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本位
心得体会
人本位心得体会
权利是人类文明社会所具有的一种实质性要素,它既是人的根本价值追求,也是社会文明演化进取的不可少的力量。在历史上,人类对权利的探求也可谓是一个艰苦而富有成效的过程,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通过分析“本位文化〞论形成的社会心理根底和思想渊源及其对待东西方文化之关系、传统与现代之关系的立场和态度。认为“本位文化〞派关于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的主张,虽有明显的保守倾向,但是出于反对当时的“西化〞论调,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时期中国知识精英阶层强烈的民族本位意识和忧患意识。他们强调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反对盲目模仿外国,在固守民族本位的前提下审慎地承续和变革传统、建设中国的新文化,这在今天仍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当时的社会心理根底
宣言的发表时值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之后,文化建设杂志又有官方背景,因此一直以来更多地被解读为对“新生活运动〞的照应。笔者认为,如果仅从政治层面去剖析,而忽略深层的社会心理根底,就很容易落人意识形态话语的案臼,流于浅薄与偏颇。所以笔者首先拟从宣言思想形成的社会心理根底去对其进行解读。宣言提出的主张,也可以说是民族立场和忧患意识在寻求中国文化出路时的表达。宣言指出:“在文化的领域中,我们看不见现在的中国了……从文化的领域去展望,现代世界里面固然已经没有了中国,中国的领土里面也几乎已经没有了中国人。〞“要想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咽王新命等在我们的总答复中又说:“总括起来,中国此时此地的需要就是:充实人民的生活,国民的生计,争取民族的生存。故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是一种民族自信力的表现……〞宣言的立论,表达着一种强烈的民族本位立场。这种立场,既是山河破碎、国事陵夷等现实层面的因素所催生的结果,也是在文化层面探求中国文化出路时对“全盘西化〞论的回应。
篇二:十教授中的樊仲云回忆说:“这是一个冬天的晚上:几个朋友于吃完了饭之后,从各方面的闲谈,慨叹地讲到中国的沦亡。不仅是在政治经济方面,涣涣大国成了帝国主义者的次殖民地,即在文化思想方面,也自失其安身立命的根据,成为人云亦云,毫无主张。从英国回来的学生,觉得英美的民主政治是我们的理想;而从苏俄回国的,那么以为中国也应该有苏维埃制度;最近由于意、德两国法西斯主义势力的兴起,于是有的人主张中国也当来效法一下……这是民族自信力的丧失。为了恢复中华民族的自信力,于是我们提出建设中国本位的文化主张。’,叫可炳松也说:“其实我们的初衷,无非想矫正一般盲目复古和盲目西化这两种不合此时中国需要的动向,此外别无他意。’,in从宣言作者的动机看,主要也是出于反对当时的“西化〞论调。
因此,从社会心理根底这一层面来看,宣言的出台,不应该看作是“御用文人〞的应制之作,它是20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历史现实在知识精英阶层意识层面上的反映。宣言也是对“西化〞困境的反思。1911年辛亥革命后,在西方文化思想广为传播的影响下,传统观念与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剧烈的冲击,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都开始了现代性的转变。然而,这些现代性的转变只是一种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变化,即使在精英分子层面,也是如此。多数人对于现代性、现代化的认识,根本上仍停留在“西化〞即“现代化〞的层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其造成战后欧洲的衰败凋零,给大多数沉浸在“五四〞余绪中,在学习西方道路上艰难前行的国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科技无力解决现代化的一切问题。正如梁启超所言:“讴歌科学万能之人,满望着科学成功,黄金世界便指日出现,如今总算成了。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只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似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响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偿惶失望。’,阴社会的公正、道德的完善,不能寄希望于工具理性。西化不是现代化的唯一出路。这种现代化的新思路,给一局部知识精英以启迪。他们转而向中国的传统文化寻求具有现代性的恒常价值资源,力图以价值理性来批判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工具理性的过分膨胀,并进而解决由之带来的人性疏离、道德沦丧、意义迷失等系列问题。宣言提出“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判态度,应用科学方法来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将来〞的观点,既承继前人,又表达一种开放的胸怀和科学的意识。虽然宣言本身没有提出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案,但这种胸怀和意识,足以让人充满敬意。
二、“本位文化〞论的思想渊源
诚然,“本位文化〞派的主张在思想倾向上具有明显的保守倾向,与19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一脉相承。19世纪60年代,冯桂芬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为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定下了基调,此后延续到洋务派、国粹派、学衡派、东方文化派等。“本位文化〞派的主张,也可谓由此辗转而来。其次是具有相似的变易观念。在如何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开展,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的探索中,他们并非断然割裂与传统中国的联系,也不是企求回到“上古三代〞去寻觅依归,而是主张审慎地、不激进地变革传统,将“变〞寓于“不变〞当中。正如章士钊在新时代之青年中所谈,‘’新机不可滞,旧德亦不可忌,艳彼注此,逐渐改善,新旧相衔,斯成调和’m。因而,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他们主张“从变革过程所必须的历史连续性上,从现代化的积极的中介和杠杆功能上,重新肯定传统价值系统、意识形态和权威形态的意义和积极作用,并在这一根底上渐进地推进中国的现代化’pol。这种变易观念在“本位文化〞派那里同样得到表达。如王新命在
第5页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