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云南省
玉溪市
一中
2023
学年
历史上
学期
期中
试题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一中2023年-2023年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将第Ⅰ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的答案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不在指定区域答题的不给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灭商后,面对广大的土地和空间,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让他们去拓荒、保土和安民,推广周天子的一统政治。这说明西周的分封制( )
A.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B.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直接控制
C.保证了统治秩序稳定 D.推动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2.公元前9世纪前后,周宣王出兵鲁国,干涉其君位继承,引起当时诸侯的集体不快。经此事件后,周天子声望大减,诸侯多有违抗王命之举。这说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
A.体现家国一体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3.近年来出土的秦简中发现了《田律》《厩苑律》《仓律》等十余种经济方面的法律,证实了《史记》所载“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这表明(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C.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柳宗元意在强调( )
A.分封制不利于政权的长期稳固 B.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分封子弟是皇权专制的一种体现 D.汉初分封必然导致七国之乱
5.李晓杰在《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中指出: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釆用的是……混合体。这里的“混合体”指( )
A.西周宗法制 B.西周分封制 C.秦朝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6.我国历代朝廷常常分割地方事权,将军事、民政、财政、司法诸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以使其相互牵制。这一做法( )
A.通过削弱相权保障了皇权独尊 B.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完善分权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D.消除了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
7.《元代政治制度研究》认为,元世祖末年,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但是终元一代,行省官名义上一直属于中央机构官员,其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依然如故。这说明元代的行省制度( )
A.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平衡 B.削弱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C.实现了地方政府高度自治 D.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
8.《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不允许皇帝观看《起居注》;唐朝开启了皇帝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起居注》的历史变迁最能说明( )
A.皇帝越来越轻视文化修养 B.《起居注》的史料价值越来越小
C.皇帝越来越关注自身形象 D.君主专制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
9.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居住及租地权利 B.外国的领事裁判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门户开放”政策
10.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在一次不平等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内有官员洋洋得意,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了。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而且新的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据此可知,这些官员( )
A.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仍以天朝上国自居
C.试图遏制英国侵略势力 D.国家主权意识缺失
11.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是空想性与进步性的统一体
C.具有日益脱离广大农民群众的趋势 D.政权的性质日益趋于封建化
12.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分明,其中,促使列强对华侵略方式转向“以华治华”的历史事件是( )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太平军打击英法联军
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13.有人评论义和团:“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 )
A.行动具有爱国和盲目双重性 B.革命任务始终是反侵略反封建
C.参与者具广泛性和全民族性 D.失败是中外势力联合剿杀所致
14.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法制建设不断走向完善,下列法律文件的相同点是( )
A.都规定了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 B.都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原则
C.都体现了人民主权和宪政原则 D.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15.胡适在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它)变换了全国的空气,解除了一个不能为善而可以为恶的最上层高压势力,然后才能有各种革命的新种子在那个解放的空气里生根发芽。该事件应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6.毛泽东曾说,“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对此论述的理解,正确的有( )
A.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的制度变革 B.五四运动动摇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C.五四运动取得了中国外交的胜利 D.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7.民国十五年,有一支军队势如破竹,同年席卷湖南,进入湖北,占领武汉,又沿长江东下,攻占江西首府南昌。这正是当年洪秀全的太平军通过的路线,而该军速度是太平军的数倍。材料中涉及的“军队”和事件指的是( )
A.湖北新军和武昌起义 B.国民革命军和北伐
C.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 D.八路军和抗日战争
18.“这次会议在危急关头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标志着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材料反映的是( )
A.南昌起义 B.八七会议 C.秋收起义 D.遵义会议
19.“蹈厉”一词,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后比喻奋发有为、意气昂扬。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说“民族精神,随抗战的发展而蹈厉。民族意识,受抗战的洗炼而纯一。”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郭沫若1937年诗中的“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一句来纪念抗日战争。材料体现出( )
A.抗战的胜利促进了国家团结且引领了政局的走向
B.国共两党合作是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C.抗战时期各党派的矛盾因服从抗战大局日渐消除
D.抗战所激发的民族精神超越了党派与时代的限制
20.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其中能体现出“国共合作抗日典范”的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21.下面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得出( )
项目
中共党员
民主党派
无党派
工人
农民
解放军
归国 华侨
少数 民族
妇女
人数
668
274
284
100
63
60
30
177
147
比例
54.48%
22.85%
23.16%
8.16%
5.14%
4.89%
2.45%
14.43%
11.99%
A.人民代表主要是经政治协商推举出来的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基于多党制基础上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直接民主的特征
22.89岁高龄的申纪兰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是共和国史上惟一的一至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上,她参加审议、讨论的“宪法修正案”的内容是( )
A.“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B.“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3.习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指出:“以对话取代对抗、以合作取代争斗、以双赢取代零和,两岸关系才能行稳致远。”实现两岸关系“行稳致远”的政治基础是( )
A.“和平统一”方针 B.政治协商制度
C.“一国两制”构想 D.一个中国原则
24.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条件中,最为重要的是( )
A.新中国赢得民族独立 B.中华民族共同愿望
C.“一国两制”的提出 D.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25.观察下表,分析新中国建立后在第一次建交高潮之后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国家
10
9
1
0
0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了帝国主义残余势力
B.“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的旧外交关系
C.“一边倒”,广泛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建交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26.在20世纪50年代的某次国际会议上,各国代表服饰各异。“一样是穆斯林,土耳其人的帽子是红的,印度尼西亚人的帽子是黑的,埃及人的帽子是白边红心的。一样是穿着高领的制服,扣子少而比较短的是中国人,扣子多而长到膝盖的是印度人”。中国代表在这一会议上( )
A.提出了“求同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