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现代农业
文化
推动
农业现代化
发展
机制
探析
以现代农业文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开展的机制探析
【摘 要】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开展的目标和归宿。目前我国正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度的关键时期,我国当前的农业政策体系更多地是从文化器物层的角度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因而政策效应受到很大的削弱。在接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当将现代农业文化的要求转变为政府和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崇尚和追求,上升到文化理念的层次,获得一种文化层面的更有力,稳定的支持,转化为人们的固有行为模式之中,才能在政策制订层面、执行层面和农业经营环节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开展。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社会化体系;技术改良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开展的最终目标。对我国来讲,农业现代化不光是机械化、化学化等器物层的现代化,更需要在政策层面和经营者层面对现代农业的组织方式及产业营利能力等确立根本的文化理念,实现对现代农业的整体推进。
一、农业文化的涵义及现代农业文化的根本要求
〔一〕农业文化的涵义
农业文化是体现在农业领域中的人类全部物质成就和精神成就的总和。文化是知识和认知的总成,也是引领人们行动的价值取向和自觉认同。农业具有文化的共同特征,包含器物层、制度层、精神层三个层面。农业文化从器物层表现为以农业机具为主、种籽和农家肥料为辅的物质资料情况,现在已经逐步向机械化方向更替。制度层不但包括了农业的生产耕作制度,也包含了国家政策制度层面关于农业生产组织、农产品供给及政府对农业的态度等在政策层面的实际表现。需要指出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仅仅从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上进行了不大的改变,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说明制度层面对农业开展所造成的巨大影响。精神层指的是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在追求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中,形成起来的、而又有益于、有利于农业生产本身开展以及社会开展、人类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理念、职业道德和行为范式。是农业文化的最高形式和哲学层面,也是农业文化的灵魂所在和价值体现。
〔二〕农业文化的根本内容
1.农业生产文化
农业的根本经营对象是土地,是对自然界生物生命周期自然运行规律的开发和利用。在此利用过程中,出现了生产力的进步,主要表现为对生物生长规律的认识和劳开工具的改良。对农作物生产及畜禽动物饲养的知识的积累,包括时令的掌握,肥料施用,耕作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2.农业经营组织
从文化的制度层面来考察,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农业经营的根本单位及协作情况。世界上农业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和农业经营公司为根本经营单位的农业经营组织形态。二是农业经营的根本单位与国家制度体系的关系。主要的内容是农业和政府间的利益流向关系。与传统农业相伴的是,国家从农业取得资金积累,而现代农业那么反之。三是农业经营单位与其它产业经营单位的比照情况。主要表现为农业经营单位是否具有同其它产业大致相当的营利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
3.农业产业环境
一是是否能获得资金的自然流入。和其它产业一样,按市场调节并有资金的自愿流入。二是是否有制度障碍。包括要素流动的畅通情况和产业链位置锁定的情况。这方面我国目前存在较大的问题,农村地区人口平均收入远低于城镇,但由于人口不能从农业领域顺利转移,造成了农业的过度竞争。同时农业效劳体系、流通和融资等都掌握在其它部门手中,农业被锁定在“农业生产〞这个最没有增值潜力产业链位置,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最大障碍。三是是是否是自愿的选择。农业现代化国家农业和其它产业能获取大致相当的收入,农业是人们自主选择的职业,但我国农业生产是不得不为之。农业经营不是人们自愿选择的结果而是在无法顺利转移的情况下的一种谋生手段,具有很强的社会保障倾向。
4.农业价值实现
农产品是农业经营的成果。根据社会分工的理论,要求在市场上与其它产业的产品进行流通和交换,取得产品的交换价值。根据经济人的观点,如果一个产业的收入长期低于其它产业,该产业从业人员便会流向其它产业,直到到达一个新的均衡状态。这与当前我国的情况有很大差距。我国乡村人口的收入远低于城镇地区,但农业人口城市化速度并没有取得长足的开展,农业生产的效率也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这些都为现代农业的文化提出了新的命题。
〔三〕现代农业文化的根本要求
1.器物层的改良与防止器物层依赖
现代农业的根本要求是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农运生产率的提高,在此过程中必然需要进行器物层的改良,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因为器物层的改良能提高单位劳动的实物产出水平。但是目前在学术界存在一种倾向,就是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水利化、信息化、良种化等器物层的现代化和高级化等同起来,忽略了现代农业文化其它方面的要求,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比方,由于我国目前土地状况大多是后家庭承包责任制时代,土地“条块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经营,单从器物层的改良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应当认识到,单从器物层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所要求的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经营者收入水平的提高。这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技术手段改良的边际产出递减,技术手段改良的本钱可能会大于产出本钱增加,二是农业产品增加可能会导致产品价格降低。这两方面会降低技术进步对农业经营者的实际收益,所以单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解决农业现代化的问题显然过于片面的,必须辅以农业风险防范等其它现代农业文化所要求的手段和措施。
2.现代农业要求生产组织形态的合理化
