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环境伦理视野下的低碳城市建设5篇.docx
下载文档

ID:1375569

大小:21.28KB

页数:9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环境 伦理 视野 城市建设
环境伦理视野下的低碳城市建设5篇范文 环境伦理视野下的低碳城市建设 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的趋势下,以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为直接目标,以低碳经济为开展方向并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开展的低碳城市建设,已成为当代城市的一种新的开展模式和价值追求。 低碳城市开展中的一些问题和困惑,仅仅限于技术的维度是很难解释的。例如,为什么看上去很美的低碳城市理念,在实践中却举步维艰。为什么尽管有相对成熟的低碳技术,但却没有被相关经济部门和企业尽可能地利用。为什么许多市民懂得如何节能减排和绿色消费的知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并没有采取行动。低碳城市建设绝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创新和规划策略,而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更是一个新价值观的重塑和环境美德的形成和内化过程。 低碳城市建设路径:技术、制度和人文的“三位一体〞 低碳城市建设作为低碳实现和低碳开展的关键因素,同样是具有经济性、环境性、社会性的大问题,是社会、经济、环境和人文一体化的开展。基于此认识,低碳城市建设至少包含三个重要的路径选择,即技术路径、制度路径和人文路径。 技术路径通过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并寻找替代性能源,能够直接降低碳排放量,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工具和根底性手段。低碳城市的技术路径主要包括: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开展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等手段到达能源低碳化目标;通过在钢铁、水泥、化工、电力等典型的高耗能行业开展节能技术等手段到达生产低碳化目标;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为特征进行低碳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在设计和运行环节推行建筑节能和低耗能的绿色建筑技术;大力开展道路交通工具的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汽车等。需要强调的是,技术路径虽然很重要,但只是一种工具性手段,不能寄希望于单纯依靠技术方式解决碳排放和环境问题。 制度路径是政府实施低碳城市战略的重要政策和管理工具,是低碳城市目标与效果之间的重要桥梁,旨在保障低碳城市治理主体的行动与低碳城市的目标相一致。广义上说,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行为规那么体系或行为模式。因此,为达成低碳城市目标,依一定的程序由社会性正式组织来公布和实施的相关规那么、运行机制和政策工具,都属于制度路径。从目前低碳城市建设的国内外实践来看,制度路径有以下四种:第一,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和建立市场规那么来解决碳排放问题的市场化制度路径。具体手段有:开展和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场;建立健全资源定价机制;建立旨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各项税收调节制度;推行对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等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实施给予财政补贴的鼓励性政策。第二,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路径。城市规划是城市未来开展的空间蓝图,是由政府(行政机构)为合理配置和利用城市土地与空间资源,保障和实现公共利益,对城市开发与建设中涉及的社会利益所进行的权威性分配,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源头。其政策导向性作用,主要表达在城市空间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产业规划三个层面,通过低碳目标体系和控制指标体系,来具体指导城市用地的开发建设。第三,通过社区治理和公众参与机制等手段来引导低碳生活方式的社会化制度路径,如以社区为依托,建立低碳社区示范工程,与居民共同寻求降低能源消耗的社区开展模式,以点带面推动创立低碳社会。第四,各国政府通过公布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而实施的管制性路径,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低碳城市建设的人文路径主要表达在新价值观重塑,环境美德培育,消费主义的生活态度和社会风气变革等方面,这是最常被无视的方面,因为它不像技术路径和制度路径那样,能够对城市中能源使用总量和结构产生直接影响,有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然而,正如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对环境危机根源的反思,业已从经济、技术层面逐渐深入到文化、价值层面,认为人类假设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批判性考察,并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等精神领域进行根本性变革一样,假设要真正实现低碳社会和低碳城市的理想目标,同样也应当从经济、技术和制度层面逐渐深入到文化、价值层面。低碳城市绝不仅仅是一种应对全球变暖的应急之策,或一种新的城市建设模式,它意味着人类城市文化的一次深刻变革,它在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和消费观上都与以全球性的消费主义文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城市文化有质的区别,甚至需要我们重新定义何谓优质的生活。因而,只有实现了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相应变革,回归城市开展的本原,才能使低碳城市建设不仅低碳而且让人们生活更美好。从更深层次上来说,低碳城市建设的路径甚至是人类城市文明的一次重建过程。 低碳城市建设的环境伦理进路 低碳城市建设中技术路径与制度路径固然重要,但假设无视以环境伦理为核心的人文路径,到头来只能是扬汤止沸,难以建构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 环境伦理是对人与自然环境之间道德关系的系统研究,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应当采取怎样的行为及人类对自然应负有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等问题。环境伦理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问题:伦理理念、伦理准那么和伦理美德问题。伦理理念牵涉到人类如何看待自然生态环境的一整套思维模式、思想方法和思想观念,它更多地指人类对待自然的根本态度;伦理准那么是作为在社会开展和日常生活中面临生态环境问题时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那么;伦理美德那么致力于答复人在与环境交往中存在何种美德及如何培养具有环境美德的个体。