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斐多篇
2023
读后感
斐多篇读后感
斐多篇是苏格拉底在临死当日与朋友门徒关于死的哲学的谈论,主要谈论的是正义和灵魂。苏格拉底认为灵魂不灭,不朽,而深信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上得到最大的幸福。而哲学家,需要抛弃肉体享受,追求真正的知识,将自己的心灵清洗干净。这个过程,苏格拉底称他为学习死亡。只有经过学习死亡,灵魂才能彻底与肉体分开——本身纯粹善良的灵魂,和充满着欲望、肮脏的肉体彻底别离。如此才能得到真正的超脱,能够到达天神所在的地方。而苏格拉底不畏惧死亡的原因,也正是他自信自己已经完成了这个过程,雅典人对他的处死,只是送了他一程,向着美好,永恒的天神之处。同时,苏格拉底还劝诫世人不要自杀,认为自杀是得不到这个超脱的。由此,也可以明白为什么处死他的时候他可以逃跑却不逃跑的原因所在了。
死亡,作为一个不可防止的来临,很早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对他进行思考。而随着社会的一步步开展,随着分配的不公平,人们发现善恶的标准开始发生变化。道德的准那么很早以前就一直流传下来,但是到了后来,为善的义人得不到应得的好处,而为恶的恶人却往往得不到惩罚而安然死去。这种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对人们的思想引起了极大的冲击,也对古老的道德带来了严重的打击。假设违反道德行事而得不到惩罚,那道德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然后古代的哲人就在因果论的根底上提出了灵魂的假说。这个假说假定人的灵魂在死后继续存在,而生前的恶行会以灵魂为凭借进行归还。这种方法,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宗教的方法,从人们的思想上着手,使人们在道德前心有敬畏。在东西方,这种方法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但在本质上无有不同。在中国,随后佛教也提出了因果业报的概念。
从结果上来看,这种方法在维护社会稳定上确实起到了作用。当然在今天科学越来越兴旺的今天,没有了宗教的中国,这种方法已经逐渐淡化。科学的研究验证了灵魂事实上的不存在,而事实上的不公平,非正义的情况那么越显突出。行为上的罪恶尚且有法律来约束,然而法律并不是面面俱到。道德上的不正义很多就在法律的范畴之外。没有了敬畏的人行为是否会肆无忌惮。欺骗和虚伪才会获得更大的利益。假设你的恶行不会被发现也不会去惩罚却能带来利益,你是否会去做呢。
也许很多人的答案会让人失望。但是斐多篇仍然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遗产。苏格拉底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答案,他也从来没给出答案,他只是在教导我们去思考生命和生活。灵魂存不存在,他相信存在,但是这无关紧要。我们需要去找到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哲学家们一直没有放弃这个探索。生活对我们究竟是什么,真理和幸福究竟是什么。这些到今天也仍然悬而未决。苏格拉底相信本质和纯粹的存在。而这个本质和纯粹是什么,我们看不到却仍然坚信。无论那是什么,都像那几千年前临死的哲人所论断的那样,与欺骗和虚伪全然无关。
大概有一天,我们会知道。
by孙杰昊10122638
第二篇:斐多篇读后感——读斐多篇有感
20231011322杜莹莹
斐多篇主要记录了苏格拉底在临近死亡那一天与他的朋友和学生们关于死亡的充满了哲理的谈论,谈论的主要内容是正义和灵魂。苏格拉底认为灵魂是永恒的,并深信生前行善的人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获得幸福。此外,他还说明:作为哲学家,需要抛却肉体享受,让自己的心灵纯洁、透明,没有杂质。这个清洁心灵的过程,他称之为学习如何死亡的过程。只有经过学习死亡,本质上纯粹善良的灵魂和充满着欲望、肮脏的肉体才能彻底别离。如此才能得到真正的超脱,到达天神所在之地。而苏格拉底不畏惧死亡的原因,也正是他自信自己已经完成了这个过程,雅典人对他的处死,只是送了他一程——向着美好且永恒的天神之处。
在没有读过斐多篇和关于苏格拉底的其它著作之前,我对苏格拉底之死的了解,仅限于高中课本上那张苏格拉底一手端着毒酒,一手指向上方的油画了。关于他的死因,也就是他拒绝逃跑的最主要原因,是他为了维护雅典的民主制度和法律的尊严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但是当仔细地读过斐多篇之后,我对苏格拉底和他的思想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西方思想的异同有了更多的了解。
