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柏拉图对话集
2023
柏拉图
对话
读后感
新编
柏拉图对话集读后感
“可是,亲爱的欧悌甫戎啊,如果神灵喜爱的和虔诚是一回事,那么,如果虔诚的是因为虔诚而被喜爱,神灵喜爱的也就是因为神灵喜爱而被喜爱;而如果神灵喜爱的是由于神灵在喜爱它而成为神灵喜爱的,虔诚的也就是由于它被喜爱而成为虔诚。现在你就要看到,这二者是对立的,因而必定彼此完全不同。〞还有好多,不想打了……开始这种如线团一般的逻辑思维,很快就把我绕在里面了。反复的读反复的看,才真的读到苏格拉底想要表达的表层意思。虔诚,是神灵喜爱的,但神灵喜爱的却并非只有虔诚。就如同数字与奇数的关系,数字涵盖奇数与偶数,正如此我们不能说奇数就包涵数字,虔诚便包涵一切神灵喜爱的。
这段对话并未透彻虔诚二字背后真正的意义,而是在欧悌甫戎匆匆离去而结束。我存在的一个疑问,在刨开虔诚之后,苏格拉底延伸,或者叫正视提出问题:“祭祀是像神灵送礼,祷告那么是像神灵索取。虔诚那么是与神灵送礼与索酬的知识。〞而他们那时所得到一切美好东西皆属于神灵的恩赐,可人类送给神灵什么。他试图想追问欧悌甫戎,你如何得知你给神灵如尊荣、崇敬等那些你认为神灵满意的,便是神灵想要的,是对神灵有利的事情。他带有隐晦地攻击性言语,预想引导欧悌甫戎解刨的到底是什么。其实说探讨虔诚,而虔诚的对象“神灵〞,雅典人所信封的神灵,与他们之间的有如契约一般的背后,这似乎是苏格拉底想要追问的答案。会是什么。
刚开始认为苏格拉底是个钻牛角尖,不懂得待人的人。之所招来控诉后被处死,其实归根结底,是他与他人探讨哲学,寻求智慧、真理,所屡屡得罪人招来的杀身之祸。看到这里令我想到孔子的一句话:可与言而不与之言者,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者,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第二篇: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读后感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读后感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阶级,师从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的伟大思想家,柏拉图的思想影响到西方的一切精神领域。引用评价莎士比亚的一句话“他不但属于一个时代,而且属于所有时代。〞其著名论著文艺对话集蕴含了丰富的文艺理论思想是希腊文学中一个卓越的奉献。
读了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你会发现,其中存在着许多矛盾的观点。他的一般美学思想都是从维护贵族政治的根本立场出发,神是永恒的理式,而最接近理式的只有贵族阶级中文化修养最高的人,这些人才能统治国家,才能到达“正义〞。因此,他轻视劳苦群众的生产实践,轻视肉体式的情感欲望,轻视观照以外的实践活动。
首先,关于文艺对话集值得提及的是其灵感说。在伊安篇中,谈到伊安副长于解说荷马的本领并不是一种技艺,而是一种灵感。认为是有一种神力在驱遣他,就像磁石不仅能吸引吸引铁环本身,而且把吸引力传给那些铁环。并且认为高明的诗人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了灵感,有神力凭附着。并且说大诗人们都是受到灵感的神的代言人。所以,对于文艺才能的来源,柏拉图的解释是不是锻炼积累出来的技艺,而是神灵赋予艺术家的独特的灵感,就像无形中有一只上帝之手推动着艺术家去创造。“上帝之手〞给予艺术家以灵感,艺术家又通过灵感创作出作品感染无数观众。他将灵感与理智对立起来,认为“不失去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很显然,柏拉图把灵感和理智区分开来,形而上学地对艺术家的创作、对灵感加以不科学的解说。关于灵感一论,其否认了技艺和理性。而在斐德篇中他又提出来与之相矛盾的观点,文学家要有的三个条件中,他把知识和训练列为第
二、三点。总的来说,他强调艺术通过灵感创作而富有感染力,但是又轻视劳苦群众的实践,否认了艺术的真实性。反理性的思想为基督教所利用,埋下了颓废的种子。
