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小议和谐社会的和谐劳动.docx
下载文档

ID:1342491

大小:22.89KB

页数:12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小议 和谐社会 和谐 劳动
小议和谐社会的和谐劳动 劳动作为人类最根本的实践活动和人们最根底、最广泛、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对社会的和谐具有决定性的功能。构建和谐劳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开展的战略举措。 一、和谐劳动的一般规定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马克思给劳动下的这个经典的定义,强调了劳动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获取物质资料的过程,是创造使用价值的有目标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生活需要而进行的活动。这一现实过程和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紧密相连。在私有制条件下,对立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状态,产生了“异化劳动〞,人们创造出来的产品总是和人的主观愿望相背离,成为和人对立的异己力量。我国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人民当家做主的生产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劳动的和谐化〞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和谐劳动就是在扬弃异化劳动根底上形成的,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它既承载了马克思有关劳动的一般内涵,又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色。 第一,和谐劳动是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统一。马克思在论述生产中工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和劳动同劳动产品的关系时,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要的资料。〞“劳动同它的产品的直接关系,是工人同他的生产的对象的关系。〞和谐劳动坚持的是劳动和劳动收入之间的正比例关系。劳动越多,消费就应该越多;创造的价值越多,创造价值的人就更有价值;产品越完美,创造价值的人自己也就变得越完美。 第二,和谐劳动是劳动手段和劳动目的的统一。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条件下劳动的强制性时,指出:这种劳动“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一种手段〞,“国民经济学把工人只当作劳动的动物,当作仅仅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人的类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活本身却仅仅成为生活的手段〞。“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至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是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和谐劳动那么强调劳动对劳动者的内在性、本质性,强调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更重要的是劳动者肯定自己、获得幸福、自由地发挥自己体力和智力的手段。 第三,和谐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人的本质活动的统一。马克思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所谓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人的有意识活动的标志就是人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实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马克思认为动物也生产,但是动物只能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支配进行的才是真正的生产。和谐劳动强调劳动者能够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按照美的尺度来建造。 第四,和谐劳动是劳动活动和劳动关系的统一。马克思认为劳动对劳动关系具有决定功能以及劳动关系对劳动具有反功能。“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雇主起个别的什么名字)同这个劳动的关系。从而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劳动活动和劳动关系之间由对抗性质转变为和谐性质,二者之间形成了高度统一的协调关系。 二、构建和谐劳动的依据 社会的和谐,既是社会关系稳定和协调的理想状态,也是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从本质上看,社会和谐是由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而劳动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功能。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最根本的组成局部,深刻影响着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开展,构成了其他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变化的根底。正因为如此,和谐劳动既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根底和前提条件,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第一,和谐劳动是人类和谐开展的根底。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自然界有着丰富的物质资源,人类只有通过符合自然规律的劳动,才能将这些物质资源开发出来,并为我所用,人们在劳动中通过不断地发现、创造、创新,推动着人类精神文明的开展。生产劳动是人们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过程,我们的一切财富归根到底都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共同产物。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活动是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的决定性条件,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开展的根底。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是人类社会第一个最根本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生活的起点、人类历史的开端,是人类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根底。在劳动过程中,要发生两方面的关系:一方面,人和自然界要发生关系,人功能于自然界,利用劳动来改变自然物的形态和性质,使之适合自己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人们彼此之间也必然发生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劳动关系。人们的社会关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网络系统,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法律的、思想的社会关系和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其中生产关系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而生产关系的核心和根底是劳动关系,是劳动把人和人联系起来,形成了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根底上又形成了其他各种社会关系,派生出社会的上层建筑系统。由此可见,劳动和谐是人类和谐开展的决定性因素,和谐劳动是人类和谐开展的重要根底。 