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为中国三农问题出策.docx
下载文档

ID:1389098

大小:17.55KB

页数:11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中国 三农 问题
为中国三农问题出策 中国的“三农〞政策有两条底线,一条是要确保国家的粮食平安,一条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以家庭经营为根底的农业经营制度。农村的进展还有两个重大任务,一项为哪一项促进农夫持续增收,另一项为哪一项促进农村进一步进展。另外,中国的农村改革有一个难点,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农夫向市民角色的整体转型,提高国家的城镇化水平。 中国粮食供求平衡很脆弱 说,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平安问题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由于大家知道,粮食不但有食物的属性,还有能源的属性,金融的属性,甚至人权、政治的属性。 中国已经连续6年粮食丰收,去年粮食总产量是10616亿斤,相当于中国人均消费粮食395公斤。印度才刚刚过300公斤。不过,虽然现在老百姓吃饱没有任何问题了,但是还应当糊涂地看到,中国的粮食平安,粮食供求的平衡,是脆弱的,是强制性的,是一种紧急的平衡。 为什么是脆弱的呢?中国粮食生产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耕地稀缺,假设不疼惜根本农田和耕地,这种平衡随时会被打破。这个平衡还是强制性的,由于种粮的效益特殊低,而且进展粮食生产对地方财政来讲几乎没有直接的奉献。农夫种粮的乐观性,地方抓粮的乐观性都不是很高。这就需要政府的强力引导。假设对种粮的农夫没有任何乐观政策,对粮食主产区没有嘉奖的政策,粮食的供求平衡很简洁被打破。 我国粮食供求关系的平衡还是一种紧急的平衡。像小麦可以不需要进口,国内生产的潜力、力量都很大。但是像玉米,假设国家对进展燃料乙醇没有限制的话,放开玉米加工,平衡马上就会被打破。再比方大豆,去年国内产的只有1500万吨,进口4200多万吨,越来越依靠进口,平衡也很有可能在将来被打破。 还有稻谷,这些年以来虽然根本上可以自我平衡,但是假设不实行最严峻的措施来疼惜,这个平衡也很简洁被打破。中国强调粮食自给,更多的是强调口粮要自给。我国最重要的口粮就是稻谷,去年全国稻米的产量是1.37亿吨,消费的大米也根本是这个数量。 过去30年,全世界稻谷的年贸易量没有超过3千万吨。这就是说,假设中国不对稻田进行疼惜,把稻田拿来搞开发,转变成城市用地,将来就得大量进口稻米。那么能不能买到需要的数量呢?可以给大家报一个账:泰国是世界上稻米最大的出口国,一年出口量就1千万吨。另一个主要出口国家越南,一年出口量不到600万吨。而且越南对稻田没有什么疼惜措施,跟我国上世纪80年月的广州差不多,处处都是开发区。江苏、浙江在工业化最快的上个世纪90年月每年占的耕地有2万公顷,当前越南每年占掉的稻田达6万公顷,越南的稻米出口潜力已经很难进一步挖掘了。其它的国家,巴基斯坦一年出口稻米330万吨,美国一年出口300多万吨,印度一年出口200多万吨。 所以说“只要存在市场,中国人的粮食就是平安的〞,这个观点在稻谷上根本不适用。用于稻谷生产的资源具有专用性,在世界上很多的地方,价格再高也种不出水稻来。所以,“我们最大的问题是要确保稻谷的平安。〞说,中国一年消费掉2700多亿斤大米,假设自给率降到了80%以下,把全世界可以出口的大米全买过来都不够。中国就会成为全世界粮价上涨的推手,会受到全世界的指责。所以说中国确保粮食自给也是对世界负责。 同时表示:“我们强调粮食平安不是要回到自给自足的老路上。〞他说,中国只有18.26亿亩的耕地,随着工业化的推动,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改善,食物的消费水平还要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农村地区随着城市化的推动,农夫会消费更多的动物性产品。要满足全面小康社会人民对食物的要求,保证中国人能够吃饱又吃好,靠目前的资源是不够的。必需乐观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这也是中国农业政策的又一个根本导向。 介绍,过去20年中国农村最大的变化是农作物结构的调整,种粮食的少了,棉花、油料没有增加多少,蔬菜和林果大幅度增加。目前全国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是23.5亿亩,粮食的播种面积是16亿亩。