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21
世纪
教育
面临
挑战
对策
天道酬勤
21世纪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摘 要: 结合21世纪的时代的新特征,本文评述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主要观点、思想及其价值,论证了在21世纪构建以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为导向的社会大教育体系,以及多样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为取向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密切结合的必要性。
关键词: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21世纪教育 挑战 对策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被誉为继1968年世界教育危机:系统分析和1972年学会生存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开发表的最重要报告,它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对21世纪教育的作用及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细化了学会生存的三种根本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并与学会生存一起称为教育的“四个支柱〞,并在此根底上规划出了教育的理想:推进学校教育改革,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以应对21世纪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虽然报告强调“教育是一种财富〞[1]P20,但它却不是一种能够为我们直接享用的财富,它“埋藏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1]P10,需要我们付出心血却把它发现并挖掘出来,让它变成真正的财富,所以需要我们及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根据当代的一些新特点、新形势,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充实与探索。
一、21世纪教育面临的挑战
任何教育问题的研究都是基于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之上的,展望未来,报告归纳了教育政策应当正视的三大挑战[1]P2-4:一是在人们对经济和社会进步所抱的梦想破灭后,如何找到人类开展的理想途径;二是如何使文化适应新情况,使思想观念现代化;三是如何减少世界各地的紧张局势,使人类在“地球村〞能够共同生活。报告围绕这三个问题,主要从经济与社会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世界的未来前景、论证了21世纪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21世纪教育面临的经济方面的挑战。
科技变革、技术进步不断地影响着劳动的性质和安排,“各企业和各国都迫切需要增加劳动力素质方面的应变能力〞,能否“紧紧跟上这种变革,甚至走在变革的前头〞[1]P57,考验着21世纪的教育。“工作的日益非物质化〞[1]P56趋势越来越明显,经济开展所需要的人才的素质发生了本质变化,21世纪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面临着重大调整。21世纪经济是知识经济,知识的爆炸式增长考验着21世纪教育向一个人提供知识的能力。片面强调经济开展所导致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使教育目标由从促进经济开展,为经济界提供所需人才,转向促进人的开展,“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开展〞[1]P70,这也要求21世纪的教育进行质的转变。
〔二〕21世纪教育面临的社会方面的挑战。
1.人口问题。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对教育系统造成了一种空前的压力,对教育的需求已经到达而且有时是远远地超过了其力所能及的程度[1]P24〞。人口老龄化问题、世界移民问题等也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2.社会联系危机。“信息技术的开展及其网络的扩大既便利了与他人的交流,却又增加了自我封闭和离群索居的趋势〞[1]P51,迫使人独处于计算机屏幕前的娱乐活动日益增多,许多人沉湎于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网瘾〞正成为严重影响儿童开展的一颗“毒瘤〞,这些新问题成为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3.人类的生存与共处问题。伴随着家庭的解体、都市化的无序、传统人际关系的破裂,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播,在使人的个性获得解放的同时,也对社会的团结造成了伤害,消解了社会的主流意识与主流观念,人的精神成了一个四处游荡的游魂,很容易走向极端,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与精神问题,这对21世纪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4.民主与平等问题。随着民主原那么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为社会民主参与做准备的民主教育将是21世纪教育的一项新使命,教育界有责任“使学校成为民主实践的典范〞[1]P47。
虽然当代教育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报告的时代背景同处一个时代,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归纳为十种变化趋势: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市场化、知识化、环保化、民主化、多样化、个性化、模糊化。这些新趋势为认识报告的时代价值,思考21世纪的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背景。
二、21世纪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一〕拓展开展概念的内涵,以“更加开阔的眼光〞[1]P55定义教育。
展望21世纪,报告认为“一种单纯追求提高生产力的模式必然走向死胡同〞,我们应“赋予开展概念更广的含意,应使开展超越经济范畴,以便也考虑其伦理、文化和生态内涵。开展的指标不应限于人均收入,还应包括有关健康〔包括婴幼儿死亡率〕、饮食和营养、拥有可饮用水、教育和环境等数据,还应考虑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和男女之间的公正和平等情况,以及民主参与的程度〞[1]P66,“不应再像过去那样,只是从教育对经济开展产生影响的角度,而应以一种更加开阔的眼光,即以促进人的开展的眼光来确定教育的定义〞[1]P55。
〔二〕转换教育理想的追求,培植“教育的四个支柱〞[1]P75。
