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创新
高职
院校
德育
理念
德育工作
方式
创新高职院校德育理念和德育工作方式浅探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不断创新。首先,应该是德育理念的创新,并在新的德育理念的指导下创新德育工作方式,以取得德育工作的实效。高职院校的德育理念应有前瞻性、实践性、人文性,并表达学生的主体性。德育工作方式创新可以从校规校纪建设、校园环境建设、地方人文精神和城市精神教育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德育理念 创新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提倡和支持,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开展,学校数量、规模和在校学生数量较以前都有了显著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局部。每年,都会有大量的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正成为我国经济开展的一支生力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高职教育是不同于传统高等教育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形式,其鲜明的职业教育、岗位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有着自身的特殊性。由于高职教育办学时间短,缺乏一定时期的经验积累,因此,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大学生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目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加强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重要性的同时,注意结合新的社会形势和当代高职生的特点,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指导,这样才能搞好德育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应持有以下德育教育理念。 一、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要有前瞻性 目前,世界经济虽然处于暂时的低谷期,但总体来说还是开展的,在这个时期,我们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开展机遇和挑战。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正在改变着以前的经济模式,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培养顺应时代潮流的能够与世界接轨的人才为目标。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各方面工作,包括德育工作应该是前瞻性的,要求德育工作者能够从学生开展的角度来进行德育规划。 创新是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个人前途和命运的关键因素。1998年,我国公布的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里所说的创新精神教育,就是在我们的教育中,培养我们的学生不满足于现成答案,大胆质疑,勇于挑战,善于思考的精神,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勇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创新能力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克服困难的教育,是时代精神的具体实践和表达。而这种精神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根底,有本专业的根本技能以及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一线的劳动者和管理者,创新对他们来说尤其重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方面的培养,不仅要在观念上进行引导,还要在校园文化中有所表达,使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得到锻炼,通过社会实践使知识和能力有所提高。 高职院校毕业生从事的不是科研工作,他们要想在离开校园以后继续提升自己,就必须要有自主学习的精神。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一定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并培养他们的自我开展能力。学校要在整体上塑造一种自觉学习的气氛,教师也要注意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成为真正的自主开展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要有实践性 高职院校的特色之一就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确实定应该要立足于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开展。同时,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也应该具体结合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开展来规划。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狭义的德育观指导下认为的德育就是政治学习和道德教育的观点和做法,应该以广义的德育观为指导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教育。 当今的社会竞争越来越剧烈,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外界影响最为敏感的时期,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近两年,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高职院校的学生面对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就业压力可以说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他们身上。同时,有的学生还要面对生活的压力、学习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求学校的德育工作,要在充分掌握学生心理状况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度过这人生的最重要阶段。 即将进入职场的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有一种既向往又恐惧的心理。一方面,他们对社会充满了梦想,希望自己能够在社会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对社会缺乏实际的接触和感性认识,不知将来如何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对学生进行市场经济的理论、法规、政策方面的教育,进行社会民主、法制教育,进行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使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初不至于手足无措、一无所知。 三、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要有人文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优秀民族。我们的祖先创造的许多优秀文化,如文学、思想、哲学甚至医学、工艺等都极大地影响了整个世界文明,这些优秀文化不仅是属于历史的,更应该为今天所用。任何时候,无论科技如何兴旺,文明如何进步,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不能丢掉的。同时,当今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外的许多优秀文化正以各种途径进入我们的生活。对于外来的优秀文化,我们也应该在为我所用的思想指导下有选择地吸收学习。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不能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素质培养。 高职院校虽然以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学为主,但这并不代表人文教育不重要。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受学校性质和所学专业的影响,同时受市场经济和时代思潮的冲击,对自身的人文素养缺乏自觉培养的意识。这就造成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普遍较低的状况。中科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教授将目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状况归结为“五个精于〞、“五个荒于〞,即:“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就要弥补人文教育方面的缺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需要秉持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要为学生开设人文科;另一方面,要在校园中、学生中创造良好的人文气氛。 四、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要充分表达学生的主体性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应具备全面优良的素质,比方社会责任感、正义感、进取精神、团结合作精神和老实守信品质等。高职院校在德育工作中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时代的需要以及德育的特性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方式。 进入大学阶段,学生已根本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判断力。这一阶段的学生渴望被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他们要求开展自己的个性,完成自我形象和人格的塑造。因此,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一成长要求,应该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展开。此外,德育不同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是一种特殊的育人工作。它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个体,解决的是他们的思想问题,目的是使他们健康成长。也就是说,学生是德育工作的中心。这就决定了学生是德育的主体,教师应改变以往的主体地位,要作为积极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存在。 高职院校在德育工作中要真正表达学生的主体性,就要努力创造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校风、班风,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显其能;要为学生创造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条件,使他们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主动得到教育和锻炼。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自我展现,才能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