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关
促进
农民
增收
调研
方案
74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方案74
为了掌握我区农民收入状况,为制定我区农民收入五年倍增方案提供参考,区农业局将于近期组织开展我区农民增收专题调研。为了保证专题调研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调研工作方案如下:
一、调研目的。通过调研,掌握我区农民收入实际状况,深入分析收入构成,挖掘我区农民增收工作的新路子、新举措,为制定我区“十二五〞农民收入倍增方案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采取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实地现场走访等形式,掌握全区近、中、远郊农民收入的实际状况。
三、调研对象。近郊地区燕子矶街道下庙村、柳塘村,中郊地区龙潭街道上首村、三官村,远郊地区八卦洲街道新闸村、东江村、五四村、中桥村,靖安街道大棚村、上坝村、营防村,共计10个行政村的村干部、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村民小组长、创业户、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等。
四、时间安排:
1、7月4日—7月10日。
各小组以村为单位组织召开由村干部、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村民小组长、创业户、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等组成的约10人的座谈会。
区农业局组织召开一次由区社建委、统计局、人社局、
卫生局、民政局、土地局等相关部门分管领导、有关同志参加的区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座谈会;
2、7月11日—7月15日。
各小组梳理、汇总调研的各村实际情况,并进行归纳分析,拟订调研报告,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参考。
五、人员分组:
六、具体要求:
1、请各组参加调研的人员妥善安排好工作,充分做好调研前期准备工作,主动与有关街道、村做好调研工作的衔接;
2、请有关街道、村认真配合调研,并提供方便,组织安排好调查对象准时参加相关座谈会;
3、各调研小组按规定时间完成调研材料。
XX县区农业局
二〇一〇年七月四日
第二篇。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尤其是农民增收问题已成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的重要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普遍关注。为此,我们对2022-2023年农民收入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我市农民收入的根本状况
2022年以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快速健康开展的局面,202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20元,同比增长2.3%;202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95元,同比下降16.8%;202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80元,同比增长26.4%;2023年人均纯收入3386元,同比增长3.2%,在2022年、2023年农民人均国家政策性收入分别实现181元和99元。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2022-2023年农民收入呈现出不稳定增长,且增收幅度不大,未能实现持续增收的开展态势;农业收入占农民收入平均比重为53%,比前四年比重降低8%,呈下降趋势,非农业增收比重逐年上升;国家政策性增收所占比重上升明显,2022年和2023年分别占农民收入的5.5%和3%。但总的来说农业在农民增收中仍占较大比重,仍然是我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这充分反映出我市农业生产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受国家政策、环境因素和自然因素影响很大。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障碍因素及问题
目前,制约我市农民持续增收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政策不到位,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自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5年,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农民收入呈快速增长趋势。从1987-2022年的十五年间,由于国家在支农政策上力度不够,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呈下降趋势。
2、农业结构不优,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尽管近年来,我市粮食产量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是农业各产业之间的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种类趋同、产品品质档次低下、区域优势不明显等等,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加上受耕地面积、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
3、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一是生产水平低,仍处于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状态,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二是加工水平低,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开展还比较缓慢,主要表现在缺乏名牌产品和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入偏少,龙头不多不大,产业链条短,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增值的潜力还远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4、农业生产条件差,投入缺乏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我市由于整体经济水平和实力的限制,还有很多地方农业生产条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导致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很差,造成农民减收,农民收入的减少反过来又影响对农业根底设施的投入,年复一年形成恶性循环。
5、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表现:一是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差。目前,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其及以下文化程度占96.3%,高
中、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占3.7%,这样一来就很难及时接受一些新的适用技术。二是缺乏市场意识,信息闭塞,缺乏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6、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程度低,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一是农用土地规模化程度低。2023年,全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仅为16165亩(其中大局部是以往年度已流转,2023年续签合同),仅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1.3%。二是开展劳务经济有一潜力。近几年来,劳务经济在农民增收比重呈上升趋势,由2022年的14.1%上升为2023年的29.5%。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关建议
虽然我市在农民持续增收上,表现为内部增收动力缺乏,但是仍有一定的潜力可以挖掘,同时还可以通过拓宽农业外部增收渠道,实行内部增收与外部增收相结合,构建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根底,进而形成多元开展、多元增收的格局。
(一)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1、通过科技推动促增收
