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元代许衡的哲学思想.docx
下载文档

ID:1401571

大小:19.52KB

页数:6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元代 哲学思想
元代许衡的哲学思想 元代许衡的哲学思想 段文明 许衡,字仲平,号鲁斋,河南沁阳人。生于122023年,卒于1281年。其著述有许文正公遗书、许鲁斋集。34岁时,许衡从姚枢那里得到伊川易传、四书集注、小学、或问、大学章句,此后终生致力于研习程朱理学。在元代的理学家当中,许衡、刘因、吴澄占有重要地位,三个之中,就对社会、对入主中原的蒙古族统治者的影响来说,又以许衡为最。 许衡为理学在北方的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元代蒙汉思想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奉献,进而促进了蒙古封建化的进程。延佑年间,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定为科场程式,与他在北方传播朱子学有很大关系,史赞许衡是“元之所以籍以立国者也〞⒈。他不仅是有影响的理学家、著名的教育家,而且博学多才,“凡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无所不讲,而慨然以道为已任〞⒉。许衡不遗余力地潜思冥索程朱理学,为的是使由尧舜至孔孟,孔孟至二程的道统不被中断,并以此来影响入主中原的蒙古统治者。他积极用世、热心事功,以程朱理学教化各族子弟,他的许多弟子“致位卿相,为一代名臣〞⒊。中统元年,他 1 被忽必烈召至京师,中统二年,拜太子太保,力辞不任,改任国子祭酒,编历代帝王嘉言善政录。后受命议事中书省。至元6年,与刘秉忠等议定朝廷官制、朝仪。翌年,被拜为中书左丞。至元8年,改授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执掌全国教育事宜,并亲自任教。许衡仕元为官,受到当时一些人的非议与讥讽,“公一聘即起,无乃速乎,衡曰:不如此,那么道不行……不如此,那么道不尊〞⒋。从许衡一生的政治活动来看,他积极用世确实并非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实践自己的“践履〞于时,以儒术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从政是为了保存、开展中原的封建文化。在他受命议事中书省时,上疏时务五事,对忽必烈提出了“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国家之当行汉法无疑也〞⒌。并对忽必烈详细进讲了朱熹的为君之道的思想,正因为许衡采用了“践履〞于时的传道途径,所以其哲学思想在元初对社会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导致了他的富有时代特色的哲学思想。下面试就其哲学思想分析如下: 一、心性思想 尊崇朱子学的许衡,为了使理学得到更广泛的普及,虽然遵循朱熹的格物致知,但采用了陆学直识本心的“简易〞方法。他和会了朱熹的“穷理以明心〞与陆象山的“明心以穷理〞。许衡同意朱熹格物致知的见解,他在大学直解中说,“致知格物,格字解做至字,物是事物。假设要推及本心的 2 知识,又在穷究天下事物之理,直到那至极处,不可有一些不到,所以说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人于天下之理。既能穷究到至极处,然后本心的知识,无一些不致于天下之物〞方面,他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那么知天矣。在大学尽矣〞。但在如何“穷理所谓格物致知也,是知到十分善处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在大学所谓心正是也,行到十分善处也〞⒍。为了正心诚意,须“尽心知性〞,从自己身上去体察,去求人之良知善端,到达知自性。为求万物之理,首先应当明白“心是人之神明,人之一心虽不过方寸,然其本体至虚至灵〞,因此“穷理〞须反观自心以“正心〞,“正心〞即修身。求之于已,便可得到“天理〞。所以说,“孔子道修身在心,能正心便能修身。……那诚意格物致知,都从这上头做根脚来〞⒎。许衡又进一步说明,天理在心中,心即是理,人们心性的不同是“尽心〞程度不同所造成的。“人与天地同,是甚底同。人不过六尸之躯,其大处同处,指心。谓心与天地一般……天赋以德性,虚灵不昧,人皆有之。所以物我皆得,求之即与之,所得深浅厚薄在人,而其始本同是一理也〞⒏,故而“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⒐。人们只要坚持不懈,虽是“至愚的夫妇〞,其内在的“自然之良知〞也能够得到开展和扩大。许衡的“穷理〞论,和会了朱陆,使元理学减少了空疏,增加了“笃实〞。其知行并论,提倡积极主动地进行心性修养,自我完善,此说成为后 3 来王学知行合一论的先声。许衡承袭朱熹关于人的气质的清浊美恶说,认为人“所禀之气,有清者,有浊者、有美者、有恶者,得其清者那么为智,得其浊者那么为愚,得其美者那么为贤,得其恶者那么为不肖,假设得全清全美那么大智大贤〞,正因为人世间大多数人均程度不同地存在浊与愚,所以“圣人设教〞以至善至美教化芸芸众生,以到达“人有义,虽处于贫贱富贵,各行乎当行之事〞⒑。这既是许衡所持的人性相同,气不相同的观点。 二、变化气质 许衡潜心研习朱熹修身正心学说后,总结出一套理学修身的正心诚意之道。他将人的心体动静变化分为三个阶段,并明确说明不同阶段应该如何恪守天理,去除人欲。 心体未发临事之前,应当持敬。此时要“身心收敛,气不粗暴〞⑾,警惕非分的人欲产生不义。“而敬身之目,其那么有四:心术、威仪、衣服、饮食〞⑿,与此四目有度,便能心平气和,就是到达了“圣人之心〞与天地之心相似,心如明镜之水,物来不乱,物去不留。心体将发而又未发阶段,这时的人欲处于完全萌发之际,心境要“谨慎〞。此时心与外物刚刚接触,是个非常要紧的“一念方动,非善即恶〞的时刻⒀,因为一个人的善恶均是始于一念之差而造成的。这实际上为了“存天理〞而采取的防微杜渐方法,要人们将不符合封建道德的“人欲〞禁绝于萌发之际。最后是意念的心之 4 已发阶段,此时的心动要格外“审察〞。这种“审察〞不是出自某种外在因素,而是通过自省自物悟的自觉的内在主观力量来实现,即运用心体自身所具有的良知善端,通过恪物至知去认识永恒不变的天理和应当遵循的道德,穷理尽性知命知义。命是天意,不可强求,只能顺从。在许衡看来,“贫贱富贵死生修短祸福,禀于气,皆本乎天也,是一定之分,不可求也。其中有正命,有非正命者,尽其道而不立立乎墙之下,修身以待之。然此亦有吉凶祸福死生修短,来当以顺受。所谓莫之致而至者,皆正命也,乃保乎天之所为也。非正命者,行险徼幸,行非礼义之事,致于祸害桎梏死者,命亦随焉〞⒁,因而世人当知天命不违“乐天知命〞。虽处贫贱患难不忧,要知道理在方寸之内,心是性的表达,尽性那么明理,明理那么知命知义。于实际生活中在心体已发阶段就会“凡一言一动,必求其然与其所当然,不牵于爱,不蔽于憎,不因于喜,不激于怒,虚心端意,熟思而审处之〞⒂,能到达喜怒哀乐四情之发各得其宜;临事之施“能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所偏依〞,“发而皆中节之和〞⒃,即“吾心正,天地之心亦正〞的天地万物与吾一体的境界。并强调指出四情之中,“唯怒为难治,又偏招患难。须于盛怒时,坚忍不动,侯心气平时,审而应之,怒几无失〞⒄。持敬、谨慎、审察是“正心诚意〞的三个不同阶段,人的气质变化假设能写修炼到如此地步,那么动必中节,心与天地同,与万物、 5 第6页 共6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