农业经营组织形态是农业经营主体与其它相关主体的关系情况和价值链传导情况。它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导形式。是农户还是家庭农场,还是农业经营公司等形式的情况,是传统的农业生产者还现代的农业经营者,是个体劳动还是现代企业制度主导等情况。二是农业经营主体在产业价值链上的地位。我国目前已经全面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时代。但农业主体的最大问题是农业价值链中的上下游及社会效劳都与家庭有相当距离,农民根本上处于农业价值链的生产环节,这一环节是升值潜力最小,风险最大的环节。三是农业社会化效劳体系的情况。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必须有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效劳体系来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效劳,农民要参与社会化效劳体系的建立并分享社会化效劳体系的利益。现代农业的根本要求是把农民从农业的生产者变为农业的经营者,实现农民向农业经营主体、向农业社会化效劳体系的经营主体和向农业工人的转变。
3.现代农业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经营者的收入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看,决定农业经营收入的有两个变量,就是产量和价格。农业的产品大多源于生物对自然条件和物质的转化,转化的效率受生物本身特点的影响和自然生命规律的限制。因而在全世界提高单产的潜力是很小的。追求单产的大幅提高不是现代农业的本质要求,因为单产提高会受到要素投入边际效率递减的限制。现代农业因而从追求提高单产转向提高单位劳动力的产出效率。追求单产恰恰是传统农业的典型特征。另一方面,提高农产品价格是目前很多农业经济专家提出的解决方法,但提高农产品价格会受到两方面的限制,一是国际农产品价格的限制,中国能不能承受高粮食价所导致的国际贸易问题,也涉及到高粮食价格可能导致的国外粮食对中国农业的冲击问题,进口大豆对中国大豆种植业的冲击的历史不能再在我国重复。二是高粮价可能对国内经济社会的冲击和压力。高粮食价格意味着居民生活本钱的增加和价格传导造成的通胀压力。因而最根本的解决农业经营者收入提高的方法还是要通过土地经营的集中,提高营业经营的劳动生产率。
4.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的产业化再造
2023年全年粮食产量57121万吨,都按照当年早稻保护价每公斤2.04元/公斤计算,平均到每个乡村人口,粮食收入只有1774.81元,只占到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的25.4%,农业仅四分之一强①。这既说明农民靠农业经营很难到达农村人均收入水平,更不用说到达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了。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建立在农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之下,也不可能建立在以家庭小地块经营的生产组织形式之下。因而我国面临一个对农业的产业化再造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将农业变成可以让从业者取得安身立命之本的收入水平,从农业为保命手段转变为可致富的事业。二是打破农业过度竞争的局面。从目前总体情况看,真正从农业经营中取得与非农收入大致相当的收入难度很大,但农业从业人口却无法顺利从农业流出,形成了过度竞争。现代农业的根本要求是使农业成为一个真正让从业人口从其中获得与其它产业从业者大致相当的收入的产业。三是将农民从农业生产这个定位上解脱出来。将农民从生产者变为经营者,而一局部农民变为农业工人,同时以社会化效劳体系建设为农民的角色转换提供效劳。
二、我国农业经营与现代农业文化要求的差距
〔一〕在现代农业文化的器物层上的差距
1.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现实差距
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实现了农业机械化,70年代实现了全方位农业机械化,目前已经根本完成了向自动化的过渡。目前兴旺国家80%的农业收益来源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我国农业科技奉献率只有48%,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分别比兴旺国家约低30个和40个百分点左右。②
2.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综合利用能力的差距
我国当前不但机械化水平低,而且还存在机械化使用潜力与土地地块分割不适应的问题和机械化效率低的问题。由于土地在农村仍然在一定承诺上担负着社会保障职能③。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难度。同时,我国目前由于农业并未实现向产业化再造,对社会化效劳机构的市场需求缺乏,农机大多由农户购置,还没有形成专业化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效劳主体,农业科技的使用还没有面向社会,使用效率不高。
3.农产品深加工方面的差距
主要表现为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水平不高,推广不力。国际上流行的膜别离技术、无菌冷灌装技术、冷榨技术、浓缩技术等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我国在有些方面也有相当的实力,但这些技术推广使用并不十分有效,市场上的包装大多还在用国外的技术,产品很多还是洋品牌。
〔二〕在制度层的差距
1.农业风险防范体系
农业是弱质产业,存在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④前者主要是对农业生产能力的影响,后者是对农业收益水平的影响。我国目前农业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差,如果遇到自然灾害导致农业产出下降,我们没有农业保险等手段来保障农业经营者家庭收入不爱大的影响。同时在市场风险的防范方面也没有很好的躲避市场风险的手段。使农业经营的收入预期不明确,也无法对农业融资等进行投入产出规划,与现代农业文化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2.农业指导咨询效劳和预警体系
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选种、生产指导与市场预警等信息指导和预警体系还很薄弱。家庭生产的盲目性,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无序性,造成农业资源的巨大浪费,与农业现代化开展目标不相适应。美国农业统计和信息效劳,农场主几乎不需要太多地担忧自家种的农作物卖不出去或遭遇自然灾害而血本无归,因为美国农业补贴和农业保险等保护伞可以使得农民旱涝保收。作为一个工业兴旺国家,美国政府长期对农业提供稳定、可靠的保护和扶持。
3.土地集约经营及城市化制度
我国人均耕地只有0.08公顷左右,东部的很多省市只有0.03公顷左右。西欧较典型的农场规模是30公顷左右,美国为178.4公顷⑤。即使我国劳均耕地面积到达3公顷的规模,从事种植业的农民就应当减少80%之多!这也意味着种植业的劳动生产率将提高5倍。如果我国劳均耕地面积能够扩大到10公顷,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就将提高15倍左右,农民收入低的问题就可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一方面我们需要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为这些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提供更高劳动生产率的就业时机。还需要解决这些转移出来的人口的生活习惯、住房及子女上学医疗卫生等各方面的效劳。
4.社会化效劳体系建设
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必须有机械化的辅助。但播种,除草,收割等各个环节的实现需要众多机械来完成,一个家庭购置和掌握这些机械的本钱非常大,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社会化效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