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经济
落后
地区
推进
区域经济
发展
思考
对经济落后地区推进区域经济开展的思考
论文关健词:增长极理论区城经济产业集群论文:增长极理论作为一种开展理论,用来指导区城经济的开展有其严格的条件很设。当前中国经济落后地区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此也就不能用增长极理论来指导这些落后地区的区城开展。文章认为,为使我国更快地实现全面小康,实行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并重战略,培育区城产业集群,这是各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开展区城经济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开展,形成假设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前,如何通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区,并以此带动区域经济整体推进,实现共同开展,许多地方政府仍把增长极理论作为制订区域开展方案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方法积极加以实施。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各地区经济根底各不相同,经济开展很不平衡,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如果不加区别、千篇一律地套用增长极模型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但不具有操作性,而且很可能使区域开发走上歧路。特别是对于经济开展比较落后的地区来讲,不能盲目寄希望于通过确立极化效应来实现经济腾飞,应该根据区域实际情况积极实施开展战略,逐步提高区域竞争力,缩小区域之间的差异,并最终实现全面小康。
一、增长极理论的根本范畴和主要特点增长极的概念,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佛朗索瓦佩鲁(francoisperroux)于1955年发表在经济学季刊上的一篇题为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佩鲁认为空间是一种受力场,经济空间与一般的地理空间完全不同,经济空间是存在于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按照佩鲁的观点,济的长主要是因为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而创新并不是在所有产业均衡推进,总是倾向于集中在一些特殊的企业。由于这些企业是主要的创新源,因此它的产值增长大大高于工业产值和国民经济产值的平均速度。当这种产业增加其产出(或增加购置生产性效劳)时,对其他产业具有极强的连锁效应和推动效应,能带动其他产业(或投人)的增长,这种产业就是推进型产业(propulsiveindustry),或称之为增长诱导单元(growth-inducingunit),即增长极,而受增长极影响的其他产业就是被推进型产业。佩鲁认为,这种推进型产业和被推进型产业通过经济联系建立起非竞争的产业联合体,通过产业间向前、向后的连锁反响,从区域间的不均衡开展到最终实现区域的均衡开展。分析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我们发现这是一种开展的理论,并不是区域社会经济开展的区域组织模式,它和赫希曼、缪尔达尔等提出的涓滴效应、极化效应和回流效应、扩散效应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增长极是一个抽象的纯经济概念,与地理空间无关。增长极理论作为一种开展的理论是没有经过严格逻辑证明的,它在怎样确定推动型产业和适宜开展增长极的地点、增长极对其他产业或其他地区扩散经济效果的机理分析、增长极带动其他地区开展的动力解释等方面都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据。佩鲁所认为的增长极经济空间是存在于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具有全球性的,与一般意义上的中心与外围的地域集聚、扩散并不一致。而他所认为通过增长极能使整个区域得到开展的通道,并非是人们所熟悉的空间上的运输路线、通讯设备等外部性设施,而是特指经济的内在联系。
2.增长极理论强调了经济开展的主要动因是技术进步或创新,而创新一定集中于一些特定的产业(推进型企业)。佩鲁进一步开展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熊彼特片面注重私人厂商的作用,特别是大型私营厂商的作用。但是当局和他们的首创精神以及较小的、为适用于当地情况所作的创新也同样重要,不容无视。在佩鲁看来,最具有创新性的经济活动必定发生于大的经济单元中,这种经济单元往往也就是推进型产业。增长极既是创新的发源地,又是扩散源,因此短期垄断不是社会经济开展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极化才是社会经济开展的正常现象,要通过积极培育增长极来带动整个区域的开展。
3.增长极理论强调产业联合体。联合体中的每一个体相互间既是供应者又是消费者,存在着支配和联系的关系。一方面,推进型产业的成长和创新速度要比其外界快得多,处于产业联合体中占支配的地位,能够完全实现规模经济,在自身高速开展的过程中推动支配产业的开展,最终带动整个区域的开展;另一方面,推进型产业的成长可以通过产业之间前向连镇、后向连锁以及旁侧的联系,把经济增长扩散到各个企业或各个地区,最终到达收人分配的均衡,正因如此,佩鲁主张政府要对推进型产业进行投资,保证其绝对的支配地位。
二、用增长极理论指导经济落后区域开展的陷阱自佩鲁提出增长极理论以来,西方许多国家都把它应用到区域经济开展的实践之中,但效果其实很不理想。比方意大利南部的开发方案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例。在1957一1966年期间,意大利为了解决南贫北富的地区二元结构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时机,在南部选取4个增长极典型区,建立了钢铁、石油化工、机械、金融加工、电机等推进型产业,还配置了与此相联系的一大批小企业,然而由于增长极自身的一些缺陷和运用不当等多种原因,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在我国,增长极理论也曾广泛被各地方政府作为XX县区域经济的法宝而加以积极实践,但总的看来,成功者寥寥(东部沿海不少地区取得的成功,其实是实施了综合改良后的增长极理论,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在此不加展开和讨论)。比方宁夏XX县区政府曾经以增长极理论来制定区域开展方案,希望通过大力扶植和创立豌豆、土豆、畜产品加工等推进型企业,形成产业联合体,然后利用这些产业向前、向后的连锁来解决就业问题,带动全县的经济增长。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还是无法实现县政府的意图。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增长极理论在指导地区经济开展(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实践中的不成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反思:
