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基于
钻石
模型
理论
安徽省
高新区
主导产业
选择
研究
基于钻石模型理论的安徽高新区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国家科技部发布的高新区“十二五〞开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了高新区的开展方向,即“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和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目前,我省高新区在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链和技术开展重点不明确等问题,随着我省合芜蚌试验区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全面推进,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实施高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不仅可行,更加必要。
一、 高新区主导产业的理论研究
相比其他产业载体,高新区作为高新要素的集聚区,其特殊的功能定位及开展目标决定高新区主导产业将有其特定内涵。通过总结梳理国内外对主导产业以及高新区主导产业相关理论,认清高新区主导产业的开展内涵,这对科学选择高新区主导产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研究发现,高新区的成长,更多的会依赖人力资源、技术转移能力、信息及咨询效劳能力以及展示交易效劳能力,在这个核心要素的驱动下,使一个产业的研发、设计、中试、制造得到一定的核心优势根底,通过这个平台功能对外部资源、包括科研机构、产业资本、院校及制造运营企业的吸引,以到达一个循环成长的有机过程。
高新区的产业构建模式
立足于理论分析的根底上,我们认为:高新区的主导产业是指在高新区经济开展一定阶段上, 在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方面具有高密集性, 能最大限度整合园区内产学研的资源优势, 具有很高的创新吸收率, 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 对一定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关键性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本身成长性很高, 带动性和扩散性都很强的产业群。它应具有以下根本特征:
①从供给方面, 它具有高度密集的产学研资源要素根底, 有较高的孵化和产业化生产潜力, 生产率上升或技术进步速度较快, 是反映当代世界科技新趋向的新兴产业, 具有大规模生产的可能性, 并且具有较高的产出能力和产出增长率。
②从需求方面看, 它的市场潜力大,收入弹性高。国内和国际市场对该产品具有巨大的需求,在开放条件下, 该产业部门具有较大的出口能力和创汇能力, 其产品在出口总额中占较大的比例, 因而具有广阔的开展前景。
③从产业间的联系看, 它与园区其它产业的关联程度大, 带动能力强, 即产业的连锁效应或关联效应强。
④从产业开展的角度看, 高新区的主导产业应具有投资大、风险高的特点, 且具有随技术、市场资源等因素变动而不断更替的特征。
1、 传统主导产业理论评述
产业经济学对主导产业的界定。对主导产业的研究,比拟明确、系统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他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中,首先提出了主导部门的概念。罗斯托在解释现代经济增长的历史和本质时发现,经济增长总是首先发生在某个部门——主导部门或主导产业群。他率先运用部门总量的分析方法,得出了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经济部门重要性的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结论。罗斯托认为,主导部门不仅本身具有高的增长率,而且能带动其他部门的经济增长,经济成长阶段的更替就表现为主导部门序列的变化。后来, 罗斯托从赫希曼那里吸取了一些术语, 把主导部门的扩展效应分为3种影响: 回忆影响、旁侧影响、前瞻影响。罗斯托总结了主导产业应具备的3个特征: ①具有“创新〞和使产业突变的内在因素; ②增长率明显快于整个经济的增长率; ③具有带动或启动其它产业增长的能力。西方很多学者认同这一观点, 把主导产业也称为战略产业或重点产业。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认为, 主导产业就是要“强调国际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因素〞。德国经济学家赫希曼认为, “有些产业间的互补奉献比其它产业间的这种关系更强一些, 政府可以在一系列投入——产出连锁关系中表现得最为强烈、最为密切的地方找到经济体系中的‘战略部门’, 即主导产业部门。
产业经济学关于主导产业的研究和定义, 是基于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成长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和对后发国家工业化道路的根本假设, 分析的角度是国民经济, 强调主导部门的产业属性, 认同各地区空间的均质化, 抽象掉了区域空间因素的影响。
区域经济学对主导产业的界定。区域经济学研究主导产业的角度不同于产业经济学,在认同主导产业3个根本特征的同时, 将趋于专门化、增长极、输出部门等反映区域空间特性的概念融入到主导产业的定义中, 形成了区别于产业经济学的主导产业内涵。它强调是生产要素的差异化( 比拟优势) 在区域分工过程中导致了区域专门化生产, 而区域专门化生产使经济资源向特定空间集聚, 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并形成规模优势, 区外需求是区内经济增长的动力。主导产业是否具有经济规模的优势成为最大不同点, 区域经济学认为主导产业在强调产业的后向关联与旁侧关联效应, 强调产业的增长率、技术与制度创新效果的同时, 更强调主导产业的产出规模。如: 依据分工的比拟利益原理, 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区域分工和区际交换的乘数效应和加速效应, 输出部门与经济根底部门具有带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规模优势,所以它们是主导产业。
2、 国内主导产业理论研究述评
国内关于主导产业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当时主要研究热点是引进、介绍、学习和评价国外产业理论及产业政策研究,在此根底上,针对本国产业结构变化和主导产业开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理论分析和应用研究。1996年,在国家提出“九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要着力振兴机电、石化、汽车以及建筑业四大支柱产业之后,各省(市、自治区)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23年远景目标纲要过程中,纷纷提出选择和培育各自的主导产业,选择并优先开展主导产业的政策才越来越引起各地区的重视,主导产业的研究表现出由国家层面向区域层面转移的趋势。这期间许多学者认识到了过去直接借用国民经济主导部门的选择标准来指导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理论假设是各地区的均质化,忽略了各经济区域的空间特性。因此,国内的学者开始考虑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空间特点和要求,并提出了许多关于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和原那么。与国民经济要考虑产业结构优化和工业体系完整性不同,区域经济更注重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区域经济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像国民经济那样面面俱到、无所不包,而是要突出区域的重点和特色,形成独到的优势。
