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浅论新时期人民调解法律制度.docx
下载文档

ID:1365977

大小:24.86KB

页数:13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浅论 新时期 人民 调解 法律制度
浅论新时期人民调解法律制度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相对集中,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明显增多。对现阶段我国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主要是对社会热点问题和人民内部矛盾进行深入研究,正确疏导和解决。 就治理国家来说,应当有健全一个国家的社会矛盾解决机制,就象解决国际争端有斡旋、谈判、战争等方式一样,也应有解决国内各种矛盾的渠道,包括当事人和解、第三者居中调解、专业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法院诉讼等。但是,在法制社会里,法院诉讼是解决矛盾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也就是说,应该让其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解决大部份矛盾纠纷,只有在其他渠道不能解决的时候,才能借助于国家的强制力来解决。进一步做好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第一线,化解在萌芽状态,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人民调解工作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最高人民法院、司法局部别出台司法解释和规章,把人民调解工作带入了一个春天。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撰写此文,旨在通过对人民调解这一法律制度的论述和探讨,与广阔调解员、基层法官和司法行政工作者共同推进人民调解工作,正确运用并使之不断完善和开展,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武器,成为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 我国的人民调解,源于中华民族“和为贵〞和“息讼止份〞的传统美德。宪法和民事诉讼法、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人民调解都有明确规定。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和高度重视下,人民调解在化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群众自治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开展,以及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纠纷,其主体、内容日益多样化、复杂化。许多纠纷会开展成为群体性事件,甚至激化为刑事犯罪案件,严重干扰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据统计,我国现有人民调解组织90多万个,人民调解员800万人,每年调解各类纠纷600多万件。充分发挥调解组织的工作优势,调动调解队伍的积极性,对于及时有效地化解新时期的社会矛盾纠纷,建立长期有效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稳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民调解的性质和地位 我国宪法第111条,民事诉讼法16条,以及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的相关规定,可以概括人民调解的性质。人民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依据法律、政策和社会主义道德,对民间纠纷进行奉劝疏导,促使当事人互谅互让,解决纠纷的群众自治活动。这一定义表达了民间纠纷的一般特征,突出了我国人民调解的根本性质,也揭示了人民调解的重要地位。 1、人民调解是基层群众民主自治的重要内容。 它与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不同,不具有国家权力的属性,而是不收费的一种社会性、群众性和民间性活动。人民调解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的具体内容之一,通过对民间纠纷的调解,实现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效劳、自我教育、自我约束。 2、人民调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 调解具有及时、经济、和睦关系的特点和优势,可以弥补司法裁判在功能上的缺陷和缺乏,成为多样化的纠纷解决替代措施的主要形式。矛盾纠纷的增多和多元化、多样性、复杂性,对社会稳定构成严重,仅靠通过诉讼渠道加以解决,人民法院难以承受,也加大国家、社会和群众解决纠纷的本钱负担,效果也不一定好。要建立健全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特别是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及时将民间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地预防民间引起自杀、民转刑和群体性械斗、群体性上访,有利于缓解监狱管教压力,减轻党政领导工作负担,是新时期。 3人民调解是实现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重要根底。 调解的根本特征是自愿性,即当事人平等协商,解决纠纷,自觉而积极地按照公认的社会标准约束自己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我国人民调解工作的依据首先是表达广阔人民群众共同意志的社会主义法律标准和政策,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依据社会主义道德进行调解,并通过调解活动进行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宣传教育。当事人通过调解活动,维护和实现自身权益、承担法律和道德义务,直观而深切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的法律知识和社会道德标准,这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的生动实践。广阔群众在调解活动中受到活生生的教育,不断增强自身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这对于加强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社会根底、群众根底和思想根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人民调解的任务和原那么 基层司法实践中,人民调解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多种手段,协同作战〞的方针。 1、人民调解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1)积极调解民间纠纷;2)深入开展纠纷排查、预防激化;3)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4)努力与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相结合,深化人民调解工作的社会效果。 2、人民调解工作要掌握以下原那么1)平等自愿原那么;2)合法合理原那么;3)不限制当事人诉讼权利原那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假设干规定(以下简称假设干规定)司法解释第四条和第五条就是根据这些原那么制定的。 在此有必要阐述不限制当事人诉讼权利原那么。人民调解不是诉讼的前置程序,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这一原那么要求,一是民间纠纷发生后,当事人有权迳行向人民法院起诉,二是当事人有权中断调解,三是当事人对经调解达成的纠纷仍有权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对纠纷和协议予以裁判。 