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冬训
学习
材料
之一
范文
冬训学习材料之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假设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决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开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开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开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开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剧烈,影响和平与开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兴旺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同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开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开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要带着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开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拟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拟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开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开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那么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根本路线、根本纲领、根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开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开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开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开展。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根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开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根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拟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根本建立;根本公共效劳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效劳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气、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根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那么。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开展好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开展为了人民、开展依靠人民、开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开展。
--必须坚持科学开展。切实抓好开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开展,统筹区域开展,统筹经济社会开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开展,统筹国内开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开展质量,推进节约开展、清洁开展、安全开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开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开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根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标准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开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开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开展稳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三、坚持协调开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开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开展水平,取决于开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开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开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根底。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开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开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开展。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开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开展、农民持续增收。坚持农村根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效劳功能。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国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完善农村金融效劳体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开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大扶贫力度,完善扶贫机制,加快改善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各级政府要把根底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开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严控制征地规模,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提高补偿标准,探索确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的有效方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阔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落实区域开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开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开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开展。加大对欠兴旺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重点用于中西部地区,尽快使中西部地区根底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效劳设施得到改善,逐步缩小地区间根本公共效劳差距。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以及粮食主产区、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生态保护任务较重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支持。支持经济兴旺地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转移,扶持中西部地区优势产业项目,加快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开展,扩大兴旺地区对欠兴旺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对口援助,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开发开放。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对资源衰退和枯竭的困难地区经济转型实行扶持措施。
(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展和谐劳动关系。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开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开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大力开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效劳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实行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深化户籍、劳动就业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完善人员流动政策,标准开展就业效劳机构。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充裕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加强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指导和效劳。扩大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加强劳动保护,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和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
(四)坚持教育优先开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时机。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开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开展。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效劳的职责,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到达4%。普及和稳固九年义务教育,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农村并逐步在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面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加快开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鼓励社会捐资助学。标准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师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