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质量
品牌
升级
工程
实施方案
XX省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皖发"2023"13号)要求,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重大决策部署,以质量促转型,以品牌带升级,持续推进质量安徽建设。大力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打造一批享誉国内外的领军企业,推动安徽经济走质量效益型可持续开展道路。
二、工作目标
质量根底进一步夯实,质量总体水平进一步提升。质量平安监管进一步完善,重点产品质量管理和追溯制度根本建立。品牌规模进一步壮大,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全社会质量意识进一步增强,质量品牌开展环境明显优化。在更多领域拥有质量标准的制定权、话语权,实现“安徽品牌〞向“中国品牌〞升级,到达“中部领先、全国一流〞目标。
到2023年,国家级品牌显著增加。力争拥有。中国质量奖企业1-2家、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企业8家,中国著名商标总数400件、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350家,国家效劳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工程45个,“鲁班奖〞工程60项,aaaaa级旅游景区16个、国家级钻级酒家、绿色饭店各50家、认证农业“三品一标〞5000个。
创立一批国家级质量品牌示范区。力争拥有。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平安县15个、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5个、国家级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平安示范区2家、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平安示范区8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5个。
培育一大批省级知名品牌。省政府质量奖企业23家、XX省著名商标4300件、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3000家、安徽名牌产品2022个、XX省出口名牌总数160个、安徽工业精品500个、“黄山杯〞工程1600项、安徽老字号200个、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50家。
培育一大批省级质量品牌示范区。“质量强县〞20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平安县30个、省级效劳标准化示范工程100个、省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120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022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区20个。
品牌经济在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60%。
三、工作原那么
1.坚持强基固本。加大质量品牌宣传力度,进一步强化质量品牌思想根底。提升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业设计、咨询效劳等能力,进一步夯实质量根底。加强质量品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质量品牌法治保障,全面提高质量品牌保障能力。
2.突出企业主体。严格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鼓励企业积极参加质量品牌升级行动,专注品质、塑造品牌,丰富企业质量文化。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加快质量技术创新,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更好履行社会责任。
3.推动开放创新。加强国内外质量品牌交流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等开展战略,统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深入拓展国内外两个市场。坚持质量品牌的理念、制度、方法、管理创新,全面提升安徽经济核心竞争力。
4.实行社会共建。以质量效益提升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统筹各方资源,发动全社会力量,构建“放、管、治〞三位一体质量提升格局,共同推进质量品牌升级。
四、主要任务
(一)夯实质量品牌根底。
1.质量品牌思想根底。坚持质量第一,品牌引领,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宣传推介体验活动,在全社会树立“以质取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气氛。
2.质量品牌技术根底。推进技术标准战略,培育一批掌握国内外标准话语权的优势产业和领军企业。健全现代经济和社会开展需要的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加快检验检测认证等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和资源整合,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级质检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力推开工业设计产业开展,全面提升我省制造业整体水平。深入开展品牌咨询、筹划、创立活动,鼓励中介组织等社会品牌培育机构快速开展。
3.质量品牌人才根底。广泛开展质量品牌知识普及教育,提升全社会质量素养。建设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质量品牌相关专业,培养质量品牌专业人才。广泛开展企业质量教育,加强企业经营者质量管理培训、加强企业一线员工工艺规程和操作技术培训。加强质量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将质量品牌教育融入职业教育体系。鼓励企业引进优秀质量管理人才。
4.质量品牌法制根底。全面梳理质量品牌法规规章,完善质量品牌法制建设。按照立法程序,制定XX省质量促进条例,修订完善XX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XX省食品平安条例、XX省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监督管理方法等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强化执法人员培训,开展质量品牌法制宣传教育,建立健全综合执法监管体系,完善质量品牌法制监督机制和多元共治机制,营造良好质量品牌开展环境。
(二)推动企业质量提升。
1.严格质量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企业质量首负责任、缺陷产品强制召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以及效劳质量保障等制度。完善质量平安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质量平安的首要责任。鼓励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在企业内部实行质量平安“一票否决〞。催促企业公开产品和效劳标准,严格执行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理等制度,依法承担质量损害赔偿责任。
