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读《走到人生边上》有感.docx
下载文档

ID:1369823

大小:34.41KB

页数:23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走到人生边上 2023 年读 人生 边上 有感
读走到人生边上有感 杨华 喜欢文学,更喜欢文学界中恬淡独特的杨绛,一个被大家尊称为先生的女性,从这个称谓就知道他在读者心目中的位置。而我喜欢她是因为他骨子里的恬淡与洒脱。印象深刻的是她翻译兰德的生与死里面的句子“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也算是她独有的解读吧。 这一次,读完杨绛先生的大作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感触良多。此书是杨先生在96岁高龄写完的,可见她是多么的勤奋。此书虽然不算太厚,才四万多字,但是凝结着一代学人在人生暮年对真理、对生与死、对命运、对人生价值的追问和思考。 九十六岁,许多人已经卧病在床而无心学问了,也有许多人,到了另一个世界享福。而这个经历了几乎一个世纪的老人,仍然致力于学问,孜孜不倦,笔耕不辍。是什么,让她如此高寿,又是什么,让她如此高龄仍可以活得如此充实而丰富,看完此书,似乎,我懂得了什么…… 人,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存在方式,一是肉体的存在,这是可视的一种存在形式,而另外一种是以灵魂的方式存在着。这两种方式在同一个个体中存在着,相互斗争又相互统一。斗争是因为人的本性中有懒、贪、色、赌等七恶,这七恶与人的灵性良心背道而驰,当在现实生活中这两者相遇,人便会出现各种烦恼,各种矛盾,如果这些得不到解决,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如果人自觉经过生活对肉体进行磨练,从而到达对灵魂的锻炼,并形成一定的意志去控制自身肉体上的行为,便可从而形成灵肉统一的和谐状态。无可否认,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要经历许多身体和心灵上的煎熬。 但是,年轻的我们啊,为了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我们不是应该积极接受苦难的磨练,从而使自己的灵魂更高尚,更强大吗。那么,当我们到了老年也可以想杨绛女士那样仍然不被肉体打败,执着于灵魂之向往了。 第二篇。走到人生边上美文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按基督教的说法,人生一世是考验。人死了,好人的灵魂升天。不好不坏又好又坏的人,灵魂受到了该当的惩罚,或得到充分的净化之后,例如经过炼狱里的烧炼,也能升天。我认为这种考验不公平。人生在世,遭遇不同,天赋不同。有人生在富裕的家里,又天生性情和顺,生活幸运,做一个好人很现成。假设处境贫困,生性顽劣,生活艰苦,堕落比较容易。佛家轮回之说,说来也有道理。考验一次不够,再来一次。但因果之说,也使我困惑。因因果果,第一个因是什么呢。当然,各种宗教的各种说法,都不属我自问自答的探索。但是,我尊重一切宗教。不过,宗教讲的是来世,我只是愚昧而又渺小的人,不能探索来世的事,我只求知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一辈子,能有什么价值。 不是说,“留下些声名〞吗。这就是说,能留下的是身后之名。但名与实是不相符的。“一将成名万骨枯〞,但战争中奉献生命的“无名英雄〞更受世人的崇敬与爱戴。我国首都天安门广场上,正中不是有个“人民英雄纪念碑〞吗。人世间得到功勋的人,都有赖无数默默无闻的人,为他们做出奉献。默默无闻的老百姓,他们活了一辈子,就毫无价值吗。从个人的角度看,他们自己没有任何收获,但是从人类社会集体的角度看,他们的功绩是历代累积的经验和智慧。人类的文明是社会集体共同造成的。况且身后之名,又有什么价值呢。声名,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苏格拉底坚信灵魂不灭,坚信绝对的真、善、美、公正等道德概念,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宁愿饮鸩就义,不肯苟且偷生。因信念而选择死亡,历史上这是第一宗,被称为仅次于基督之死。一代又一代的人,从生到死、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到头来只成了一批又一批的尸体,人生一世,还说得到什么价值呢。 匹夫匹妇,各有品德。为人一世,都有或多或少的修养。俗语:“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得〞就是得到的功德,有多少功德就有多少价值。修来的功德不在肉体上而在灵魂上。所以,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价值观,而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其实,信仰是感性的,不是纯由理性推断出来的。人类天生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统治者只是借人类对神明的敬畏,顺水推舟,因势利导,为宗教定下了隆重的仪式。虔信宗教的,不限于愚夫愚妇。大智大慧的人、大哲学家、大科学家、大文学家等信仰上帝的虔诚,远胜于愚夫愚妇。 一个人有了信仰,对人生才能有正确的价值观。佛家爱说人生如空花泡影,一切皆空。佛家否认一切,唯独对信心肯定又肯定。“假设复有人……能生信心……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得如是无量福德……假设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为什么呢。因为我佛无相,非但看不见,也无从想象。能感悟到佛的存在,需有“宿根〞“宿慧〞,也就是说,需有经久的锻炼。如能把信仰传授于人,就是助人得福,功德无量。 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灵魂既然不死,就和灵魂自称的“我〞,还在一处呢。 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有关这些灵魂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只能胡思乱想罢了。我无从问起,也无从答复。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为不知。〞我的自问自答,只可以到此为止了。 第三篇: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一) 王雨晴 早就听过无数人推荐这本书,一直想找个安静的午后细细品读。之前读我们仨时,就体会到了杨绛先生文字的力量,文中以隐喻的手法写"我"与家人的离别过程,虽不着一字,却字字流露着老先生心中的思念和痛苦,全篇朴实的表达中都饱含着浓浓的亲情。