对于斐多篇表达的苏格拉底的一些思想和行为方式,有很多我都深深地赞同、钦佩,也有一些我不能很好地理解、认同。
首先,苏格拉底不仅思想深邃,他的教授方法也别具一格。由于斐多篇通篇都采取了对话的方式,所以,“苏格拉底式对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格拉底就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接生〞知识。他的助产术,在斐多篇中最突出的表现应该就是“诘问式〞了——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学说、命题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根底,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很少给出被提问者带有自己想法的、具有主观色彩的意见。他在教学生获得知识时,不是把这种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答复,如果学生答复错了,他也不直接进行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他的谈话充满了艺术,就像助产士为人接生一样——助产士本身并不是生孩子的人,她只是帮助别人接生而已。同样地,苏格拉底的工作就是帮人们“生出〞正确思想,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来源于人的内心,而不是来自别人的传授。同时,惟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这种对话的方式很大程度上表达了苏格拉底是能够给予别人智慧的精神导师。
并且,朴素的辩证法在苏格拉底与学生的对话中也多有表达,如从“美是丑的对立面,正确是错误的对立面……凡有对立面的事物必定从其对立面中产生……〞等观点中,都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有很强的抽象能力并且善于归纳总结,他的思想也因此具有很强的思辨性。
“…请你们指出,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良我的解释…〞苏格拉底待人谦虚严谨,这是有利于他在哲学之路上不断前行的。一个民族,不管文化多繁荣,都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个民族的文化才能长盛不衰。同样地,一个人,不管多博闻强识,都要虚心接受身边人的意见,这个人的思想才能不断丰富。苏格拉底正是这样,虚心接受身边人的意见,无论是对手,是朋友,还是学生。我想,苏格拉底在与学生进行讨论甚至辩论的同时,伴随着思想的碰撞,和学生对新知的汲取,苏格拉底自身也在成长,因此,他与学生的交流,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斐多篇中,对话的主要内容是苏格拉底通过对话引导他的学生坚信人死后有灵魂,这虽然在本质上是带有宗教色彩的,但在当时,这种说法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运行。在智者学派兴起之后,他们所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等一些思想被普遍接受,实际上是人的觉醒、人文主义的兴起,但是当这些主张被误读,就导致了雅典民众重视享乐,骄奢淫逸,世风日下,城邦民主制走向衰颓。但是,如果人们相信死后是有灵魂的,并且,只有生前行善,死后灵魂才会得到幸福,再次为人时才会拥有智慧和高尚的品德时,人们必定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善人更善,而恶人,考虑到作恶之后灵魂的下场,想必也会收敛许多。因此,无论苏格拉底的初衷是什么,但从结果上看,当时,这种方法在维护社会稳定上确实起到了作用。当然,在科技日益兴旺的今天,用宗教维持社会秩序这种方法已经逐渐淡化。
此外,虽然说苏格拉底不惧怕死亡是因为,他坚信作为一个哲学家,自己生平的作为是良好的,可以让灵魂不受苦难,死亡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他生前关于死亡和灵魂的论证以及临死时那句“克利托,我们必须向阿斯克勒庇俄斯进献一只公鸡〞都可以证明他对灵魂永生的信仰。但苏格拉底面临死亡时的镇定和阔达还是为他平添了几分人格魅力,也正因如此,当他牺牲在雅典的民主制下时,他的学生感到“我们像是失去了一位父亲,我们的余生都将过着一种孤儿般的生活〞。
