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北京市
海淀
中学
2023
届高三
历史
模拟
预测
试题
解析
北京市海淀中学2023学年届高三历史模拟预测试题(含解析)
第I卷(选择题)
本卷共60小题,每小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分封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封对象是天子的同姓亲族
B. 分封制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
C. 分封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D. 分封制加强了君主专制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通过分封制,周朝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说明分封制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分封对象是同姓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因此不仅仅是同姓王族,故A选项说法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实行确立了周王“天下公主”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但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周王朝统治,因此不能说分封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故C选项错误;君主专制权力出现在秦朝,而不是西周,故D选项错误。
2.下图是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下列对这幅图的历史内涵的推测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的应是
A. 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B. 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时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 图中成王厉行分封制,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了严格的履行
D. 图中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维护政治联系的纽带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西周时期,实现分封制,周天子与诸侯以土地为纽带,以权力和义务相联系,诸侯对周天子具有定期朝觐、派兵作战等义务,图文正是反映了这一历史现象,故C项符合题意。秦朝统一后形成中央集权,排除A;西周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尚未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D项说法明显错误。
3.下图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它的前身是皇室太庙,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封建皇帝祭祖的地方。与太庙修建相关的制度是
A. 井田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盛行于西周的的土地国有制度,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井田制逐渐瓦解,排除A;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地方管理制度,到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随着井田制逐渐瓦解而崩溃,排除B;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继承制度,尊祖继宗和太庙是宗法制的体现,故选C;郡县制是秦朝推广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主要长官均由朝廷任免调迁,排除D。
4.1989年冬,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代遗存中出土了犁、插、耒、耜、镰、铲、锛等制作精良的青铜农具,这说明
A. 青铜农具已经取代木石制农具
B. 日用青铜农具有向南方传播的趋势
C. 南方地区的农业得到了开发
D. 商代青铜文明的发达和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出土了犁、插、耒、耜、镰、铲、锛等制作精良的青铜农具”可知,商代的青铜农具形式多样,体现了青铜文明的发达,“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代遗存”可知,商代青铜器的传播,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描述了青铜农具的发现,未涉及已经取代木石制农具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具体涉及传播方向的信息,故B选项错误;材料的论述重点在于青铜农具的发明,无法体现南方地区的农业是否得到开发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
5.以下经济现象,出现最早的是
A.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B. “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
C. “依四川法造交子,与现缗并行。”
D. “时商贾至京师……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出自《国语》,讲的是先秦时期已经存在的官营手工业的社会情况,比较其他选项可知,A选项经济现象出现最早,故A选项正确;“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指的是翻车,翻车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故B选项错误;“依四川法造交子,与现缗并行。”指的是交子,四川出现交子最早在北宋时期,故C选项错误;“时商贾至京师……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指的是飞钱,飞钱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故D选项错误。
6.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 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 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 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 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很明显不是根本目的。C,D也不属于根本目的,且从C,D能够推断出B,秦国变法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因此B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目的
7. 商鞅变法时期,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基本治国要领。下列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①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③ 什伍连坐法 ④ 焚烧诗书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残伤民以峻刑”说明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时期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商鞅变法实行什伍连坐法和焚烧诗书说明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①②③④正确,选择B符合题意。
8.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A. 分封制
B. 王位世袭制
C. 郡县制度
D. 中央集权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央集权制。根据材料“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中治国之法为“王而不藩者”,即防止地方割据势力膨胀。“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指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武帝以“推恩令”削弱藩王的势力、宋太祖令文官任知州,防止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康熙帝则平定了三藩之乱。由此可知这里所谓的“国家政体”指的是中央集权制,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在秦朝建立时期已经被废除,因此材料内容涉及的不是分封制度,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可知,体现的是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宋太祖、康熙帝等人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因此材料内容与王位世袭制无关,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武帝以“推恩令”削弱藩王的势力、宋太祖令文官任知州,防止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康熙帝则平定了三藩之乱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此材料内容指的不仅仅是郡县制,故C选项错误。
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道:“东周时期(公元前771-公元前256年)……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这里“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 私有土地的出现
B.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C. 小农经济的产生
D. 租佃关系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变革,生产力的变革表现在生产工具的革新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故正确答案为B。私有土地的出现标志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结果不是原因,A不正确。土地私有制形成标志封建社会确立, 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租佃关系是封建社会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都是“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结果,故C、D错误。
10.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之一是
A. 世袭制替代禅让制
B.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 皇帝制代替郡县制
D. 内阁制代替三省六部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全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汉代继承完善,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在夏朝时期已经完成,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中国历史上没有皇帝制代替郡县制,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制没有代替三省六部制度,故D选项与史实不符。
11. 《史记》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商鞅变法措施中与“家给人足”局面的出现无关的是()
A. 燔诗书而明法令 B. 重农抑商
C. 为田开阡陌封疆 D. 奖励耕织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要求的是与“家给人足”局面的出现有关的是涉及民生的措施,BCD符合题意,A是思想上的专制政策,不符合题意。
12.“商君遗礼,弃仁思,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子壮到出赞。”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调动劳动积极性
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人
D. 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的意思是,秦国人家中如果家庭富裕,那么儿子成年后要(与父母)分家,如果家庭贫困,那么儿子成年后要入赘到别人家。这是商鞅在社会风尚习俗等领域的改革措施,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所以这有利于增加户口数,提高政府赋税收入,故选C。材料着眼于社会习俗的变革,与土地所有制的变革没有关系,排除A;材料着眼于社会习俗的变革,材料与司法制度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材料着眼于社会习俗的变革,并非军事改革,排除D。
13.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是古代历史重大的改革,他们的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①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②政治制度为后世沿用
③不同程度地削弱了贵族的特权
④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实行“鼓励发展工商业”,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俩人改革都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①符合题意;梭伦改革中设立“公民大会”、“陪审法庭”等方案,奠定了西方民主基础,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为后世封建王朝延续,②符合题意;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商鞅变法实行军功授爵制度,冲击了贵族的特权,因此二人变法都不同程度地削弱了贵族的特权,③符合题意;商鞅变法实行“燔诗书而明法令”,开后世帝王禁锢思想的先河,因此商鞅变法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创新和繁荣,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故B选项正确,排除A、C、D选项。
14.虎符是古代调兵的信物,在秦时多有发现.如阳陵虎符(下图)中有“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等错金文字,十分精美。由此可以推断
A. 当时的将领与君主相互制约
B. 君主对军队的控制十分严格
C. 贵族与君主联合执掌军权
D. 统兵权与调兵权有效分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可知,虎符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符身为铜制,虎形,有铭文,分左右两半,右半留存朝廷或君王,左半发给地方官吏或统兵的将帅。调发军队时,须由使臣持符到地方验合,方能生效,说明君主对军队的控制十分严格,故B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