1.理论自身的不完整性。作为一种开创性的开展理论,可以说增长极理论是没有经过严格的逻辑证明的。佩鲁及其追随者在提出增长极概念的根底上,没有进一步将该理论系统化、模型化,以至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方,怎样来确定推动型产业和适宜开展增长极的地点,推动型产业的支配效应即集聚经济的正负效应表现如何,增长极理论自身的数量、规模、内部产业结构等一系列技术性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如何解决。所有这些理论的缺失,都将导致实践的无法落实。因此,当经济落后地区从功利主义的立场出发,简单地将增长极理论作为指导区域经济开展的组织模式,其实践肯定会出现问题,有的甚至是从一开始就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操作。
2.理论的不可操作性。严格讲,增长极理论是一种纯粹的理论:只可作为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和区域开展规划的理论依据,不能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开展的地域组织模式。在增长极理论中,经济空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全球性的,与我们认为的地理空间不是同一个概念,所以,在这种空间中的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与一般意义上的区域空间中的集聚、回流、扩散作用是大不相同的。因此,如果按照增长极理论的要求,我们其实是无法考察任何空间中两个地方的各种物质流、资本流、劳动力流、技术流、信息流,从而也就无法在实践中去讨论增长极的支配效应、联系效应以及分配效应。如上面提到意大利南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新建的大型现代化企业与当地的产业没有发生预期的联系,无法形成产业之间的连锁效应和推动效应,因此也就无法形成增长极。
3.理论的区位选择和时间选择的局限性。从根本上来讲,正是由于增长极理论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区位背景,决定了其不适合指导经济落后地区的开展。佩鲁是从处在比较成熟阶段的经济现象出发来研究增长极的,因此,增长极的形成和开展前提就是市场的有效需求。而能形成有效需求的地区,一般来讲区域经济都已经进人成长的阶段,区域内各类产业根底设施比较兴旺,区域产业链根本形成,然而,这些条件恰恰正是经济落后地区希望通过形成增长极来到达的。由此可见,这种实践中的悖论注定了增长极理论不能作为经济落后地区开展的组织模式。综观我国不少落后地区实施增长极模式最终失败的案例,大都经历了以下的过程:地方政府大力在落后地区新建推动型企业~企业生产率低下,缺乏商品市场开发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新的企业无法开展下去,产业之间无法形成连锁,要素无法向外扩散~增长极无法形成,暂时形成飞地经济~原来的推动型企业进一步萎缩,经济开展受阻。
三、对经济落后地区推进区域开展的两点建议综观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后各地区的开展,东部沿海绝大局部省市已经实现了经济的起飞,而大多数中西部地区还是无法摆脱贫困,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逐渐拉大的趋势。如何加速中西部落后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开展,实现全国地区经济差异逐步缩小并最终全面走向现代化,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思考。
1.实现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并重战略按照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经济落后地区由于劳动力相对充足和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奈赋特点,可以通过开展资源输出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来推动经济开展。但随着全球经济、科技的不断开展,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于资本、技术、人力资本、知识等创造性资源,而这些非自然性质的资源在国际和地区之间的流动性非常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地区要素察赋的依赖。因此今天再在缺乏资本、技术、人力资本和市场制度的情况下实施单一比较优势战略,就很难到达预期的目标。同样,按照后发优势理论,经济落后地区可以直接学习、模仿、引进兴旺地区的技术和制度,超常规地提高效益,到达经济的跳跃式开展。但是这种后发优势并非是落后地区实际拥有的优势,它只是潜在的一种开展可能,而且对人力资本的要求非常高,如果缺少了投资环境和高素质的人才,那么只有模仿没有创新,最终也无法实现经济的腾飞。从当前我国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实际情况看,既具备比较优势的根底,又具有后发优势的条件,因此可以采取双重优势战略的组合,既防止依靠单一优势的缺陷,又综合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特点,迅速缩小同先发地区的差距。通过比较优势建立起一批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形成地区特色经济,到达一定程度的资本积累;同时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学习、模仿兴旺地区经济开展的经验和轨迹,在技术和制度上与兴旺地区接轨,甚至后来居上,使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实现经济转型。日本和许多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都是采用了双重优势战略实现地区经济的快速开展。
2.培育区域产业集群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齐头并进的今天,我们生活的环境可以说不是市场经济,而是组织经济,或者至多是组织一市场经济,组织活动压倒了市场活动。因此,对于区域经济的开展必须强调区域经济的组织开展,当前普遍被世界各国认为是比较有效的区域经济组织,就是形成区域内产业的集群式开展。由于产业群存在外部经济和集体效率,从而对降低本钱,尤其是降低交易本钱,提高生产力有一定作用。在健全的市场制度条件下,企业自然地群集可能增强专业化和劳动分工,企业的信任和社会标准的程度可能增强,因而降低合同谈判本钱和执行本钱,以及技术效劳的本钱。靠近企业能够更容易地接收超过其生产能力的定单,因而能够留住有价值的客户。因此,产业群可以使企业在培训、金融、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出口、分配等多方面实现高效的网络化的互动和合作,并有助于建立国际战略联盟。特别重要的是,产业群内部有一种创新的气氛,企业正式或非正式地接触时,信息和知识尤其是隐含经验类知识会很快地流通,从而促进创新。但是,并非在地理上自然扎堆的或者共享根底设施的企业集群都可以认作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群。产业群是企业自组织或有组织的综合体,而不是无组织的混合体。产业群成功的重要根底是社会资本充足,人际相互信任,而社会资本是基于对某种文化习俗和人际关系的认同,或是对法律标准的遵守。正因为如此,在社会资本缺乏的地方,特别需要公共政策进行干预,实行产业群战略。
第9页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