苏格拉底的大义凛然固然可敬,但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他的做法和思想是矛盾的。在谈论死亡时,苏格拉底表示他反对自杀,他认为,诸神是人的看护,如果诸神未让你死去,而你却自杀了,这是对诸神的不敬,灵魂就是有罪的,这种观点有些类似于中国的传统观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二者都是反对自杀的。苏格拉底反对自杀,但他在利用众多方法都可以实现不死的情况下,却仍旧选择了去死,抛开他的目的不说,这是不是一种变相自杀呢。
除了在有些方面自相矛盾,我认为,苏格拉底的有些推论还过于主观,具有随意性和唯心主义倾向。
例如,苏格拉底用希腊神话故事来讲述人死后的经历时,没有任何实在的凭据,完全凭借神话和想象告诉他的学生人死后的去处——“天堂〞或是“地狱〞。他把人死后的去处描写得那样生动逼真,彷佛他曾经去过,毕竟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我看来,如果说之前的对话中,苏格拉底仅凭借论证推理就得出灵魂永生这一结论还可以勉强被接受,那么对于任何一个未曾到过“天堂〞或是“地狱〞的人,都是不具备资格谈论那里的情况的——如果它们真的存在的话。
从东西方文化比照来看,他的这种思想和东方的佛教思想又是类似的——在中国,佛教也提出了因果业报的概念:一个人如果生前不行善,死后是会下十八层地狱,接受层层折磨的,这也使众多佛教信徒笃定积德行善是使灵魂得到超脱的不二法门。
此外,他在论证灵魂永生时,简单地将世间万物分成了单一的和组合的两种,就急于进行以后的论证,我认为这也是不妥当的,因为划分标准不同,世间万物的种类也会千差万别,就算是最抽象的划分,也不止“单一事物〞和“组合事物〞这两种,因为按照他的说法,灵魂无形但是永生,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将世间万物划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暂时的存在〞和“永恒的存在〞呢。
“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虽然对于苏格拉底的很多思想我都存在疑心,
但斐多篇向我们展现的苏格拉底——一代思想文化巨匠,所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永远不会停止的。灵魂是否存在。假设是存在,是否永生。这些问题至今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且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争论不休,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它是引发的人们关于人本身和世界万物的思考,也同样,至今仍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第三篇:柏拉图斐多篇论苏格拉底之死
——节选斐多篇
苏格拉底的名字我们从小就很熟悉,但是却很少去挖掘他到底是何方神圣。对他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他是柏拉图的老师,他的众多言论精神都为柏拉图所传承的层面。通过柏拉图我们才认识到他的内在形象。“认识你自己〞,这样轻轻地一句话,出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之口,却包含了无数意义。这位西方文化的奠基者,这位人类文明史上的思想巨头,他的巨大声誉与他震撼历史的死亡方式有着密切关系。通过斐多篇,我们更进一步的理解了苏格拉底的精神,全书以对话形式展开,即苏格拉底行刑当天与前来看望的学生们的临终对话,谈论的正是生死大事。
结合柏拉图的其他三篇对话录欧绪弗洛篇、申辩篇、克里托篇,我们了解了苏格拉底被判罪故事的全过程:公元前399年,梅勒托指控苏格拉底的罪名有两条:一是不信本邦的神灵,企图另立新的神灵;二是犯有毒害青年之罪,请求处以死刑。苏格拉底在法庭上凭借自己的智慧、正义、勇气进行了申辩,然而世间终究庸者众,苏格拉底智慧的曲高和寡,不管其态度如何真诚谦逊,对大多数重颜面对知识无所追求的人而言,被苏格拉底这样反复诘问以至哑口无言或者恼羞盛怒绝非乐事,另外苏格拉底平日里一贯有话直说的性格也积累了很多人的怨恨,再加上一些政治因素,苏格拉底最终被群众投票判处死刑。后来已被判处死刑的苏格拉底因恰适雅典人一年一度到提洛岛敬神的朝拜得以缓期执行死刑,在监狱中关押长达一个月。苏格拉底的同龄好友克里托为苏格拉底布置好一切帮助他逃跑,苏格拉底却用逻辑论证,说明他不能破坏国家法律,坚持善和正义的决心。而斐多篇描述的正是最后一幕苏格拉底在朋友面前安然赴死的情景。
故事中最无法回避的背景就是雅典的民主,雅典人在近2500年前就形成的民主体制,一个在今天的有些国家中还只是一种梦想甚至是幼想的体制,一个在今天的有些国家中还须有人冒着失去自由乃至生命的风险才能宣扬和鼓吹的体制。反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