在文艺的社会功用方面,柏拉图强调文艺为政治效劳。他在理想国卷二至三里提到要把阴间讲得好看一点,不能丑化神,要把神写得完美,要让儿童听了敬神敬父母,并且互相友爱。“不把一位血统和神很近的国王描写成哀求他所有的战士。〞也就是说诗和艺术在“保卫者〞或统治者的教育里要教育公民成为保卫城邦的“正义〞者,可以勇敢地为城邦献身,其目的还是在于维护贵族的统治。另外,在理想国卷二至三中他还提到,只有城邦保卫者可以说谎,目的是为了国家的幸福,普通公民说谎可以颠覆国家。强调了统治阶级的权威性。对于荷马史诗、悲剧、喜剧的看法,柏拉图认为,认为内容把英雄写得满身缺点,会使青年人丧失美好品质,不能成为理想的保卫城邦者。“摹仿勇敢,有节制,虔敬,宽宏之类的品德,可是卑劣丑陋的事就不能做,也不能摹仿。〞摹仿好的方面,才能培养出适合保卫城邦的勇士,他们应该专心保卫国家,不能对软弱的人和事进行摹仿,以防他们单纯的性格遭到破坏。再者,他还强调,作为城邦保卫者就要学会节制,一方面要服从于贵族的统治,另一方面也要节制“饮食男女〞的本性。在该卷的最后还提到歌曲要美,就要实现歌词与节奏和乐调的和谐,以表现“好性情〞,即心灵的尽善尽美。也就是说,文艺创作要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和谐,才能表现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另外还值得提及的是,柏拉图在理想国卷十中关于“理式〞的思考。他认为荷马谈品德与理式隔着三层,“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只是摹仿者,无论是摹仿德行,或是摹仿他们所写的一切题材,都只得到影像,并不曾抓住真理。〞他把事物归类所得的概念绝对化了,没有看到一般与特殊的辩证统一关系,将概念孤立起来了。同时还认为,“工匠制造每一件用具都按那件用具的理式来制造。〞“吹笛者才知道笛的好坏,把他的知识告诉制作者,制笛者就按他的话去做。〞因此每件工具的制作都围绕工具的概念来进行,制造桌子,就要符合桌子的概念,不能把桌子做成床,而画家所画的桌子又是根据工匠的作品来进行的摹仿,看到的只是一个侧面,不能完全地把它表现出来,更加不真实,所以和原来的概念——理式,隔了三层,同样,诗人对于事物的描写也只是“摹本的摹本〞。所以他认为,理性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关于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一直以来就存在着争议,我们不能片面地看待,纪要认识到其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又要看到他对西方美学产生的强烈影响,辩证的对待,才能从中获得体会。总的来说,柏拉图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地位不可撼动,其文艺对话集也是经久不衰值得我们反复研习的著作。
第三篇: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读书笔记姓名:李远航
学号:202317330114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读书笔记|第七周
1柏拉图在第二篇中,主要谈论的是文艺教育观的问题。在现代人眼中,孩子的早期教育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考虑到幼年时是接受事物、模仿事物能力最强的时候,家长们往往会为孩子报各式各样的班,以期将孩子塑造成他们所想的样子。但不得不成认,在几千年前的雅典,柏拉图能提出早期教育这样的理念,其思想性无疑是超前的。
柏拉图构架了一个理想的王国,以及一套理想的社会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他同样重视音乐与体育的教育,而所谓音乐,又是包括了文学在内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柏拉图所认为的音乐教育,实质上就是文艺教育。音乐教育能培养人威严、礼仪和勇敢的品质,因此城邦要建立严格的音乐审查制度。在柏拉图的文艺教育观里,主要有以下两个观点:①音乐具有教化作用,因此对于音乐的选择应该明辨是非;②加强音乐的影响可以提高人的爱智能力。这里所讲到的爱智能力,停留在最后一句“音乐应该归宿到对于美的爱〞,在柏拉图看来,音乐培养的是人的爱智能力,而体育培养的是人的勇敢与激情,两者同样重要。正如毛泽东所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倒是印证了中国人常说的“文武双全〞。同样重视文艺教育与体育教育,方能拥有勇敢、智慧、节制、正义等品质。X2在谈到早期教育时,柏拉图反复强调了统治者对于文艺教育内容的审查,要求建立严格的音乐审查制度。这不由得使人发问:政府规制对于教育的介入究竟是好是坏呢。
