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农产品
质量
安全
监测
管理工作
总结
农产品质量平安监测管理工作总结
农产品质量平安监测管理方法
农产品质量平安监测管理方法业经2023年6月13日农业部第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3年2023月1日起施行。
二〇一二年八月十四日
第一章总那么
第一条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平安管理,标准农产品质量平安监测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平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平安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平安法实施条例,制定本方法。
第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农产品质量平安监测工作,应当遵守本方法。
第三条农产品质量平安监测,包括农产品质量平安风险监测和农产品质量平安监督抽查。
农产品质量平安风险监测,是指为了掌握农产品质量平安状况和开展农产品质量平安风险评估,系统和持续地对影响农产品质量平安的有害因素进行检验、分析和评价的活动,包括农产品质量平安例行监测、普查和专项监测等内容。
农产品质量平安监督抽查,是指为了监督农产品质量平安,依法对生产中或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的活动。
第四条农业部根据农产品质量平安风险评估、农产品质量平安监督管理等工作需要,制定全国农产品质量平安监测方案并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国农产品质量平安监测方案和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级农产品质量平安监测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五条农产品质量平安检测工作,由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平安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条件的检测机构承担。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农产品质量平安检测机构建设,提升其检测能力。
第六条农业部统一管理全国农产品质量平安监测数据和信息,并指定机构建立国家农产品质量平安监测数据库和信息管理平台,承担全国农产品质量平安监测数据和信息的采集、整理、综合分析、结果上报等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产品质量平安监测数据和信息。鼓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本行政区域的农产品质量平安监测数据库。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农产品质量平安监测工作经费列入本部门财政预算,保证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二章风险监测
第八条农产品质量平安风险监测应当定期开展。根据农产品质量平安监管需要,可以随时开展专项风险监测。
第九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农产品质量平安风险监测工作的需要,制定并实施农产品质量平安风险监测网络建设规划,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平安风险监测网络。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监测方案向承担农产品质量平安监测工作的机构下达工作任务。接受任务的机构应当根据农产品质量平安监测方案编制工作方案,并报下达监测任务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工作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监测任务分工,明确具体承担抽样、检测、结果汇总等的机构;
(二)各机构承担的具体监测内容,包括样品种类、来源、数量、检测工程等;
(三)样品的封装、传递及保存条件;
(四)任务下达部门指定的抽样方法、检测方法及判定依据;
(五)监测完成时间及结果报送日期。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农产品质量平安风险隐患分布及变化情况,适时调整监测品种、监测区域、监测参数和监测频率。
第十二条农产品质量平安风险监测抽样应当采取符合统计学要求的抽样方法,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第十三条农产品质量平安风险监测应当按照公布的标准方法检测。没有标准方法的可以采用非标准方法,但应当遵循先进技术手段与成熟技术相结合的原那么,并经方法学研究确认和专家组认定。
第十四条承担农产品质量平安监测任务的机构应当按要求向下达任务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
第十五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风险监测形势会商制度,对风险监测结果进行会商分析,查找问题原因,研究监管措施。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并向同级食品平安委员会办公室、卫生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通报。
农业部及时向国务院食品平安委员会办公室和卫生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方案单列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通报监测结果。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发布农产品质量平安监测结果及相关信息。
第十八条风险监测工作的抽样程序、检测方法等符合本方法第三章规定的,监测结果可以作为执法依据。
第三章监督抽查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重点针对农产品质量平安风险监测结果和农产品质量平安监管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及时开展农产品质量平安监督抽查工作。
第二十条监督抽查按照抽样机构和检测机构别离的原那么实施。抽样工作由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执法机构负责,检测工作由农产品质量平安检测机构负责。检测机构根据需要可以协助实施抽样和样品预处理等工作。
采用快速检测方法实施监督抽查的,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
第二十一条抽样人员在抽样前应当向被抽查人出示执法证件或工作证件。具有执法证件的抽样人员不得少于两名。
抽样人员应当准确、客观、完整地填写抽样单。抽样单应当加盖抽样单位印章,并由抽样人员和被抽查人签字或捺印;被抽查人为单位的,应当加盖被抽查人印章或者由其工作人员签字或捺印。
抽样单一式四份,分别留存抽样单位、被抽查人、检测单位和下达任务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抽取的样品应当经抽样人员和被抽查人签字或捺印确认后现场封样。
第二十二条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被抽查人可以拒绝抽样:
(一)具有执法证件的抽样人员少于两名的;
(二)抽样人员未出示执法证件或工作证件的。
第二十三条被抽查人无正当理由拒绝抽样的,抽样人员应当告知拒绝抽样的后果和处理措施。被抽查人仍拒绝抽样的,抽样人员应当现场填写监督抽查拒检确认文书,由抽样人员和见证人共同签字,并及时向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情况,对被抽查农产品以不合格论处。
第二十四条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抽查的同一批次农产品,下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不得重复抽查。
第二十五条检测机构接收样品,应当检查、记录样品的外观、状态、封条有无破损及其他可能对检测结果或者综合判定产生影响的情况,并确认样品与抽样单的记录是否相符,对检测和备份样品分别加贴相应标识后入库。必要时,在不影响样品检测结果的情况下,可以对检测样品分装或者重新包装编号。
第二十六条检测机构应当按照任务下达部门指定的方法和判定依据进行检测与判定。
采用快速检测方法检测的,应当遵守相关操作标准。
检测过程中遇有样品失效或者其他情况致使检测无法进行时,检测机构应当如实记录,并出具书面证明。
第二十七条检测机构不得将监督抽查检测任务委托其他检测机构承担。
第二十八条检测机构应当将检测结果及时报送下达任务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检测结果不合格的,应当在确认后二十四小时内将检测报告报送下达任务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抽查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抽查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书面通知被抽查人。
第二十九条被抽查人对检测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检测结果之日起五日内,向下达任务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书面申请复检。
采用快速检测方法进行监督抽查检测,被抽查人对检测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检测结果时起四小时内书面申请复检。
第三十条复检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承担。
复检不得采用快速检测方法。
复检结论与原检测结论一致的,复检费用由申请人承担;不一致的,复检费用由原检测机构承担。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抽检不合格的农产品,应当及时依法查处,或依法移交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查处。
第四章工作纪律
第三十二条农产品质量平安监测不得向被抽查人收取费用,监测样品由抽样单位向被抽查人购置。
第三十三条参与监测工作的人员应当秉公守法、廉洁公正,不得弄虚作假、以权谋私。
被抽查人或者与其有利害关系的人员不得参与抽样、检测工作。
第三十四条抽样应当严格按照工作方案进行,不得擅自改变。
抽样人员不得事先通知被抽查人,不得接受被抽查人的馈赠,不得利用抽样之便牟取非法利益。
第三十五条检测机构应当对检测结果的真实性负责,不得瞒报、谎报、迟报检测数据和分析结果。
检测机构不得利用检测结果参与有偿活动。
第三十六条监测任务承担单位和参与监测工作的人员应当对监测工作方案和检测结果保密,未经任务下达部门同意,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透露。
第三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农产品质量平安监测工作中的违法行为,有权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第三十八条对违反抽样和检测工作纪律的工作人员,由任务承担单位作出相应处理,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违反监测数据保密规定的,由上级主管部门对任务承担单位的负责人通报批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予以处分、处分。
第三十九条检测机构无正当理由未按时间要求上报数据结果的,由上级主管部门通报批评并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取消其承担检测任务的资格。
检测机构伪造检测结果或者出具检测结果不实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平安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处分。
第四十条违反本方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那么
第四十一条本规定自2023年2023月1日起施行。
第9页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