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到“培养全面开展的人〞是教育理想与追求的根本转换。报告以“学会生存〞为根底,细化为三种根本学习要求:学会认知、学生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并把这四种根本学习称为“教育的四个支柱〞[1]P75,认为21世纪面对的挑战不再是倡导社会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倡导教师与学生学会生存,而是要探索具体的行动方案和措施,表达在教育实践中,改革教育中的“非人化〞或“无人化〞的“倾向〞或“趋势〞,由注重人的“感官满足〞和“外部追求〞向注重人的“精神满足〞和“内部修养〞回归,使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趋于“和谐〞,既不能像古代的某些“文人〞那样自视“清高〞,为追求“精神理想〞而饿死也不言“利〞,更不能像现代的某些“能人〞为满足自己无止境的“金钱欲〞、“权力欲〞、“占有欲〞而不择手段,丧失了作为人的道德底线,而是要教育学生为“现在的自我〞而活着,为“实现自我〞而生存,建立良好的“自我感〞,妥善处理所面临的内外局部矛盾,使自己能够享受到“真正幸福〞的生活。
〔三〕构建终身教育的体系,打造“真正协调一致的教育〞[1]P101。
全面开展目标,仅仅依赖正规教育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借助于终身教育的力量。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股影响全球的教育思潮,1972年的学会生存报告就把“把终身教育作为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在今后假设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1]P241,本次报告那么“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1]P8,认为它是“进入21世纪的关键所在〞[1]P90,是“获得适应每个社会变化的新资格的特殊手段〞[1]P130,也是“每个人进一步实现工作与学习平衡及行使积极的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手段〞[1]P90。终身教育不仅仅与教育系统有关,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体系。〔1〕家庭是教育的第一场所,应担负起情感和认识之间的联系及价值观和准那么的传授的职责。〔2〕社区、社团、宗教团体和政党在学习合作、相互支援、宣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方面均可发挥巨大的教育影响。〔3〕职业界可以发挥教育作用,帮助青少年了解职业生活的限制和时机,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区分方向。〔4〕群众传媒是一股重要的教育力量,各级学校系统应当改变教育和传媒之间相互对立的状况,把传媒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手段,同时减少不良信息的影响。〔5〕自由时间内的自我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其他外在教育的根底,应该重点培养青少年的自我教育能力。
〔四〕明确正规教育的职能,“沟通教育的各个阶段〞[1]P10,探索能力的“新的证明方式〞[1]P131。
报告在倡导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同时并没有无视正规教育的重要性,而是用隐喻的方式突现出根底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能与重要作用。认为根底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它使享受这一教育的人能够选择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参与建设集体的未来和继续学习〞[1]P134,中等教育是“人生的十字路口〞,在这里,“青年们应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决定自己的未来〞,“能够获得有助于他们成人阶段的生活圆满成功的能力〞[1]P106,高等教育应该超越其传统的教育功能,成为“面向全民的文化场所和学习场所〞[1]P126,“满足日益增多的、以自己的好奇心寻求使生活富有意义的人的求知的源泉〞[1]P126-127。这些论断都非常准确地反映了时代的脉动,但对于21世纪的教育来说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随着儿童受教育年限的延长、高等教育的群众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中等教育越来越具有根底教育的特色和职能,而其“人生十字路口〞的职能正在让位于高等教育。因此,我们需要对教育的不同阶段重新进行思考,按照不同于原来的方式对它们重新作出安排,确保它们之间有可能相互转换,并使学习途径多样化。为此,报告也强调了家庭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国际合作、与学业失败作斗争的重要性,建议探索从教育中所获得能力的“新的证明方式〞[1]P131,改变教育文凭在“谋求技术性工作的唯一王牌〞[1]P131的地位。
〔五〕调动教育内外的力量,“设想和建设我们共同的未来〞[1]P96。
在影响教育的诸多因素中,教师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变革的因素〞,报告针对“社会对教师寄予的合理期望〞、“向他们提出何种要求〞、“他们又能得到什么补偿〞、“什么人可以成为一个好教师〞、“如何培养他和保护他的积极性,并提高他的教学质量〞[1]P135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但从报告的论说中我们却看不到教师完成教育理想的可能性。首先,人们对教师的期望与要求“似乎是无限的〞[1]P137,不仅要求教师完成教学工作,而且期望教师有能力应付各种社会问题,甚至“期望教师能在家长、宗教机构或国家当局常常失败的地方获得成功〞[1]P136,教师几乎成了“救世主〞。例如,报告希望教师把“学校办成更能吸引学生的场所〞[1]P135,同时“还应努力把教育过程延伸到校外〞[1]P136,而没有谈论具体的措施,仅建议“组织一些外部学习实验〞,这显然是不够的。其次,教师的工作具有“两难性〞,很难把握其中的“度〞。例如,教师为了改造学生已有“世界〞中的缺点需要对学生进行约束、管制,使其处于被动、收敛状态。同时,为了开展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创造性和好奇心,又必须使其处于主动的、个性张扬状态,如何掌握其中的“度〞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灵活的教学艺术。再次,教师受到来自课堂之外的各种力量的“最严格的约束〞,往往为了“学生的全面开展〞之外的其他目标在疲于奔命。如何减少外部干扰,使教师安心于教育教学工作,对所有的国家来说,这都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最后,对教师的高要求与给予的低待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地位始终处于社会的中下层,在许多国家、地区,教师的招聘都存在非常大的困难。此外,报告也谈及了“政治当局的作用〞及“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认为政治当局应发挥以下作用:〔1〕对教育作出选择与规划,进行全面调整;〔2〕革新集权管理模式,与地方和基层单位分享教育决策权;〔3〕通过政策规定,采取各种措施,多渠道筹集经费,优先保证、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管理、使用、监管,以满足建设公平、平等、广泛的教育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开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拟教育研究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