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试述
太平天国
起义
爆发
原因
历史
过程
纲领
试述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原因、历史过程及纲领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1.适用于国开(中央电大)本科所有专业学员基于网络的终结性考试。
2.该资料为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考试通过国家开放大学(中央播送电视大学)终结性考试系统(kaowu.openedu )完成。
试题:试述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原因、历史过程及纲领。
答:旧式农民战争: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单纯的农民战争。
中国历代农民战争此起彼伏,太平天国起义到达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顶峰。它发生在新时代,有其新的特点,例如,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提出了一整套纲领、制度和政等。
1.爆发的原因 农民阶级是列强和封建统治阶级最主要的压迫对象和对抗力量。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阶级矛盾突出。长期以来,中国农民在封建地主的压迫、剥削下,过着极度贫困、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生活。占农村人口仅10%的地主、官僚却占有绝大局部土地;而占农村人口90%的农民绝大多数靠租种地主土地过活,却要把全年收成的一半以上作为地租交给地主。阶级矛盾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其二,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激化了阶级矛盾。鸦片战争失败后,一方面,清政府为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和军费,同时也为弥补财政亏空,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旧赋新税,再加上官吏的横征暴敛,农民已不堪重负。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中国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加之鸦片泛滥,白银外流更加严重,导致银贵钱贱,“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缺乏〞。农民田赋负担成倍增加。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使农民不得不起来对抗。1842-1850年,农民对抗斗争此起彼伏,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在百次以上。太平天国起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的。
2.历史过程 太平天国起义历时14年(1851-1864年),涉及18个省。其兴衰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酝酿阶段(1843-1850年)。1843年,洪秀全开始拜上帝,撷取原始基督教教义中普世平等思想及教规仪式,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发动群众。②起义阶段(1851年1—-12月)。1851年1月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同年12月“永安建制〞,建立了自己的制度,封了很多王。③转战定都(1852年4月-1853年3月)。1852年4月北出广西,转战湘、鄂。1853年1月攻占武昌。同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称天京,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④军事全盛阶段(1853-1856年6月)。北伐、西征和天京城外的破围战,兵临天津逼近北京,控制了鄂、赣、皖、苏大片地区。⑤危局苦斗阶段(1856年9月—1863年12月)。1856年9月发生的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之后太平军虽破江南、江北大营,取得三河镇大捷,还在江浙建立了根据地,但仍无法挽回颓势。⑥失败(1863年12月-1864年7月)。1864年1月安庆失守。“天京保卫战〞。同年6月,洪秀全病故。7月,天京陷落,湘军屠城,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3.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冬公布了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也是最能表达太平天国的社会理想和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领导者希望通过施行这个制度,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因而极大地调动了广阔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太平天国起义迅速席卷全国。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开展并超越了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等思想,将千百年来农民渴望土地的愿望和建立无剥削、无压迫的社会的理想系统化、纲领化和制度化。它既是这次运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与政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解决土地间题为中心的农民革命纲领。但天朝田亩制度是在小生产的根底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这是无法实现的空想,加之太平天国还在战争中,故而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分土地方案从未实行过。
(2)资政新篇。这是太平天国后期公布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开展方案。1859年,洪仁耳提出资政新篇,欲对中国社会上层建筑进行一些改革,在中国建立和开展资本主义。由于资政新篇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直接产物,又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并未能付诸实施。但它毕竟符合历史开展潮流,为之后中国社会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