2.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推动卓越绩效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广泛应用。建立食品、药品、母婴用品、汽车等重点消费品领域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和追溯制度。推动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严格按标准生产经营,严格质量控制,严格质量检验和计量检测,提升质量竞争力。开展质量标杆企业示范行动,广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质量风险分析等活动,带动中小微企业实施技术升级和管理创新。
3.加快质量技术创新。依托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加大质量技术创新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创新成果标准化、专利化。鼓励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改善品种质量,提升产品档次和效劳水平。
4.加强质量诚信建设。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整合资源,实现公共信用信息互联共享。推广信用信息应用,加快培育信用效劳市场。推进企业质量诚信管理实施标准国家标准试点省和“守合同重信用〞示范城市建设。开展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鼓励企业发布质量诚信报告,建立守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制度。实施“诚信兴企〞工程,建立企业合同诚信履约公示制度。开展放心消费创立活动,建立一批放心消费企业、放心消费街区、放心消费城市。
(三)强化质量平安监管。
1.实施科学监管。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对关系国计民生、健康平安、节能环保等重点产品、重大工程和重点效劳行业实施分类监管、精准监管。精简优化事前监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行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检查人员“双随机〞管理。利用物联网、自动识别以及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建设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食品平安电子追溯系统,以食用农产品为重点开展质量平安可追溯试点,实现重点食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完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严格落实法定代表人和工程负责人等五方质量终身负责制。
2.加强风险管理。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全面提高各种风险防控能力。健全食品药品、进出口商品、重点消费品等质量平安风险监测机构,健全风险监测、研判工作机制,完善风险监管体系。加强重点产品、地区质量平安风险和行业“潜规那么〞的监测、分析与评估,动态采集信息,系统性风险及时发布预警,重大隐患及时处置。广泛开展“质量流动诊所〞活动,实行质量约谈制度,指导帮助企业防范质量风险。建立重大工程质量平安风险预警、评估与防控制度,有效预防工程质量事故发生。
3.严惩质量违法。加大生产源头治理力度,强化市场监督管理,深入开展重点产品、重点工程、重点行业质量执法,依法严惩在食用农产品种养殖及食品生产经营中非法使用或添加有毒有害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制售假劣食品药品等质量违法行为。建立多部门执法联动机制,健全处置重大质量案件快速反响机制,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无缝衔接,触犯刑律的坚决追究刑事责任。加大对市县质量执法工作的督查指导力度。重点案件实施挂牌督办。加强网络交易平台的监管和在线监测,严厉打击对利用互联网从事质量违法活动行为。实施“红盾富农〞工程,深化“合同帮农十项制度〞,严厉打击涉农合同欺诈。
4.完善维权机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12
315、1236
5、12331等各种举报投诉平台功能,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畅通维权渠道,防止质量问题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建立质量品牌监督员制度,多方位、多形式开展维权知识等质量教育活动,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和能力。加快推进质量侵权损害惩罚性赔偿、无过错赔偿和消费者公益诉讼等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健全各种质量品牌纠纷调解机制。加强质量仲裁、质量鉴定和品牌咨询等工作,有效调解和处理各种纠纷,化解矛盾,建立质量品牌主体和消费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四)加强品牌培育塑造。
1.制定品牌开展规划。制定XX省品牌建设“十三五〞规划,建立品牌建设推进机制。统筹社会各类品牌建设资源,构建“政府倡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品牌建设效劳平台。开展品牌建设根底研究、品牌信息收集与发布、品牌宣传与推介工作。每年评定发布一批省级综合性和专业性品牌产品。推动各地各部门制定相应的品牌开展方案,形成品牌建设层级体系和整体合力。
2.强化品牌培育。以争创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中国著名商标等为引领,遴选一批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企业予以重点培育和分类指导。大力培育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和省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打造区域品牌。加快培育效劳业品牌,推动安徽效劳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积极培育出口品牌,鼓励各类商标的注册登记,指导出口企业申请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推进国家地理标志、原产地、老字号和知名商号品牌以及区域品牌的保护制度,鼓励企业成立地理标志、商标、商号和名牌保护自律组织,定期发布品牌建设第三方顾客满意度报告。
3.开展品牌评价和分析研究。建立以消费者认可和市场竞争力为根底的品牌形成机制,制定品牌认定标准,完善淘汰退出机制。建立并完善品牌信息监测共享平台、第三方效劳机构和数据库、专家库。加强品牌资产运作研究,开展品牌价值测算,权威发布品牌价值排行榜。开展品牌经济效益分析研究,定期开展安徽品牌满意度、知名度、美誉度调查,评估政府和企业品牌建设实施效果,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跟踪国内外品牌开展前沿动态,开展品牌建设环境和政策效果评估以及品牌开展比照研究,提出品牌开展对策建议。
4.加大品牌应用推广。通过建设品牌网站、培育品牌咨询筹划机构,利用城市形象推介、会展招商等各种活动,搭建我省品牌展示、推广和公共效劳平台,加强品牌宣介、保护等综合效劳。积极推动质量品牌消费意识普及,开展消费者喜爱的品牌产品评选活动,让知名品牌深入人心。鼓励知名品牌通过收购、兼并重组、连锁加盟等形式,扩大品牌影响力。营造全社会创造品牌、使用品牌、保护品牌的环境。
5、加强品牌保护和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品牌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司法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机制,加强国内外品牌保护合作,依法惩治商标、专利、知识产权侵权和傍名牌等违法行为。健全品牌保护有奖举报制度。各级政府对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品牌实施分类、分层级资金奖励制度,激发品牌创立动力。获得国家级品牌的由省政府给予资金奖励、获得省级品牌的由市政府给予奖励、获得市级品牌的由县政府给予奖励,对自主品牌出口的由同级政府予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