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马恩生态思想研究现状综述.doc
下载文档

ID:1410859

大小:33KB

页数:8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马恩 生态 思想 研究 现状 综述
马恩生态思想研究现状综述 摘 要:当代人的生态意识普遍觉醒,生态文化初见端倪,社会科学研究绿化趋势日趋明显。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国的主导理论,如何回应当代的生态问题,是理论界必须面对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生态问题的回应,有两条线路:一是以当代人的眼光延马克思主义方向回应生态问题;二是马恩思想形成时,生态问题也已存在,只是对这个问题的回应没有形成主流思想。 关键词:生态思想;人化自然;物质变换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在批判和继承1 8、1 9世纪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成果的根底上,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通过综合创新和不断超越逐渐形成、开展起来的。对马恩生态思想进行梳理与评价,对于我们正确的处理生态问题,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国内学者对马恩生态思想的认识 2023年以来,国内学术界对马恩生态思想的研究逐渐升温。以中国知网的统计,2023-2023年相关文献171篇。其中学位论文11篇,期刊文章160篇。根据研究所引用文献看,国内学术界一般围绕五个文本——自然辩证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五个范畴——劳动、实践、人化自然、物质变换、合理农业;四对关系——人与自然、两类循环〔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双重矛盾〔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矛盾〕、人类中心与非人类中心展开。 (一) 由自然观,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崇富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起点是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集中体现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同整个生物界的历史进化一样,“人也是由分化而产生的。不仅从个体方面来说是如此——从一个单独的卵细胞分化为自然界所产生的最复杂的有机体,而且从历史方面来说也是如此。经过多少万年的努力,手脚的分化,直立行走,最后终于确定下来,于是人和猿区别开来,于是奠定了分音节的语言的开展和人脑的巨大开展的根底,这种开展使人和猿之间的鸿沟从此不可逾越了〞。而造成这种巨大飞跃的关键是劳动。因为“手的专业化意味着工具的出现,而工具意味着人所特有的活动,意味着人对自然界进行的反作用,意味着生产。〞因此,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之后,在用生产劳动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了二重性,即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此外,东南大学的叶海涛认为,“人与自然关系〞是理解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根底性平台。他通过整理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关系〞是马恩生态思想的逻辑主线。 与叶海涛的观点类似,西安财经学院的黄斌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自然观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表现为:自然的先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确证了自然界永续存在的权利和价值;自然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活动的生态伦理立法;“两个和解〞为生态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指明了方向。 (二) 由实践观,到“人化自然〞 “人类中心〞与“非人类中心〞是学术界长期以来的争论点。以实践来理解人的活动,是摆脱“人类中心〞与“非人类中心〞抽象争论的一个关键。一些学者以此为重点,对马恩生态思想进行了阐发。 东南大学的叶海涛对马克思各个时期的相关理论文本进行了解读,他认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摆脱了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将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即实践。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因而费尔巴哈眼中的自然,是“和历史彼此完全脱离的〞、“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更明确地把自然分为“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和作为“工业和社会状况产物〞、“历史的产物〞的“周围的感性世界〞。 马克思指出,正是通过实践劳动,人与自然才相互作用;自在自然才不断转化为“人化自然〞,只有这个人化的自然界才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在此根底上,北京大学郇庆治教授从对马克思“对象性活动〞概念的理论阐释出发,将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概括为四个方面:自然的人化是逐渐发生的历史过程、自然事物的客观必然性依然存在但有了新的意义、自然人化的实现方式是人的对象性活动和自然人化的现实根底是人类社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李东松指出,从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概念及其内涵来看,有人认为,马克思应该属于人类中心主义者。然而学者D·李却认为马克思的思想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因为他把自然看作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这种把自然视为我们身体的认识,将构成对主客体二分法所阐述的我们自己与自然的异化的征服。〞事实上,马克思生态思想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人类中心主义〞或单纯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而是二者的辩证统一。清华大学的韩立新教授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扬弃了自然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对立的、主张依靠变革社会制度去最终解决环境难题的生态社会主义。 (三) 由物质变换、合理农业,到生产者的联合 自然观与实践观是马恩生态思想的理论根底,劳动观那么是马恩生态思想的具体展开。尤其是近代以来劳动的社会形式发生了剧烈的变迁。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对于自然的平衡、对于人自身的全面开展构成双重威胁。一些学者将马恩的这种分析看作是生态思想。 李京文、李东松认为,马克思通过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运动中的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考察,揭示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循环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经济循环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揭示出二者是辩证的统一。然而,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资本主义方式也迅速地使人与自然、城乡之间发生了“物质变换的断裂〞。在乡村,人们不断地把产出物从土地上拿走,“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的土地的组成局部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在城市,土壤营养物质的消耗表现为环境污染。