依此,低碳城市的环境伦理进路便可从环境伦理理念引导,环境伦理标准制度化及环境美德培育三个层面展开。 环境伦理理念引导 环境伦理所提倡的城市生态共同体共生和谐理念、城市环境正义理念和城市代际公平理念,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了价值导向和道德支撑。 第一,城市生态共同体共生和谐理念。城市绝非远离自然的纯粹人工构筑物,而是人与自然紧密联系的复合生态系统。城市生态共同体共生和谐理念是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它反对仅仅根据人类的需要和利益来评价和安排城市,它要求确立以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为取向的生态整体利益观,以人与自然共同体的视野和角度来设计城市,把伦理关心的对象从人类扩展到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人只是城市生态共同体中具有最高主体性的成员,而不是城市共同体的唯一主人,人类的行为要符合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人类的开展不能威胁到自然的整体和谐和其他物种的生存。 这一理念对自然内在价值的肯定,并不会导致否认城市生态系统对城市开展的工具性价值。相反,对城市自然内在价值的认识与成认,将警醒人们思考自己的开展行为,学会在社会开展和城市建设中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并清醒地认识到人类自身开展中对城市生态系统应尽的管理者、维护者的责任和义务。 第二,城市环境正义理念。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抽象和孤立的,它只能在人与社会关系的展开过程中得以实现,并与各种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外表上反映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但更深意义上越来越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失调,这已成为一些城市和地区环境利益冲突与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的重要原因之一。从专注自然生态问题走向通过社会调整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环境伦理运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进步,其突出的表现便是环境正义观的兴起。 所谓环境正义,指的是人类社会在处理环境问题时,各群体、区域、民族国家之间所应承诺的权利与义务的公平对等。环境正义一般在三个维度上展开,即国际层次、地区层次和群体层次。国际层次的环境正义强调自然资源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权在国家之间的公平分配。低碳开展的环境正义问题,是一个涉及全球气候正义的大问题,地区层次的环境正义主要关注国家内部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在获得环境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的不协调现象,强调在环境问题上付出与所得应对称,即容纳废弃物的地方应从产生废弃物的地方得到合理补偿。群体层次的环境正义,那么强调城市政府和城市规划政策在环境利益分配方面,应使全体城市居民都能够得到公平对待,即对于城市中的任何群体,不管是强势群体还是弱势群体,都不应当不合理地承担由工业、市政等活动及地方政府低碳环境工程与政策实施所带来的不利后果,尤其是保障弱势群体拥有平等的享受根本资源的权益。 第三、城市代际公平理念。代际公平指代与代之间的公平问题,实质是一种有关利益或负担在现在与未来世代之间的分配正义问题。其中,代际的范围不仅指生活在同时代的不同辈分的人们,更多地涉及生活于不同时代的人们。代际公平理念强调当代人及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分享资源和环境利益的平等权利,要求当代人应以人类整体利益为目标,在满足自己的需要时,不损害和剥夺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权利。 环境伦理标准制度化 为切实表达城市环境伦理标准的制约效力,在环境伦理标准内,低碳城市建设之中,成为低碳城市建设的结构性要素,就必须要使环境伦理标准走向制度化层面。 首先,应将环境伦理标准融入低碳城市建设相关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与职业实践之中,制订出明确的,有针对性的职业伦理准那么,并系统化甚至是法规化为伦理章程(或伦理法典)。低碳城市的重点领域是建筑、城市规划和交通。在这些领域,相关专业协会和职业组织的伦理章程应制定适应低碳社会要求的环境伦理准那么和实践指南,促使每个职业成员用一种对环境负责的方式行动。在一些国家,建筑与城市规划职业群体的伦理章程中早已增加了环境伦理准那么,以此来标准和引导从业者的职业行为。 其次,应将环境伦理评价贯穿于低碳城市建设的全过程之中,尤其是尝试设立相关专业的环境伦理审查委员会等标准执行机构。 设立专业的环境伦理审查委员会,能够使环境伦理评价成为一项贯穿低碳城市建设全过程的有组织的常规性工作。环境伦理审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对能源、建筑、交通开展方面的技术活动,以及重大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工程工程等,进行独立的环境伦理审查与评估,并且对环境伦理准那么和相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贯彻情况进行持续监督,以确保其符合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开展的根本要求。 第三,有限度地使环境伦理标准法制化,使环境伦理的要求在法律上予以表达。 环境伦理标准法制化指在环境伦理建设中,将一定的环境伦理原那么和道德标准转化或规定为法律制度。因为只有赋予某些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底线层次的环境道德以法律效力,并由此而获得强制性的地位之后,才能切实减少城市建设中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不顾远期生态利益的行为,使低碳城市建设获得可靠的法制保障。 环境美德培育 低碳的实现不仅取决于技术创新和经济开展模式的变革,更取决于人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生活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是由人们的价值观及在此根底上形成的作为一种实践品质的环境美德所推动的。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低碳城市建设颇为成功,预计2025年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座碳中性城市,即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到零。哥本哈根的经验,除了低碳经济模式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外,更与哥本哈根人在日常生活中崇尚并实实在在地践行低碳生活的环境美德息息相关。 培育公民的环境美德,首先需要社会大力倡导并营造一种藐视奢华,以节俭为荣,以简朴为美,以简约为品位的社会风气,提升人们的生态良知,从一点一滴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入手,逐步实践低碳生活方式,并通过宣传低碳生活践行者或经典绿色人物的理想人格和生活事迹,对公众加以示范和影响。 第9页 共9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