诚然,我们必须成认,在幼年时期儿童的世界观正在形成的时期,一切加之于他的事物都可能使他留下印象、长成性格中的一局部,父母甚至社会,有义务对于他们的成长做出引导,使他们尽可能少地接触恶,尽可能多地感受美。
然而,在我看来,与其隐藏恶,不如揭示真,引导他们客观真实地去面对这个世界。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一项行为的做出往往是认知、产生态度到实施行为的一个过程,思想观念的输入固然会影响行为,但统治者们真正应该做的不是在认知这一环节进行“堵〞,而是在产生态度这一环节去“疏〞。这个世界本来就有多重性,生老病死、贪嗔痴恨爱恶欲也是常态,即便是神也会因这些缺点而使人物形象更饱满。对话中经常用到“勾销〞这个词,勾销应当是一种从有到无的状态,既然这些是无法防止的存在,或许就不应该硬生生地勾销。罗曼罗兰是这样定义英雄主义的:这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世界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所以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或许是带着他们看清世界的真相,看清原来除了真善美,这世间还有这么多的贪嗔痴,看清最好的典范也有最坏的习惯,看清最好的故事也有最坏的结局,告诉他们,然而这并不可怕,然而这只是必历的过程。一个勇于面对真相的统治者或许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X3当柏拉图谈论教育、谈论文艺时,不由得会令人联想到中国历史上一位同样伟大的思想家。统治者的文学音乐教育或许和孔子思想中的“礼乐〞有着一定的契合,他们的教育观之间有着相通又互相区别:
①他们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同样重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然后孔子认为礼乐的影响应当是贯穿人生的整个阶段的,柏拉图那么更加强调音乐教育的学前教育阶段;
②他们同样重视音乐德育教化的社会作用;柏拉图认为正是因此立法者更应发挥其社会功能对音乐教育的内容进行审查;
③两者在对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方面存在差异;孔子重内容与形式,认为礼乐应当“尽善尽美〞,柏拉图那么不单单把音乐当作审美对象,而是用审美特征培养人的能力。
综上所述,比较柏拉图与孔子的音乐教育观,我认为孔子更多的是在强调要顺应礼乐,姓名:李远航
学号。202317330114“礼崩乐坏〞那么“名不正言不顺〞,即法律的制定应在礼乐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而柏拉图更多地是强调礼乐的工具作用,即音乐是在法与制度之下的,法律可以限制音乐的内容。X4站在一个法科生的立场上来看这几篇对话,我认为这更像是一场哲人的“制宪会议〞。讨论护卫者的教育时,苏格拉底就开始提醒阿德曼托斯,“你我都不是作为诗人而是作为城邦的缔造者在这里发言的〞,在随后讨论统治者的立法工作时,苏格拉底再次强调了他们作为城邦缔造者的身份,与之相应的是经常出现的对于他们立法者身份的强调。
让我们从立法者的角度重新思考理想国的创造意图和核心命题。理想国的核心主题是灵魂正义,城邦仅仅是作为类比而被引入,因此这场“制宪会议〞旨在为灵魂设定尺度,因此教育成为最大的立法。诗歌与哲学之争,本质上是立法权之争,哲学家取代诗人,成为终极立法者——神——的代言人。在这个意义上,理想国本身即为一部完整的法典。
事实上,立法者或者国家的统治者少有哲学家,柏拉图在这里进行哲人之间的“制宪会议〞,其实质目的或许是为了教化,即基于城邦与灵魂的类比,这场哲人的“制宪会议〞外表上看是在为城邦立法,但实质上是在为灵魂立法。如果说整部著作就是一场“制宪会议〞,目的是为灵魂立法,那么教育就在本质上承担着立法的功能,为灵魂设定尺度。X5
第二、三卷与第十卷同样是在讲文艺,其思想却有巨大差异。诗人的罪状看似对文艺进行了批判,与第
二、三卷具有矛盾性,实际上用否认文艺的特殊方式有力地确立了文艺的地位。
首先,他对文艺的否认建立在成认文学的魅力与影响力上,批判即代表着强烈的关注。其次,文学因有强大的力量,本来就存在两面性,有扭曲的危险。一旦文艺偏离了正轨,就极可能败坏世风、毒害心灵。他对文艺的批判仿佛是一个竖满警示牌的框架,使后世的理论家和文学家们为了反驳他,不得不关注文学自身的价值所在,促使其向健康方向开展,而非停留在摹仿表象和满足欲望上。再次,柏拉图用伦理或政治标准否认文艺,通过与哲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