过去20年,中国的粮食播种面积在总播种面积中占的比重下降了10个百分点。棉花的播种面积始终稳定在占比的3.5%左右,油料的播种面积稳定在8%—9%。蔬菜的播种面积增加2.2亿亩,林果的面积增加1亿多亩。 在这种状况下,假设中国棉花要自给,油料也要自给,调整农业结构并没有什么空间。现在我国棉花的自给率低于70%,一年要进口200多万吨,最多的时候到达300多万吨,相当于使用了国外四、五千万亩的耕地面积。去年进口食用植物油800多万吨,等于使用了国外5.6亿亩的耕地面积。仅棉花和食用油两项,就等于使用了国外6亿多亩的耕地播种面积。所以我国这些年以来制定农业政策提出了“两个乐观〞,一个是乐观鼓舞进口短缺的农产品,如棉花、油料;另一个是乐观鼓舞农业走出去。 坚持以家庭为根底的农业体制 农业政策还有一条底线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家庭经营为根底的农业经营制度,这个根底是不能够打破的。所以,要强化对农夫家庭土地权利的疼惜。中国过去30年的,农夫最满足的改革就是两项,第一项为哪一项上个世纪70年月末,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土地是集体的,交给农夫使用,以家庭为根底。然后就是疼惜农夫家庭土地权利。1983年中心说土地使用权是15年,2023年中心明确15年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去年中心明确,农夫以承包方式获得的土地使用权长期不变。 以家庭为根底的农业体制,是农业现代化的坚实根底。我们可以听到很多经济学家,包括一些基层政府在讲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时候,都提出要让公司成为农业的经营主体。这是一种天真的梦想。放眼世界找不出一个国家的农业经营主体是公司。有人说美国都是大公司经营农业,其实美国的农场85%以上是以家族为根底建立的。在美国,假设农场是公司的话,养老金、退休金方面有优待,所以很多的美国农场是:老婆是董事长、丈夫是总经理,儿子是农业工人。在农业经济学家里有这么一个共识,家庭经营是农业生产最适合的经营方式。北京高校经济学家林毅夫说,中国农业改革的成功,就是由于实行了以家庭为根底的农业经营体制。由于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讲,家庭经营内部监督本钱是零。 普及农村职业教育增加农夫收入 上面说的是两个底线。中国的“三农〞政策,还有两项重大的任务,第一项任务就是促进农夫持续增收,提高农夫的购置力。 去年中国农夫的人均纯收入是5153元,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夫人均纯收入的比是3.33:1。1978年改革之初这个比值是2.6:1,1985年这个比值是1.86:1。越是落后的地方城乡差距越大,贵州现在是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一个省份,城乡收入之比是4.2:1。有猜想认为,假设依据过去十年城乡收入的增长速度,往后推十年,到2023年假设中国没有强有力的措施来促进农夫收入的更快增长,城乡的收入之比有可能到达4.5∶1,甚至更高。 所以说要千方百计拓宽农夫增收的渠道、空间。那么农夫增收靠什么呢?现在农夫收入的5153元里,工资性收入占到接近41%。过去四年,2023—2023年,农夫增加的收入里46.7%是来自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可以说没有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做支撑,农夫收入就不行能保持一个比较正常的增长速度。去年农夫从政府这里享受的各种补贴收入是人均160元,占农夫收入的比重也就3%多一点。 现在增加农夫的收入靠什么呢?从根本上来讲,还是靠促进农夫转移就业,靠不断提高农夫工的工资水平。有人说,不是民工荒了吗?哪还有剩余劳动力。其实,农夫转移就业还远远没有完成。中国现在的农业就业人员还有2.95亿人,占全社会就业比重的37%。假设按过去5年农村人口转移的速度,今后5年,到2023年这个比例可以降到30.5%。由37%降到30.5%,需要转移就业4500万人,也就是一年还要解决900万人的转移就业问题。中国不行能在农业就业比重还高达37%的时候就消逝劳动力的全面短缺,这是一种梦想。 那为什么又会消逝民工荒呢? 缘由有三个方面。第一是结构性的,过去30年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让80%的农村30岁以下的年轻人离开了农村,到城里打工去了,农村只有妇女、老人、小孩。其次是技能性的。现在沿海产业升级,技术工人全面短缺。