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我国
区域经济
发展不平衡
表现
原因
治理
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开展不平衡的表现、原因及治理对策
摘 要:我国当前开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通过区域开展解决开展不平衡的问题,是进入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途径之一。我国区域经济开展不平衡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同区域的城市极化效应带来的要素集聚、长期行政分权造成地区开展权利的失衡以及地区资源禀赋差异。长期的开展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城乡开展差距、经济开展差距以及地区间产业结构失衡三大方面。西方兴旺国家的区域平衡开展为我国的区域不平衡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必须坚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营造良好的企业经营环境;重视区域协同,加强跨区域合作,才能进一步缩小区域间开展差距,实现协调开展。
关键词:不平衡;区域协调;城市与区域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22)05-0032-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开展之间的矛盾。〞区域经济开展不平衡是“不平衡的开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解决区域经济开展不平衡问题、实现区域协调开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开展的长远大计。
一、我国区域经济开展不平衡的主要动因
(一)城市的极化效应
城市极化效应是指各种经济资源要素单方向地向中心地区集聚,包括区域层面的城市以及全国层面的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地区间城市化水平不同而产生的经济资源要素单方向聚集。[1](P36)极化效应的结果是城市地区更加繁荣,乡村地区、欠兴旺地区经济开展相对落后。
城市的极化效应加剧了区域开展和城市开展的不平衡,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人均收入的差距不断地扩大,成为不平衡开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2022年,全国四个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东部33 866.4元、中部24 838.3元、西部23 694元和东北24 969.7元,2022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东北的1.46倍、2022年为1.36倍。在东部地区之间,也同样存在比较大的地区开展差距,2022年,上海和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9万元和5.7万元,远高于排名第三的浙江(4.2万元),山东更是不到上海、北京的一半。地区间收入差距大的局部原因是城乡收入差距,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仍为2.7∶1。
(二)开展权利的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开展出现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行政分权。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分权改革,使更多的经济开展权利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转移,同时也包含向企业转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处于不断博弈的状态,地方政府成为一个拥有自我主体意识的地方利益代表者。[2](P13)地方官员因此获得了治理地方经济的权力,特别是由于中央与地方信息不对称,地方政府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开展的主导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开始向沿海地方政府“放权让利〞,使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三者在不同程度成为市场中资源配置的主体,沿海地区政府凭借中央赋予的种种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優先开展了地方经济。这些经济优势的逐步积累为这些地方的开展获得了重要的政治资源,导致了地方利益和地方权力的进一步扩大,而中西部及内陆地区由于缺乏这种政治优势和优惠政策,开展不断被边缘化。官员晋升的鼓励机制,造成了地方领导借助于政治力量直接介入并推动当地经济增长,那些优先开展起来的地区,由于经济实力上的优势,而享有更高的政治影响力,从而为地方经济开展带来更多经济资源,相反那些落后地区的领导,由于经济实力相对较差而影响力较弱,很难争取到同样的经济资源。因此,官员的这种“晋升锦标赛〞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大了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开展差距。[3](P36)
(三)要素禀赋的不均衡
要素禀赋是指某一时点特定空间要素的赋存状态,其既有数量的概念也有质量的概念。首先是初始要素禀赋的差异,我国东中西部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地形以及气候等条件决定了我国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能力、工业布局结构、交通条件以及市场规模大小与对外开放程度,这直接决定了我国区域不平衡开展的结果;其次,积累要素禀赋的差异,特别是人口和资本等要素,虽然可以通过政府和市场配置改变要素的分布状况,但需付出巨大的本钱。2000—2022年间,我国西部地区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程度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已经从1.2年上升到1.6年,中部地区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程度与东部的差距从0.38年上升到0.65年,2022年东中西部科技人员人均经费支出比为2.58∶1∶1.26。可见,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源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4](P30)进一步来看,我国东部地区拥有兴旺的交通根底条件、开放的优惠政策、优裕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了要素的空间布局,在市场化进程差异的影响下,直接影响了要素配置差异,导致了经济开展差异,造成了区域经济开展不平衡。
二、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的主要表现
(一)区域经济增速开展差距较大
