安管理方法论上是以超前预防型为特征。 第一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开展缓慢,人类还是以维持自身生存和繁衍的生理根本需求为主,对平安需要相对较弱。因此根本谈不上平安文化的供给问题,其实最根本的平安产品也无法供给。人们对于平安需要只能求助于神灵等虚幻的东西。第二阶段生产力高速开展,作为上层建筑的平安文化也得到了有益的探索。不过在此过程中,经济的开展是粗放的,企业管理的理论也不成熟。企业文化没有形成,那么作为企业文化一局部的平安文化自然也无法形成。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盲目扩张,而雇员们为了自己及家人更好的生活铤而走险,去做具有很大危险的工作。但平安事故的频繁发生阻碍了经济开展的前程,这使企业主们和雇员们不得不思考平安问题,尽管平安管理是事后的、经验的,但是对于平安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有了需求,供给自然产生。因此这阶段关于平安的产品和经营这些产品的企业开始在市场上兴起。并且学术界也有很多的专家关注企业平安文化的建设,平安文化进入启蒙阶段。第三阶段由于生产力高速开展,科技进步带动经济的高速腾飞,各种人类无法控制的危险在生产中大量出现,并且一旦发生事故就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平安需要越来越高。在这一阶段人们有能力改善自己的平安环境,企业也有能力为雇员提供更平安的工作场所,平安就有了很大的需求空间,这必然促进这一产业的开展,也就增加了这种产业的供给,关于平安的产品和文化有了长足的开展,进入本质化阶段。同时政府也开始介入,关注人民的生命和健康问题,对常出事故的行业进行强行管制,这就提高了企业出事故的门槛。由于企业、政府、雇员自身三方的需求,关于平安文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平安专家也日益多了起来,关于探讨平安文化方面的文章、会议也相当多,平安文化作为独立的局部也得到了强化。这样供给的增多必然会形成全社会关注的大平安文化。 三、平安文化的供求平衡 平安文化的开展和提高必然带动平安产品、人们的平安意识的提高。但每种事物的开展必然付出相应的本钱。如果生产中平安投入的资金大于事故发生的本钱,那么企业就会减少投入;相反,就会增加投入。市场会根据企业对平安的需求和供给自发地找到平衡点,不管这个平衡点是否合理。那些高危行业一旦发生事故无论在经济上和社会上都会造成巨大损失,出事故的门槛相当高的,经营者无法承受这么大的本钱,因此对于平安生产的意识是相当高的,也舍得在生产上加大平安资金的投入。但一旦投入资金到出事故可允许的范围之内就会停止,这样就呈现出事故发生的反复性。如矿山行业。出了事故,马上在全矿掀起学平安、抓平安的热潮。增加职工的平安培训,加大现场平安防护。一旦长时间没发生事故,平安资金投入和思想意识投入马上放松下来,再加上生产紧、任务重,各种观场平安问题不断出现,再发生事故已无法防止。一般情况,没有危险行业事故发生的几率相当小,因此根本上没有平安投入或者投入只是象征性的。经营者从不倡导平安文化,职工的平安意识比较弱,平安文化根本不可能形成。 四、政府的作用 市场经济特征之一是自主性,这就决定了经营者具有独立的市场行为能力,可以自主地做出经营决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追求必然导致经营者尽可能地减少投入,增加产出。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社会组织的经营者、管理者乃至普通劳动者,无不希望生产顺利、经营有序、效益提高、利润增长,人人平平安安。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事故仍常有发生,血的教训给我们更多的思索。生产过程中在结果不可预测、风险无法确定的情况下,谁都不愿意把平安当作一回事。并且发生事故的门槛低。如果出了事,经营者也可一逃了之,政府收拾残局。即使是经营者有责任心,但作为有限民事责任主体,承担的也仅是有限的民事行为能力,不可能承担全部的责任,这样不可防止地将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或多或少地向整个社会转嫁扩散。这样在平安生产领域上就出现“市场失灵〞现象。因此在平安文化推动上,仅凭市场经济的自主调节是不够的,需求和供给无法在平安投入与意外损失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政府作为“看得见的手〞在平安文化的推广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经济开展速度较快,人民的生活质量、健康质量提升得也很快。我们改革开放几十年走过的道路是西方兴旺国家几百年才走过的道路。但与西方兴旺国家比起来社会经济根底还比较薄弱,理性思维还不成熟,平安意识跟不上。这就需要政府在平安文化的推广上起到强有力的作用,汲取西方兴旺国家在经济建设中用血换来的平安文化经验,对整个社会不断进行平安文化的宣传强化,直到人们自发的平安意识到自觉的平安行动,这样我们的社会才是真正的文明社会、小康社会,人们在其中才能尽享生活的乐趣。 尽管经济根底决定上层建筑,但作为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根底。平安生产与经济开展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共同体。平安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开展,经济开展也能保证平安生产得以有效的实现。西方兴旺国家在开展经济过程中的悲剧我们不能再重演,积累的珍贵经验我们要借鉴,这样可以使我国在经济开展中少走很多弯路。这也是保障我们经济高速开展,人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完成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政府在平安文化的推广和宣传中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在目前我国的经济环境下,平安文化走自上而下的强行推广到企业和职工自觉平安意识的提高是有效的社会平安文化建设的途径。特别要加强政府的立法、执法作用,加强各种人员的平安认证。并在认证体系上与国外的认证体系接轨,走平安文化国际化道路,尽快把我国的平安管理提升到国际化水平,消除市场经济中平安管理的市场失灵现象。张永泽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陆忠 北京邮电大学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