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HJ 582-2010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农药建设项目.pdf
下载文档

ID:1355413

大小:1.19MB

页数:2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4-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HJ 582-2010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农药建设项目 582 2010 环境影响评价 技术 农药 建设项目
HJ 5822010 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农药建设项目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药(原药、制剂和中间体)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我国所有农药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农药类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参照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5085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GB 18484 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HJ/T 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HJ 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HJ/T 2.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 HJ 2.4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 HJ/T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9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 176 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农药中间体 指主要用于农药合成的中间体。3.2 反应转化率 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深度),即关键组分参加反应的百分率。反应转化率等于某一反应物的转化量与该反应物的起始量之比。3.3 产品收(得)率 指生产产品所消耗的关键组分量与该关键组分起始量之比。3.4 特征污染物 指除建设项目排放常规污染物外的特有污染物,包括与评价项目相关的本地区特征性污染物、污染已较为严重或有污染加重趋势的污染物、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对周边敏感保护目标产生影响HJ 5822010 2 的污染物,如农药及其异构体等。3.5 农药类别 指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鼠剂等。3.6 环境毒理 指农药对鸟类、鱼类、水蚤、藻类、蜜蜂、家蚕等非靶标生物的毒性影响。3.7 环境行为 指吸附性、移动性、挥发性、光降解、水解、土壤降解。4 工作原则和一般规定 4.1 一般规定 农药建设项目环境评价原则上执行现行的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本标准对农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出新要求的,则按本标准要求开展工作。4.2 环境影响识别 4.2.1 在农药项目建设时序上,影响因素识别包括建设期(施工期)、运行期(投产运行和使用)、服务期满后(生产企业使用寿命期结束后仍继续产生影响的)。4.2.2 农药建设项目影响对象识别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要素;要素识别应包括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陆域及水生生物、渔业资源、农业生产、主要保护区等。4.2.3 在调查区域环境特征和分析农药建设项目特征污染物基础上,应重点对毒性高、环境影响敏感的特征污染物进行环境影响识别,关注农药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的长期累积影响。4.2.4 环境影响识别及其表达可采用列表清单、矩阵等方式。矩阵识别表见附录 A,并可依据农药建设项目特征和区域环境特征,对识别表中的内容进行调整。4.3 评价因子的确定 4.3.1 依据工程特点,识别农药建设项目的污染因子;结合区域环境特征,按环境要素确定评价因子。4.3.2 符合下列基本原则之一的,应作为评价因子:a)国家或地方法规、标准中限制排放的;b)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c)具有持久性、难降解性和毒性特征的;d)具有“三致”毒理特性的;e)具有明显恶臭影响特征的;f)项目环境影响特征污染物。4.3.3 评价因子选择可参考附录 B。4.4 评价标准的确定 4.4.1 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应依据农药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执行相应环境要素的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4.4.2 污染物排放标准应执行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HJ 5822010 3 4.4.3 对于评价因子无国家和地方标准的,可参照国外、国际标准执行。4.4.4 评价因子未有参照值的,可按照毒理性指标经多介质环境目标值(MEG)估算方法(见附录 C)计算,提出环境管理推荐控制限值。4.4.5 评价标准须由有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确认。5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现状调查 5.1 重点调查内容:a)区域内河流、湖泊(水库)、海湾等地表水水文特征,并给出区域地表水系图;b)区域内农药建设项目关联排污口下游(感潮河段包括上游)的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并给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布图与灌溉区分布图;c)所涉及水域与国家及地方重点控制水域的关系,并附图说明;d)区域内集中地下水饮用水源及保护区的概况,并附图说明。5.2 重点关注区域农作物、经济作物、水生生态及野生动植物等生态现状。6 评价区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 6.1 调查重点 a)根据农药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特点和工程特征,重点调查与农药建设项目排放相同污染物的污染源;b)除对现有污染源进行调查外,还应调查在建和拟建项目。6.2 调查内容 a)列表说明评价区域内污染源分布情况(与农药建设项目的方位和距离),主要污染因子及源强,重点调查评价区域内与农药建设项目排放相同污染物的污染源;b)调查农药建设项目依托的公用工程和环保设施建设与运行情况。6.3 污染源分析 按等标污染负荷和等标污染负荷比统计排序,明确区域主要污染物及其主要污染源。7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7.