第三,招不到工人的企业都是比较脏、比较累、比较危急的,尤其是工资酬劳比较低的一般岗位。工资太低,劳动条件太差。 中国这几年农夫的收入能够保持增长,主要是靠农夫工工资提高的支撑。2023年农夫工的月工资是872元,去年是1400元,平均的年增长速度12.9%。将来市场的力量还会推动农夫工工资连续趋势性上涨。 但是,从根本上解决农夫收入偏低的问题,光靠涨工资不行,还要提高农夫的就业技能。现在市场上需要的是有技能的工人。这就要建立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还要加快在农村普及高中教育。日本很知名的一个经济学家说,日本在过去一百年追赶美国的经验,就一句话:“教育的赶超要优先于经济的追赶。〞但是现在在中国农村,学校毕业生上升中的比例只有50%多,农村的高中教育普及率还处在日本1973年、甚至1950年的水平。所以当务之急是今后十年加快普及农村的高中教育,尤其是农村的职业教育,中国有这个财力。 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 农村进展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快进展农村的社会事业,改善农村的公共效劳。 说,这些年以来中国的农村进展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农村的公共事业进展方面,出台了一些好的政策,真正给农夫带来了实惠。比方两免一补—农村学校免除学杂费、课本费,对寄宿制的同学赐予补贴,这一项一年的财政投入就达6、7百亿元。再比方说,从2023年开头试点,到现在在农村已经全面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现在政府每年给农夫看病补助120元钱,这样农夫得病以后住院可以得到补助,甚至在门诊看小病也可以得到补助。 另外,我国从2023年开头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去年掩盖了4600万农夫,每个农夫每个月享受低保64元钱。这个政策是对的。 再比方我国从去年开头进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到今年4月底已经有5199万农夫交了保费,有1633万农夫有了养老金。这个政策好在只要参与养老保险,到了60岁每个月可以领55块钱的政府补助。虽然现在这个标准比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还要低,但是今后会逐步提高。 中国现在提出了一个很洪亮的、说到农夫心坎上的口号,叫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让公共财政的雨露滋润亿万农夫。中国过去30年农村改革,农夫最欢迎的有三件事:第一是土地大包干。其次取消农业税。第三个方面就是这一系列政策—教育免费、看病补助、养老补助,公共财政开头掩盖农村。而且公共财政对农业、农村、农夫的支持,增长速度是特殊快的,去年到达了7253亿元。2023年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了12%,用于“三农〞的支出增长了21.8%。但是,即使去年财政对“三农〞的支出到达7253亿元,也不过占到政府财政总收入6.8万亿元的10%多一点。 所以,今年中心一号文件的第一条政策就是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中心十九届六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保障水平,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效劳制度。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城镇化 说,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以后,要转变进展方向,以扩大内需作为经济长期持续进展的立足点,突破口在哪里呢?在城镇化,在农夫向市民的转化,这是中国最大内需之所在。中国今后起码有20年的时间里,还会经受快速的城镇化过程。国务院进展争辩中心有报告猜想,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大约要超过9.3亿人,城镇化率将到达67%。世界银行的猜想是,中国的城镇人口到2030年将会到达9.9亿人。麦肯锡的猜想,中国的城镇人口到2030年确定要超过10亿人,甚至猜想到2023年就超过9亿人。: 趋势是不行逆转的。由于农夫不是棋盘上的一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