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文化
身份
外语
学习
文化身份与外语学习
摘 要:身份或认同问题广泛地涉及到哲学,数学,心理学,语言学和社会学的一些领域。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世界观,这就涉及语言学习者的身份或认同,近些年来业已成为研究外语学习的前沿问题,而学习者的身份问题成为社会心理学派和社会文化学派都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身份;外语学习;语言
一、关于文化身份的根本概念
身份或认同问题广泛地涉及到哲学,数学,心理学,语言学和社会学的一些领域。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世界观,这就涉及语言学习者的身份或认同,近些年来业已成为研究外语学习的前沿问题,而学习者的身份问题成为社会心理学派和社会文化学派都关注的问题。在社会心理学派,例如Gardner 的经典研究中,身份或认同,作为语言学习的非语言结果,偏重于对文化身份的研究。而社会文化学派中,例如加拿大学者Norton从建构主义视角认为,身份问题是关于人们如何认识他们与社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如何构建起来的,以及人们如何认识他们将来的可能性的问题。所以身份或认同问题是一个既庞大又复杂的问题。
身份涵盖的范围很广,如性别身份,种族身份,政治身份,宗教身份,职业身份等。文化身份只是其中的一个分类。文化身份也叫文化认同,通常被看作是某一特定的文化所特有的、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简单说,文化身份是个人受所属群体或文化的影响,对该群体或文化产生的认同感。
西方学者Stuart Hall和Paul Du Gay所著Cultural Identity一书中,文化身份被理解为潜藏在许多其它外表的或虚假的自我中的综合的真正的自我。这是有共同的历史和祖先的人们共同具有的,或是能确保稳固的存在的一种不变的同一性或是文化归属。在中国,北京大学高一虹教授研究的英语学习者的身份或认同问题具体是指学习者主体对英语学习相联系的‘我是谁’的认知,评价以及相关的情感和行为倾向,其实际参与或内心想象共同体的归属定位(高一虹,2022)。她的身份研究主要侧重于文化身份,涉及语言的使用和语言的态度,交际方式和价值观层面的选择。这既是个人身份定位过程,也是个人身份建构的过程,是结构观到建构观的融合。
二、国外有关文化身份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Lambert的社会心理模式有着开创性的意义。他提出的附加性双语现象和削减性双语现象被后来的研究者广泛应用。之后还出现了不少以Schumann的濡化模式为代表的涉及语言学习和文化身份的理论和研究。这些研究的着眼点都是语言学习者的文化认同(边永卫,2004)。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Bonny Norton为代表的许多社会文化学派研究者以社会建构主义为理论取向研究二语学者,主要是移民的社会身份和文化身份。其中Bonny Norton 运用主观能动性的理论解释女性移民的身份的重构。在一个案研究中,她描述了5位女性移民的故事,旨在说明当人们使用一种语言,它们就‘投资’了和那个语言相关的身份。Toohey站在女性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者的观点看待身份问题,通过考察幼儿园中不能熟练运用英语的学习者,研究他们是如何被边缘化而且没有时机参与到课堂互动中的。Schecter 和 Bayley使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考察了美国墨西哥裔家庭的文化身份,集中于语言的社会化和文化身份的研究,并说明在理解语言和身份问题上具有等级性的社会关系发挥重要的作用。从社会建构角度为理论框架来指导的实证研究层出不穷。
三、文化身份研究在中国
1992年,高一虹在附加性和削减性双语现象的根底上首次提出了生产性双语现象,即本族文化身份和目的语文化身份不仅和平共处而且相互促进。其实证研究的根底是通过对中国52位专家学者的开放式访谈,他们学习英语的经历揭示出对中西语言和文化的一些共性,如开放性和批判性。虽然此研究中文化身份还不是一个明显的主要概念,但是这个议题已经被触及到了。然而此研究只限于少数高知语言学习者。2000年以后,高一虹及其团队对语言学习和身份变化的研究对象的领域已扩展到大学生。她们从整体“人〞的角度,用量的研究方法探索在EFL的中国,5所高校1300多名大学生进行历时四年的英语学习与自我认同的开展,结果说明,自信是学习英语之后最突出的变化,生产性变化和附加性变化均高于临界水平,自此揭示出文化身份的变化。此研究中,生产性,附加性和削减性双语现象都归属于文化身份范畴。
如果说量的研究展现出了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文化身份变化的整体轮廓,那么质的研究提供了更为细致的描绘。在对英语专业学生边娜的个案中,她感觉自己虽与英语‘恋爱’‘结婚’,但并没有与汉语‘离婚’,她在低年级时表现出的对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兴趣在高年级时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上都做到了对异域文化差异的包容和理解,并且已经开始朝着批判接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方向努力,表达鲜明的生产性变化。这同样凸显了与外语学习相关的外语学习者文化身份的变化。总之,高一虹关于英语学习者身份的研究都是历时的,大规模的定量研究也有局部质的的研究,而且,她的实证研究中主要关注文化身份。
高教授的文化身份研究无疑是国内身份认同研究的标杆和先锋,同时也激发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由此出现了一批关于在EFL情境下英语学习者身份认同问题的实证研究。其中包括关于大学生自传性文本中身份建构的研究,英语专业转系生身份开展的个案研究等。正因为身份问题是如此宽泛而又复杂,而研究EFL情境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问题就显得比较具体。相信与文化身份问题相关的各方面必定会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GaoY.H.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1+1>2〞.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1.
[2]边永卫.语言学习动机与学习者自我认同建构,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的研究,高一虹等.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高一虹.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的研究.北京:外语研究出版社,2004.
[4]贾增艳.英语系转系生的英语学习与自我认同开展---个案研究,语言学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0期217-230页,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