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党史
学习
教育
研讨
发言
材料
中华民族
共同体
意识
党史学习教育研讨发言材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史学习教育研讨发言材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进展规律作出的重大论断,是我们党对民族工作生疏的一次历史性飞跃,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亮主线。202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与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生疏和工作水平。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宏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下面,结合专题学习,谈几点生疏和体会。
第一,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现实根底
增加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期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富强进展的思想根底才能打得更牢。
从我们内蒙古来看,各民族进展同样也是这么走过来的,自古以来就有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契丹、蒙古、女人真、汉等民族在这片宽广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蒙恬将军北筑长城,从汉武帝开疆扩土到昭君出塞、胡汉和亲,从北朝连年混战到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推行民族融合,从辽宋南北对峙到忽必烈建立元朝,从明末清初“旅蒙商〞北上探路到清朝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万里东归徜徉在历史长河,不同时期各民族交往沟通交融史不绝书。拨开历史的层层帷幕,可以清楚地觉察:交往沟通、互融互通始终是内蒙古这片土地上各民族进展前行的主旋律。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历经迁徙、贸易、婚嫁,以及碰撞、冲突甚至兵戎相见,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块田,同饮一河水,共生互补。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互动融通,语言相互学习、彼此影响,习俗彼此接纳、相互敬重,造就了文化的博大精深,推动了社会的进展进步。多元一体的文化融合,成为各民族亲近与交融的强大精神纽带。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之间很早就形成了亲热广泛、互补互济的经济联系,草原丝路、边塞互市无论是一统还是割据,经济的自然 联系都不曾中断。这种相互需求、难以割舍的生活联系,为民族关系的日益亲热奠定了坚实的根底。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对中国和中华民族深刻认同。特殊是1840年以来,救亡图存、保家卫国的共同使命使各民族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投身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洪流,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连接成生死相依、不行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历史比任何滔滔雄辩更能呈现真相、留下启示。从多元到一体,由拘束到自觉,千百年历史进展中的很多事实说明:让各族人民紧紧分散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制造的惊异家园,是我们共同经受的特殊奋斗,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共同坚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需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没有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一个多民族国家要实现团结统一是不行想象的。〞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自然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心骨。回忆历史可知,党的一百年,就是团结带着各族人民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一百年;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带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宏大飞跃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团结各民族、解放各民族、振兴各民族,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空前的大团结。只要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势力任何人能够撼动我国公正、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破坏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的良好政治局面,减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今世界正经受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关键时期,民族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状况、新挑战、新任务,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需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