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下的生态文明.docx
下载文档

ID:1381545

大小:23.66KB

页数:8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视角 生态 文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下的生态文明   :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视角,探讨了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根底和实践根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23)32—0004—02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明确提出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开展中的现实问题,同时又是有生命力和现实性的哲学问题。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解构〞工业文明的范式中产生的一种新文明,它要求我们转变工业文明的自然观和价值观,在自然生态进化规律与人类社会开展规律的根底上,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开展的生态文明时代。  1.生态文明概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对生态文明概念的界定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为目标而界定的,如俞可平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1] 第二种是针对可持续开展的理论而界定的,即生态文明就是要求人类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实践活动,创造人类所需要的各种物质产品,满足人类生存与开展的需要。第三种类型的概念,超越了人与自然关系,认为生态文明不仅要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要协调和优化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指出了生态文明的开展方向和目标,它所追求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境界与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理想相一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2]。因此,生态文明是在和谐的生态开展环境、科学的生态开展意识和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根底上,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开展。  2.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生态文明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征:首先,生态文明最根本的特征是平等性。生態文明的开展就是要消除工业文明的不平等开展模式:一是消除人与自然的不平等关系。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把自己的开展建立在掠夺自然的根底上,而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的开展建立在人与自然平等的根底上,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开展。二是努力消除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地位。工业文明是以少数国家奴役、剥削大多数国家为前提建立起来的,而在生态文明时代,着眼于全人类的平等与开展,从人类统一性的高度来认识民族国家的存在。三是在国家内部,生态文明强调全体社会成员公正平等的地位,人人为人类社会生态系统创造应有的奉献,同时也拥有公平地享受这个系统的利益。其次,生态文明最根本的特征是多元化共存。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相互共存,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相互制约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保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因此,人类要有方案地控制人口开展,积极保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维护地球生态大系统的平衡与完整。要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要消除工业文明的单一化开展模式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这种单一范式造成了人们都集中于城市、围绕相同的能源而过度竞争,竞争的结果造成了能源的短缺,环境的污染,必然造成生存空间和能源利用的不合理,因此,生态文明要建构多元化共存的模式。  二、生态文明的哲学根底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石,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文明智慧,也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根底。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从历史来看,儒释道三教的生态文明思想从不同的侧面发挥着天人和谐的社会功能,我们所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内在地包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的吸收。  儒家提出“天人合一〞思想,这里的“天〞不仅有自然意义上的“天〞,而且还有神圣意义上的“天〞,人类通过“知天〞和“畏天〞的统一,表达“天人合一〞思想中人对“天〞的一种内在的责任。人事必须顺应天意,通过修身实践的功夫,尽心知性而知天,顺应天理,方能国泰民安。儒家这一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实践价值。  道教的理论特色在于倡导修德养性,追求一种海纳百川而容藏万有、处于低下而利育万物、知足守道而不争先的境界。道教思想涉及到人际关系和生态关系的所有领域,尤其是它的生态文明思想如热爱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敬畏生命、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佛教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它在整体上将生命主体与生态环境视为统一体,认为天地同根、众生平等,宇宙中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依靠大自然而生存,自然界中任何局部的因素受损都会危及到自然界整体的利益。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零散地存在于他们的经济、社会、政治、哲学等理论体系中。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我国当代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人与自然的辩证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对旧的哲学自然观的积极扬弃。恩格斯曾经写道:“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 [3]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坚持唯物主义的根本原那么,成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及其对于人类的优先地位,而且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关于劳动中介性的观点,确立了从实践出发去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既从生存实践的观点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分化与对立,又从生存实践的原那么去探寻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真正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奥秘,成为我们当今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根底。  2.人口、资源、经济协调开展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指向。处理好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自然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这两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生态文明实践的理论根底。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开展的根底,然而,人口与物质再生产又受到自然再生产的制约,尤其是在有限的生态资源及环境容量下,人口控制就成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社会再生产包括物质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社会再生产是这两个物质再生产过程的统一。“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 [4] 可以说,自然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物质前提,也是社会再生产得以持续与扩大的物质保障。  马克思恩格斯从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自然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协调开展的观点出发,指出了合理解决经济建设中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自然的价值,并在开发利用自然时加大对自然的再生产建设力度。  三、生态文明的实践根底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开展的必然走向  人类的文明是一个连绵不断的历史过程,每一种先进的文明形态都是对前一种文明形态的扬弃。在当今世界居主导地位的是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开展到今天,一方面,它极大地促进了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的繁荣开展;另一方面,它又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危机之中。而生态文明就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提出的一种新文明形态,它是对工业文明造成的生态危机深刻反思的结果。它要求人类转变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抛弃无视自然权利的旧文明,转向一种尊重自然、关心自然的新文明。它将使人类重新完成自我在世界当中的角色定位,从自然的主宰者转变为自然的守护者,它将使人类的长久生存建立在与自然和谐开展的根底上,从而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文明高度。  (二)生态文明是当代社会历史开展的客观需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当今世界生存和开展的必然选择。对于中国来说,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转变经济开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是当代历史开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开展的模式根本上是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这种开展模式片面地以GDP为中心,无视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经济社会开展与资源、环境不协调的矛盾相当突出。一是在自然资源方面,短缺问题表现得日益严重。资源是经济开展的根本要素,我国的资源从总量上来说是资源大国,人均却是资源小国。二是在环境方面,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环境容量有限,近年来我国不断发生的天灾就是生态脆弱的表达。  国情说明,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到达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如果按照传统经济开展模式,我国的能源和资源将无法长久承载经济的高速开展,必将出现能源危机、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并且,我国面临的环境污染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就迫使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开展模式,摒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暂时繁荣的不科学开展模式,走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经济开展模式,而建设生态文明,既可以建立起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开展的良性循环系统,又可以防止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近年来,我国推行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开展循环经济等举措,应该说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探索,其目的就是在经济开展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并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后的再利用,实现对环境的零排放、无污染,到达“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目的,实现我国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开展。    参考文献:  [1]俞可平.科学开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4):4-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8-399.  (责任编辑/ 李璐瑶)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