此外,人民调解作为一项法律制度,还涉及到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成,工作制度,人民调解员的产生以及司法部正在开展标准化建设问题,这里不一一赘述。 二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2022年9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假设干规定,从2022年11月1日施行,与此同时施行还有司法部关于人民调解工作假设干规定这一部颁规章。这两个规定把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和标准化建设带入了一个春天。 假设干规定第一条开宗明义。人民调解协议具民事合同性质,擅自解除和变更人民调解协议违法。 (一)假设干规定的重要意义。 由于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第2款对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规定不明确,当事人以为达成的调解可以随意反悔,挫伤了调解组织和人员的积极性,也使基层法官在受理和审理涉及类似案件时左右为难,无法可依,导致近年来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的纠纷调解率、成功率下降。因此它具有以下意义: 1、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人民调解法律制度。法学界人士认为这一司法解释在人民调解制度的开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 2、为人民法院公正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与此相关,引起诉讼时效、举证责任等问题的处理。 3、为建立起人民调解和法院诉讼协调开展的良性机制创造了条件。它使“第一道防线〞与“最后一道防线〞有机结合,两种法律制度协调开展、相得益彰,共同为稳定、改革、开展效劳。 4、为正在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提供了素材。为人民调解协议这一原来无名合同上升为有名合同奠定了根底,实际上就是在合同法的15种有名合同的根底上增加了一种有名合同。因此,假设干规定这一司法解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二)人民调解协议的有效构成要件。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应当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根底上,充分说理,耐性导,消除隔膜,帮助当事人达成协议。调解协议书将作为民事合同对待,适用合同法有关合同成立和效力的规定,可以成为民事权利义务的发生依据。因而,不管合同纠纷、侵权纠纷、权属纠纷,还是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纠纷等,只要属于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范围,由此而产生的协议,都具有独立的价值,即不依附于原有的纠纷事实而产生权利和义务。也就是说,合法有效的人民调解协议产生后,非因法定事由,不得改变。人民调解协议书本身具有当然的证据效力,原告请求履行调解协议时,只要举出了人民调解协议书,立案案由即可成立,并完成举证责任,不需对调解协议书存在的根底即原纠纷提供证据(目前其它调解组织或个人制作的调解协议还不能享受如此“待遇〞);当事人一方以原纠纷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对方当事人仅以调解协议书作为反驳证据,证明自己承担的义务仅限于人民调解协议书载明的义务。同时,依据假设干规定第十条,人民调解协议具有债权内容的,债权人可以凭人民调解协议、公证书及执行证书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归纳起来,人民调解协议书内容和形式上成立的有效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须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2、双方自愿,不带强迫性; 3、当事人无重大误解,是真实意思表示; 4、内容合法、合理,约定清楚; 5、当事人签名盖章; 6、人民调解员签名,并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 (三)人民调解协议的执行 依据假设干规定第十条,人民调解协议具有债权内容的,债权人可以凭人民调解协议、公证书及执行证书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三对新时期我国农村和企事业单位改革开展中人民调解工作看法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的纠纷呈下降趋势,受理的纠纷总数与人民法院受理的一审民事案件的总数的比例(笔者称之“调诉比〞)已由80年代初的17.1:1下降为目前的1.7:1,这不利于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应当引起立法、司法和法学部门人士重视和探讨。 (一)新时期农村的矛盾纠纷 “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人民调解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80年代以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共中央六个“一号文件〞稳定农村大局,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三亿份农业承包合同给九亿农民吃了“定心丸〞,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扶农政策,使农村形势正朝好的方向开展。但是,新时期农村体制正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农业小生产经营方式向产业化、现代化经营方式转变的过程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地方在经济大开展的同时,却出现上访量大、集压,群众告状无门,干群关系恶化的情况。 1、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主要有。1)、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和由此产生的使用权、经营权、分配权纠纷突出,这类纠纷引起的上访量大,甚至引发群体性的械斗事件;2)、农民负担过重,不合法不合理,村务不公开,干群矛盾恶化;3)、黄赌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等现象死灰复燃,容易引起自杀和“民转刑〞;4)、重男轻女、家庭暴力、赡养老人、离婚纠纷增多;5)、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纠纷调处难度大;6)、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严重;7)、平安生产形势严峻,事故调处困难; 2、对策 解决农村稳定和开展的关键在加强法治。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更加显示人民调解制度的优势。新时期人民调解必须转变思路,建立大调解工作格局,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强化全局意识、责任意识、防范意识;2)、健全制度,标准程序,建立排查化解不稳定因素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动作机制;3)、加大投入,重视“两所一庭〞(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建设,发挥司法所指导人民调解和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处辖区重大疑难纠纷的作用;4)、标本兼治,既要加大打击,又要深入普法。 (二)新时期企事业单位改革中的矛盾纠纷 群体化,易激化;复杂化,难度大,这就是新时期企事业单位改革中矛盾纠纷的特点。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触及了局部人的切身利益,势必产生大量而复杂的矛盾纠纷,不及时调处可能导致激化。近几年,先后有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被杀害、绑架的报道,少数地方甚至发生上街游行,阻塞交通的严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