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a)现状监测点设置原则:应按 HJ 2.2 不同评价等级的要求确定布点数量和位置,原药和中间体建设项目现状监测点应覆盖评价范围内的主要大气敏感区;制剂或分装建设项目可只在厂界外近距离的敏感点布设监测点位;改扩建项目还应设置无组织排放监控点位。b)对于改、扩建项目,考虑生产设施间歇排放的特点,应按生产周期合理安排监测时段,其中1 小时平均浓度的监测时段须包括生产周期中排放强度最大的时段,并给出对应的生产负荷及排放状况。c)现状评价宜以 1 小时平均浓度评价为主。HJ 5822010 4 7.2 地表水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a)废水直接或间接排入地表水体的农药建设项目,均应进行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b)给出受纳水体至上一级水域的水系详图,标注排污口位置、排污口下游第一个饮用水及灌溉取水口位置,标明国控、省控及市控监测断面。监测断面应包括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混合断面;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水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产养殖区附近水域应设置监测断面。c)监测因子包括常规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常规污染物应包含全盐量;特征污染物应依据评价因子识别结果确定。d)监测因子有超标、接近标准限值或特征污染物有检出时,应分析其原因。7.3 土壤现状调查与评价 7.3.1 新建项目 a)资料收集:收集厂址区域的土壤图、土类、成土母质等土壤基本信息资料,以及工农业生产排污、污灌、化肥农药施用情况资料。b)依据平面均匀分布、垂向分层的原则,原则上厂界内布设不少于 3 个土壤柱状采样点(主导风向的上、下厂界、主要生产装置区),每个柱状样取样深度均为 100 cm,分取三个土样:表层样(020 cm),中层样(2060 cm),深层样(60100 cm);并应根据厂区内不同土壤类型差异、厚度与农药建设项目占地规模适当调整采样点数;具体按照 HJ/T 166 执行。c)监测因子除常规项目外,还应包括在土壤中具有积累性、对环境危害较大、毒性较强的特征污染物。d)采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区域土壤背景值对分析结果分别评价;一般以单项污染指数、污染累积指数为主,污染超标倍数、污染样本超标率为辅。评价结果应为厂区分区防渗和平面布置调整提供依据。7.3.2 改扩建项目 a)资料收集除 7.3.1 a)所列资料外,还应收集以前的场地调查报告、场地历史、场地平面布置、危险废物储存、地下管道系统、污染事故报告等资料;分析确定潜在的污染源和污染区域。b)现有厂址监测点位应选择在可能存在污染的区域;主要考虑化学品储藏和易泄漏区、地下储罐区、地下管道(污水管网)、主导下风向最大落地地带等区域。c)宜根据厂区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化学品筛选监测因子,主要包括重金属、无机化合物、农药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类和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类等,进行全面分析。d)对于无国家或地方标准的污染物可以参考国际相应标准。评价结果应为是否需要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补救措施提供依据。7.3.3 搬迁项目原厂址 a)资料收集与 7.3.2 a)所列资料相同。b)原厂址区域内采集土壤样品,重点在可能存在污染的区域布点;土壤柱状采样点原则上不少于5 个点(主导风向下厂界、主要各生产装置区、罐区、危险废物堆存场、物料输送及排污管线等)。c)宜根据厂址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化学品筛选监测因子,主要包括重金属、无机化合物、农药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类和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类等,进行全面分析。同时根据厂区历史运行过程中所用的化学品适当筛选监测因子。HJ 5822010 5 d)评价结果应根据场地未来使用性质,为制订和实施相应的修复计划提供依据。7.4 地下水现状调查与评价 7.4.1 新建项目 a)收集有关水文地质资料或进行现场土孔钻探和监测井安装,确定厂区地质状况(如地质类型和地层厚度等)、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水力梯度、含水层边界、地下水埋深、地下水流向等),着重调查潜水含水层。b)根据区域潜水地下水的流向,至少布设 3 个监测井,原则上厂址地下水流向上游厂界 1 个、下游厂界 2 个,适当关注侧向厂界外近距离敏感点,并纳入日常监测计划。c)测定地下水水位、物理化学参数(如 pH、电导率和温度等),监测因子除常规因子外,尽量与土壤监测因子相对应;原则上应进行枯、丰两期监测;并采用相应标准评价与分析。7.4.2 改扩建项目 a)监测点位布设应包括厂区、生产装置、管道与排污沟渠、危险废物等固体废物的堆存场和厂外附近区域;监测系统需要包括对应的监测井,并且安装在合适位置和深度;同时,应按照地下水流向及其与污染产生位置的相对关系,适当布设点位,以便观察土壤污染对地下水的影响,在可疑污染地块布置 1 个点,并在其上游布置 1 个背景点。b)按照现有装置所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构成的影响程度来筛选监测因子。c)在运行期内,须制订监测方案,实施周期性的监测。d)潜水污染现状采用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对于无标准的因子,按照 HJ/T 164有关规定进行评价。对于地下水已被污染的场地,须制订和实施相应的补救措施。7.4.3 搬迁项目原厂址 a)监测点位布设应包括厂区和厂外附近区域;另外,根据场地的历史运行状况确定在可能存在污染的区域内布设监测点位。b)按照原有装置所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构成的影响程度来筛选监测因子。c)潜水污染现状采用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对于无标准的因子,按照 HJ/T 164有关规定进行评价。对于地下水已被污染的,应视地下水利用性质和敏感性,确定实施相应的修复计划。7.5 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a)调查评价区内陆生生态和水生生态质量现状。b)应进行水生生态调查,水生生态调查包括评价区内鱼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监测底泥沉积物。8 工程分析 8.1 工程分析要点 8.1.1 贯彻执行产业技术政策、能源政策等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清洁生产、节能减排、达标排放、“以新带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环保要求。8.1.2 数据资料要具有真实性、准确性,采用类比或引用资料、数据时,应充分分析其可比性和时HJ 5822010 6 效性。8.1.3 工程分析既要涉及生产全过程和全因素,又要突出分析重点,体现农药建设项目的工程环境影响特征。8.2 工程分析的基本要求 a)工程分析应包括工程概况、工艺原理及流程、污染源分析、环保措施、排污总量、总图布置方案等内容。b)对批次间歇式生产,应按批次实投量进行物料平衡和污染源强核定,确定单位时间排污量、排放时间和排放方式,其中废气给出单位时间最大排污量。c)宜将各中间体与农药合成分别进行物料平衡核算;按照产污节点给出污染源强,对同一产污节点产生的高浓度和低浓度废水分别统计。d)技改扩建项目应说明技改扩前后工程内容、产品方案、排污总量的变化。设置企业已建、在建工程的回顾评价专题。e)企业搬迁、关停应设置退役期工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