把国内的主导产业选择问题的研究综合起来可以看出,主要是从区域经济开发模式的角度展开的,包括以下三种模式:①梯度推移模式。该模式认为由于区域经济技术开展水平不平衡而导致经济梯度,创新来源于高梯度地区,在市场驱动下通过扩散效应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转移方向依照“梯度最小律〞原理向具有较高接受创新能力的地区转移;区域经济的开展状态取决于主导产业的开展状态,主导产业以创新能力强为主要特征。②增长极模式。该模式认为经济增长是在非均匀空间情况下,以不同强度的创新水平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空间产生不同的影响;经济开展的主要动力源自创新,而创新源总是倾向予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具有高创新能力、高关联度和高增长性特征并与区域经济增长极相关联;增长极可以由大至小,通过支配效应、连锁效应和乘数效应逐级传递,最终实现经济的均衡开展。③产业集群模式。该模式认为,大量相关的企业、社会组织和机构通过专业化的社会网络在空间上集中,以创新、合作、竞争为根底形成互动机制与路径依赖,这是区域经济开展的根底;在共同产业文化背景下,以人与人之间信任为根底的经济网络关系,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市场秩序得到有效维护;良好的合作竞争机制使得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有了,根底,不断实现产品创新;主导产业是由市场依据产业市场竞争力进行判断、筛选,而产业竞争力源自生产本钱、基于质量根底的产品差异化、区域营销以及市场竞争优势等;由主导产业集合的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经济开展的动力(波特,2023)。可以看出三种模式都注重区域分工在主导产业成长中的重要性,强调透过主导产业追求集聚经济效应,认为创新是经济开展的核心动力,也是主导产业选择的主要依据。
3、 国内高新区主导产业的研究述评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作为现今产业开展经济和区域经济领域的一个热点,正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已经开始从第二产业领域向第一、三产业领域扩展,而对高新区主导产业的研究明显缺乏。作者通过检索发现,从1995年李西宁的常州城市开展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战略关系一文开始,到2023年,只有不到200篇文章是针对高颟区的产业研究的,而真正研究高新区主导产业的文章缺乏10篇。梁靖廷等(2023)首次对高新区主导产业进行了研究,但文章并没有给出高新区主导产业的定义,而是将高新区作为一般经济区域研究。陈大雄(2023)同样也没有给出高新区主导产业的定义,但是提H{在评价选择高新区主导产业时关注的因素应是如何使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陈大雄(2023)又提出了高新技术主导产业应该是融合了产业功能和要素集约度的新产业,突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特性,但在缺少明确定义根底下的评价研究仍显得研究的边界模糊。王永顺(2023)提到要加大对高新区具有自主创新标志性的产业项目扶持。
可以看出对高新区这样一个特定的经济区域,学术界的研究存在明显缺失。而政府在社会经济开展的过程中履行着不断地调整和优化高新区产业结构的职能,由于没有明确的高新区主导产业内涵和相应的评价体系为依据,导致各地区在实现高新区二次创业目标和选择高新区主导产业时,或采用产业经济学的主导产业基准,或采用区域经济学的一般经济区域的主导产业基准,偏离了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特性和特色优势根底,出现了不合理主导产业雷同,导致同类资源要素的全国性竞争加剧,区域规模经济难以体现,导致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难以提高,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影响国家整体的经济增长。因此,从理论上讲有必要对高新区主导产业的内涵重新界定,重新建立体现高新区自身特色属性的选择基准,为政府决策和理论应用提供依据。
二、 钻石模型理论在高新区主导产业选择中的应用
波特钻石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又称波特菱形理论、钻石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提出的,用于分析一个国家如何形成整体优势,因而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随着理论的不断开展和完善,其研究应用范围获得不断拓展。
1、 钻石模型理论概述
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即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根底设施〕、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 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如以下列图〕。
生产要素。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天 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那么是指现代通讯、信息、交通等根底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机构等。波特认为,初级生产要素重要性越来越低,因为对它的需求在减少,而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全球的市场网络来取得〔当然初级生产因素对农业和以天然产品为主的产业还是非常重要的〕。高级生产要素对获得竞争优势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高级生产要素需要先在人力和资本上大量和持续地投资,而作为培养高级生产要素的研究所和教育方案,本身就需要高级的人才。高等级生产要素很难从外部获得,必须自己来投资创造。
从另一个角度,生产要素被分为一般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高级专业人才、专业研究机构、专用的软、硬件设施等被归入专业生产要素。越是精致的产业越需要专业生产要素,而拥有专业生产要素的企业也会产生更加精致的竞争优势。一个国家如果想通过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而又持久的优势,就必须开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这两类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与精致程度也决定了竞争优势的质量。如果国家把竞争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