2022年,广东、江苏以8.99万亿元和8.59万亿元占据GDP总值的前二位。深圳经济总量2.2万亿元,已经超过广州。广东对外开放程度高,在研发投入、技术转移以及创新载体培育方面实现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以及“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等多项指标排名均列全国第一。中国的西南省份,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西藏5个省级行政区,2022年增速前四名的贵州、西藏、云南和重庆,都属于中国西南地区。四川增长速度也到达8.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近年来,中国西南省份经济开展得益于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中部六省份增长速度全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江西最高为8.9%,其次安徽8.5%,湖南8.0%,湖北和河南同为7.8%,山西7.0%,2022年合肥市实际增速8.8%,名义增速超过11%,成为中国增长最快的省会城市。东三省经济增速分列倒数第4、第5、第6。京津冀地区在全国经济所占比重不升反降,从2022年京津冀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0.4%,2022年下降到10.2%,2022年进一步下降到10.02%。2022年,天津增速3.6%垫底,河北6.7%,北京6.7%,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致使京津冀地区在全国的比重进一步下降,下降到9.9%(参见表1)。南北增速差异明显,南方省份经济增速又明显高于北方省份。在北方,山西、天津上半年经济增速为6.9%,辽宁为2.1%,山东为7.7%。
(二)城乡经济开展不平衡加剧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由于欠账过多、根底薄弱,我国城乡开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加快城乡开展一体化意义更加凸显、要求更加紧迫〞。城乡经济开展差距较大,县域经济开展缺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衡量城乡开展水平的最直接指标。2022年到2022年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如表2所示,虽然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相对较快,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但仍然保持了近三倍的较大差距,城乡开展不平衡问题仍比较突出。1983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82∶1,到2022年为3.33∶1,到2022年仍然高达2.92∶1;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是209.8元,2022年为12 022元,2022年到达21 253元,2022年比2022年差不多翻了一番。城乡公共效劳开展不平衡,农村公共效劳能力亟待提升。当前我国城乡的教育效劳、医疗效劳、社会保障、公共根底设施等根本公共效劳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成为城乡平衡开展的困扰。[5](P59)以医疗效劳为例,2022年城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为5.94个,而农村仅为2.60个。
数据中国统计年鉴202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年,171-174
(三)区域产业结构不平衡依然严重
近年来,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态势继续强化,由工业主导向效劳业主导转变的趋势更加明确。高技术、互联网等向传统产业渗透,相互融合形成新产业、新业态。东部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在经济由高增长向次高增长的转换过程中弹性相对更大。东部地区引领效劳业和工业的开展,效劳业已成为东部经济增长主力。[6](P107)以北京为例,金融业、信息效劳业、科技效劳业的奉献率达73.3%。在长三角地区,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到达67.1%;浙江第三产业的占比到达6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4%(参见图1)。与此同时,东部地区工业开展整体良好,江苏省工业利润保持了14.5%的增速,列全国第一。受国家开展战略、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开展相对滞后,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占比重较小,新旧产业结构转换缓慢。甘肃省作为资源型省份,甘肃传统产业占比到达75%,新兴产业开展动力不强,兰州市,其工业以重工业、能源原材料、传统产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和中央省属企业为主导,高附加值的下游产业少。从产业结构看,轻重工业比重为27.5∶72.5,产业重化工特征明显。近年来,甘肃省不断加快新兴产业的开展,2022年甘肃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539.8亿元,同比增长11.9%,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1.7%。但是,与传统产业动辄75%以上的占比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上存在起步较晚、规模小、创新能力弱等问题。
三、区域开展不平衡治理的国际经验借鉴
从其他国家区域经济开展的经验来看,大都经历了不平衡到平衡的开展态势。美国、欧盟都从解决城乡开展不平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作出重大战略调整,实现了区域间的平衡协调开展。
资料2022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报告
(一)美国:构建“大都市区〞城镇体系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开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区域协调开展的有力支撑。[7]通过构建以“大都市区〞为特征的高度城镇化的城镇体系来实现城乡一体化开展,是美国治理城乡不平衡开展的重要特征之一。美国是目前全球解决城乡二元经济,城乡协调开展最为均衡的国家。通过大力开展交通方面的根底设施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开展,是美国城乡一体化开展的重要举措。遍布全国的公路网尤其是兴旺的高速公路网,以及私家汽车的普及,城镇开展模式逐步由要素聚集转向周边辐射,城市开展由郊区化进一步分散化,城乡逐步融合开展,形成了许多景观优美、环境优雅、设施齐备的“都市化村镇〞。从全国整体出发,采取“都市圈〞模式,以开放的、具有梯度辐射效应的“大都市区〞为目标,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空间适度集聚、区域间相互协调、全国性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及众多地方性中小城镇协调互动开展的城镇体系,推动了美国逐步步入城乡一体化高级阶段。
(二)欧盟:“再工业化〞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欧盟“再工业化〞战略旨在实现欧盟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一批新兴产业开展,同时对目前已有产业进行高附加值环节的改造升级,核心在于重构工业与制造业产业链。一是鼓励技术研发与创新。在“再工业化〞战略的框架下,研发与创新除了提升产业竞争力与拉动经济增长之外,更注重激发投资者参与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热情,提振经营者的商业信心。[8](P30)二是改善内外部市场环境,鼓励创业与创新。进一步促进产品市场统一,制定内部市场产品规那么改革路线,实现新技术和新产品认证规那么统一;培育企业家精神,增进内部市场活力,提出“培育企业家行动方案〞,为企业创立、转让、初期运营提供制度便利,改进企业破产程序,顺利实现二次创业;推进欧洲专利整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三是改善融资环境,增加企业融资时机。通过“地平线2022方案〞与“企业与中小企业竞争力工程〞,为工业技术研发及应用提供支持,减少企业在技术研发与扩散初期承担的风险。“中小企业融资便利化行动方案〞改善欧洲风险资本市场不活泼现状,创新欧洲社会企业家精神,创立欧洲风险资本单一市场等,提高了资源效率和活泼了创新活动。四是培育人力资本与技能转型。促进就业创造,加快成员国间劳动力流动,促进岗位就业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