上海市委党校的时昊青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条件下,物质变换的“裂缝〞无法弥补。 因此,出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矛盾〞。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恩格斯曾告诫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为此,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使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真正解决,使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真正解决。〞 由此,形成了以自然观和实践观为理论根底,以劳动为中介,以制度批判和社会理想建构为目标的生态思想逻辑架构。 二、 国外学者对马恩生态思想的认识 与我国学者对马恩的态度不同,国外学者对马恩生态思想是否存在尚有分歧。认为马恩有生态思想的以霍华德·帕森斯、岩佐茂、福斯特为代表,他们致力于马恩著作的研究,尤其是福斯特对马克思的文本的解读影响较大。另一些学者认为, 马恩思想形成时,生态问题虽然已经存在,但是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没有形成主流思想,因而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的生态思想。本·阿格尔、詹姆斯·奥康纳等人就持有此类观点。 〔一〕对马恩生态思想的批判 在这方面,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本·阿格尔(Ben Agger) ,他从异化消费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当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由资本主义异化消费导致的生态环境危机,而不是马克思认为的由异化劳动引起的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虽然看到了资本主义是以不断扩大的作为利润源泉的商品生产为根底的,但却忽略了这种浪费性过度生产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所以要解决生态危机就必须消除异化消费。为此,应该实行稳态的经济增长方式以防止群众的“期望破灭的辩证法〞,实行分散的、分权的非官僚式的管理方式等,而不是进行马克思所设想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因此,阿格尔认为,在今天生态危机已经取代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关于只属于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已经失去了效用。 另外一位重要人物那么是詹姆斯·奥康纳(James O’Conner),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性的,不包括现代生态哲学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缺乏文化和自然元素。在1997年出版的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这本书中,他系统论证了建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必要性。奥康纳指出,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存在着生态学方面的“理论空场〞,而这就需要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在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问题上的辩证唯物主义思考方法,即需要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构〞。他认为,问题的关键是使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劳动主题与当代文化和自然主题进行融合,说明人类社会劳动的文化特征与自然特征,从而构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的文化和自然维度。 此外,朱安·马蒂奈兹-阿里尔、吉恩-保罗·德里格、米歇尔·雷德克里福特等也质疑马恩有自己的生态学思想。 〔二〕对马恩生态思想的辩护 要从哲学上探讨生态问题,就不能不考察德国哲学家A·施密特的关于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方面的研究。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中,他详细考察了从马克思早期著作到晚期著作中的自然观。他认为,正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的,自然是“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和其他人的区别,就在于它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施密特进一步指出,在马克思的自然观中,除了上面所说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之外,还包括“自然与社会的相互渗透〞的思想。“自然在其种种规律中是完成了的存在着的东西。〞这是施密特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的理解,也是理解施密特自己的自然概念的关键。施密特的其它所有观点和论证都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 霍华德·帕森斯编纂了马克思和思格斯论环境保护,在这本书中帕森斯罗列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环境、自然的词句和段落,来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生态感应性。他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学思想分为十个主题,如“自然是辩证的〞、“人应用技术于自然〞、“人与自然通过劳动的相互转变〞等。帕森斯认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自然是一种与人类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生成物。“这样,在海克尔创造了‘生态学’这个术语之前,在当代出现‘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很久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已经对走向生态学之路有了一种理解。〞 目前,国外学者论著译介中最重要的当属日本一桥大学学者岩佐茂〔Shigeru Iwasa〕,他以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为主题,在1994年出版了环境的思想一书。此后又发表了一系列专题论文,进一步开掘马恩的生态思想,把如何理解马克思提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环境伦理学的新主题。对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环境伦理观。岩佐茂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雇佣劳动与资本、资本论等著作的解读,探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和批判,进而把环境伦理的核心从人与自然界谁是中心、谁是“主体〞的问题转换成人类“和谐共处〞下的“人与自然〞的互生互动。正如岩佐茂自己所说“环境伦理虽然只是人看待自然时的伦理,但它并不是抽象地把人对自然的标准视为问题,而是一种在人与人相互的社会关系中关于人看待自然的方式的伦理性标准。〞 受到关注的还有美国俄勒冈大学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在2023年出版的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一书中,他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作了迄今为止最为系统和全面的辩护。试图“理解和开展一种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性的生态观〞。 福斯特认为,伊壁鸠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本人的唯物主义的一个起点。在伊壁鸠鲁唯物主义的根底上,结合实践的观点形成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但是,马克思在将唯物主义转变成实践的唯物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