那么在她96岁的高龄时,又道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呢。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 杨绛先生摆脱世俗成见,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步一步探索人生的真谛——一是人生的价值,二是灵魂的去向,前者指向生,后者指向死。我们读下去便知道,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随后杨先生提出了"灵性良心"的概念。其中,"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认为,"灵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良知良能。"食色性也"那么是人的肉体本能,智力和感情也属于肉体本能。佛家所谓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六大罪恶,都植根于人的血肉之躯。灵性良心与肉体那么是相互对立的两方,肉体总有无尽的欲念,而灵性良心总在克制着"我"的纵欲放肆。修身就是清欲,超越小我,顺从灵性良心的指导。在人这个复杂的矛盾体上,灵与肉的斗争实时都在,贯穿着人的一生。 那么我们的灵魂又偏向哪面呢。灵魂虽带个灵字,却始终附于肉体之上,与肉体一同感受,一同欲念,一同放纵。所以灵魂实那么在肉体一面。"感情是很难控制的,人是很可怜的。"我们的灵魂一生都在这两方中间飘摆不定。 "我们如果反思一生的经历,都是当时处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关键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算命的把"命造"比作船,把"运途"比作河,船只能在河里走。但"命造"里,还有"命主"呢。如果船要搁浅或倾覆的时候,船里还有个"我"在做主,也可说是这人的个性做主。这就是所谓个性决定命运了。" 毫无疑问,人的灵魂需要通过肉体这个媒介来历练,锻炼的成绩只属于灵魂上;灵魂接受或不接受锻炼,就有不同程度的成绩或罪孽;人死之后,肉体没有了,但灵魂仍在,锻炼或不锻炼的结果也就仍在。所以她说:"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杨先生问得好:"‘真、善、美’看得见吗。摸得着吗。看不见、摸不着的,不是只能心里明白吗。信念是看不见的,只能领悟。"我们的问题正在于太"唯物"了,只成认物质现实,不相信精神价值,于是把信仰视为迷信。而杨绛先生所求教的那些来自社会各界的"聪明的年轻人"对精神信仰都抱着不思、不信乃至不屑的态度。杨先生说:"什么都不信,就保证不迷吗。" 杨绛先生没有被普遍急躁的风气蒙蔽双眼,而是努力拨开迷云,坚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身体切实的去体会。杨绛老先生在96岁的高龄下,将她毕生的感悟总结于此,这已经过时了吗。非但没有,而且比当下的年轻人看的更加清楚透彻啊。我们这个时代确实存在种种问题,最大的问题正是信仰的缺失。孔子尚且感慨:"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如果人没有信仰,又何谈修身呢。 书后的注释也极具特色,它不像其他书那样精短,几乎每篇都是一段尘封的往事,也正是对正文局部人生思考的鲜活例证。辑零碎而显真知,文丛取名"碎金"正是此意。 杨绛先生不如钱先生下笔即用典故,写文章也罢,读书也罢,总是贴身贴肉地去感觉。我总惭愧自己理论知识不够,不能上纲上线地分析作品只能说感觉,试体温。读了杨绛先生后才觉得,这样做也未尝不可。比方杨绛先生书后的论语趣,让曾经对古文敬而远之的我都忍不住想去好好拜读一遍论语——孔子最偏宠的子路如何"野哉"。孔子又为何训斥宰与"朽木不可雕也"。 周国平说。她的心态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却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勇敢和敏锐。她如此老实,以至于经常得不出确定的结论,却得到了可靠的真理。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清楚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珍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倘假设能够像杨先生这样读书做人,做一枚恬淡的知识分子,我辈这么妄望一下,可否。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二) 第二次读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感触颇多。 第一次读它还是2023年冬天,真没想到时间过的真快,去年一年就这么哗啦过去了,完全没有什么浓墨重彩。看来还是得多多记录,多多做些有挑战的事情,才能让记忆更加刻骨铭心一些。 这本书记录了杨绛对人生一些抽象问题的思考。比方神和鬼的问题、人是否有灵魂、人的本性是善是恶、人活着的价值是什么……作为90多岁(当时写书时候)高龄的知识女性来说,每天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加之她和钱钟书的性情都是偏向于喜静,好读书,思考这些形而上的问题是最自然不过的。 可以看出,钱钟书和女儿离去后,杨绛也随时准备着『回家』。她想得很多,想到死了穿什么衣服去天堂,以什么容貌去见爹妈、钱先生和女儿。她做了种种假设,如果是以现在的样子去见他们,肯定是爹妈不认识她,因为她太老。如果是以十几岁的样子去呢,钱先生和女儿又不认识她。哈哈。真有趣儿。 她喜欢论语,书中在阐述观点时,引述了大量论语里面的语句。她读论语读出了个性的形象。 比方孔子最爱弟子中的子路,并把每一个弟子的特点都能分析出来;她还对孔子的夫人特别感兴趣,因为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语,寝不言』等言辞,可以看出他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极高,那这背后效劳他的是谁呢。可不就是夫人么。由此推断,孔子夫妇肯定感情甚好。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番猜想。 多少人从小背论语,恐怕并没有这么有趣的思考,只是力求知道文言文的意思,已算不错。还会去考虑作者背后的事情么。不会。 杨先生又教会我们读经典的一招了,就是把书读活了,要放开大脑去大胆地想象。记得在大三上古代文学课时,一位年轻的男老师讲古诗词时会大胆想象,描绘一些场景,又会延展出相关典故及文化背景,这就显得既有趣又有学问,所以,比其他课程,逃课的人少多了。 杨绛先生从小有个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