一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开展现代农业。①围绕市场需求调整结构。生产决定流通,要实行逆向思维,反弹琵琶,既要研究现实市场,又要研究潜在市场,变先抓生产为先抓市场。②围绕提高品质调整结构。坚持走增加产量与提高质量并重的路子,在保证产量稳定增长的根底上,把提高农产品质量作为调整的主攻方向。大力引进、选育和推广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新品种,通过培育名牌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档次。同时,要坚持无毒、无残留、无公害的“三无〞标准,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来提高商品率。③围绕加工增值调整结构。抓住“一乡一品〞不放,推进乡村培育主导产业,在发挥特色和优势上动脑筋,在延长产业链、开拓市场上下功夫,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体系。④围绕区域优势调结构。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地区间的土壤、气候以及环境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特色,选准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最正确结合点,着力在开展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上下功夫。通过开展特色种、(养殖)植业、畜牧业、园艺特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其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形成与本地资源相适应,独具地方特色的专业化、集约化、多元化生产。⑤围绕节本增效调整结构。按照现代农业的开展要求,开展循环农业,加大秸秆饲料、秸秆肥科、农村沼气利用,充分挖掘每一生物个体的生产潜能,提高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最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实现生产本钱最低化、品种选育最优化、生产方式最正确化、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是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实现“科技兴农〞。紧紧围绕科技创新,重点抓好农作物与畜禽良种、农产品精深加工、节水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新技术推广应用。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通过搞好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与效劳工作,带动广阔农民大面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
三是努力培育新农民,增强农民主体作用。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新型农民的要求,通过“绿色证书〞“跨青培训〞、“电波入户〞、“阳光工程〞等形式,开展对农民的科技文化培训,努力培养造就科技致富带头人、各类农村实用人才,继续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不断提高他们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和积极性,带动广阔农民走科技增收的路子。
2、推进产业化经营促增收
一是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要着力开展那些市场前景好,技术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从资金、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特殊扶持,最终实现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增强带动功能的目的。二是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相对集中,突出特色,高产高效的原那么,把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开展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大生产基地的投入力度。
3、转变经营方式促增收
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根底上,稳定农民土地承包权,允许土地经营权进行转让、租赁等合理流转,引导农民自愿、自觉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打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状态。
(二)拓宽农业外部增收渠道
1、创新体制、机制促增收
一是抓好农户与企业利益分配机制创新。通过签订合同、契约等形式,确定农产品的最低保护价。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还可以通过发放生产资金,提供生产效劳等形式,把加工、销售的利润给农民返还一块,以改变过去的单纯的买卖关系,调动农民参与生产的积极性。二是创新风险补偿机制。为了抗御市场波动的风险,国家要从维护农民利益出发,建立相应地风险保障基金制度。在创利多的市场波峰阶段,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准备基金,防止在产品滞销、市场价格下跌时,导致农民收入下降。同时完善农业保险,减少农民因遭受自然灾害等原因而造成的损失。
2、完善效劳体系促增收
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效劳体系,不断拓展效劳领域,最大限度地解决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效劳问题。一是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体系。构建一个上下贯穿,内外照应,准确无误的现代化信息网络体系,随时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高层次的信息效劳。同时,要积极引导农民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网上交易〞,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要继续发育以批发市场为主体,以集贸市场为支撑,重点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能力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三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强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开展机制,健全产销加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的产业开展体系。目前我市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很低,累计参加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
农户,仅占全市总农户数的7.6%,而且各乡镇开展还不平衡,很难发挥应有的开拓市场、减少交易费用、降低风险,维护农民利益等方面的作用。
3、政策扶持促增收
尽快制定相关政策,实现国家政策扶持增收与农业内部增收相结合。一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目前,农民劳务收入已占全市农民收入的29.5%,已成为我市农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尽快消除城乡壁垒,推进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各项配套制度的改革,大力促进劳务经济的持续开展。二是坚持扩大内需方针。目前,我国已经对农民实行了一系列的价格支持和补贴政策,这些政策主要是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增加粮食产量,但是对于扩大内需的作用就显得十分有限。美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采取了妇婴儿童补充食品方案、学校早餐方案等方案,以扩大国内的农产品需求,这方面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三是整合支农资源。目前我国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只有5.89%,农业贷款余额占各类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只有5.55%。我省从2022年起开始农村税费改革,尤其是2022年开展了以免征农业税为核心内容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在体制创新上有了一定根底,建议进一步整合资金、技术、人才资源,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开展。
第三篇: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调查分析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经济开展很不平衡的大国。一直以来“三农〞问题是制约中国现代化经济的主要因素,也是所谓中国国情特殊性的重要表现之
一。中国的现代化经济,实质上就是“三农〞问题的解决,即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