第二,和谐劳动是社会和谐开展的前提。社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运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社会的根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始终起着最根本的功能,推动着社会螺旋式地向前开展。劳动关系既是经济关系中的一个子关系,同时又表达了一定的政治关系。因为,劳动关系形成的特征,是受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所决定的,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表达了劳动关系的性质。各种所有制的生产关系,都必须寻求劳动关系的平衡,这样社会的经济活动才能有效地运行。当劳动关系平衡点失衡或者是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劳动者就会寻求社会变革,改善劳动关系,使劳动关系产生新的平衡。没有协调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创新精神受到压抑,劳动生产率自然得不到提高,生产力自然得不到有效的开展,当然也不会有经济的繁荣。只有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保护和落实,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为国家的经济繁荣提供开展动力。另外,劳动关系和广阔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广阔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只有符合广阔人民群众利益,符合社会开展规律的事,才能得到广阔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才能在广阔人民群众中实行;广阔人民群众是社会开展的推动力,只有广阔人民群众的利益开展了,社会才能开展进步。解决劳动关系上突出的新问题,构建和谐劳动,使广阔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和开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第三,和谐劳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含义,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三是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四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和之相对应,和谐劳动充分反映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一是和谐劳动表达了人的生命活动和人的本质活动的统一,有利于促进人自身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是指人的内在条件和外在表现都能同时代和社会相适应,并能积极推动社会和时代的进步,即人的思想能和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开展;人的心理处于积极的状态,乐观向上;人的能力的充分展示和价值的充分实现。和谐劳动能够建立一种使组织和个人都能“各尽其能〞的合理的社会机制,成为个人自身和谐的关键。二是和谐劳动表达了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统一,有利于促进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产品的分配方式,是人和人之间和谐的重要根底。分配正义既表达在它的手段性上,直接影响人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更表达在它的目的性上,是人类世代向往的目标,也是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三是和谐劳动表达了劳动活动和劳动关系的统一,有利于促进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是为了创造一种使人人都能在社会上获得自由、全面开展的条件,即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和谐劳动既为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开展奠定雄厚的物质根底,又为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开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而且为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实现人和社会之间和谐的有效途径。 四是和谐劳动表达了劳动手段和劳动目的的统一,有利于促进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人和自然和谐是指生产开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状态。建立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就是保持人和自然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形成人和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走可持续开展之路。和谐劳动从根本上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了人和自然和谐。 三、和谐劳动的实现途径 构建和谐劳动,必须要有科学的机制和有效的途径。根据党中心对和谐社会的原那么性界定,笔者认为,和谐劳动的实现主要有以下根本途径: 第一,切实明确劳动主体责任,实现政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和谐。政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是构建和谐劳动互相关联的主体三方。政府是构建和谐劳动的倡导者和主导者,用人单位是实现和谐劳动的直接主体之一,劳动者是构建和谐劳动的另一直接主体。在构建和谐劳动的过程中,三者的责任各不相同,又互相依靠和影响。政府要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完善相关政策方法,建立监督、检查、考核评价制度;对劳动纠纷、违法违规案件进行调查、调解和处理;通过不同形式教育用人单位、劳动者遵纪守法,创立协调劳动关系的制度和机制,指导用人单位制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方案和实施方法。用人单位是整合生产要素的组织,为劳动者提供进行社会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要通过推行科学民主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依法参加并按时足额缴纳各种社会保障费用,完善管理制度、员工培训等方法,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职工工资、增加福利、改善劳动条件,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造条件和环境。劳动者是能动的、活泼的、最根本的生产要素,是用人单位必不可少的劳动力。劳动者要主动学习,创造性工作,提高自己的民主维权意识、职业道德水平;要善于自我管理、关心社会、关心企业、关爱他人;对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的要求也会尽可能地限制在合理和可能的范围内。正是三方求同存异的一致性,为实现和谐劳动提供了实践根底和根本平台。 第二,科学确立劳动价值取向,实现劳动目的和劳动手段的和谐。劳动创造价值,科学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取得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以劳动二重性学说为枢纽,以确认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为核心,是一个包括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形式、价值规律、价值转型等理论在内的完整体系;它分析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劳动生产力和价值量的关系,区分了价值源泉和使用价值源泉、价值创造和收入分配,阐释了自然力、机器、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中的功能,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很强的理论延展性。和此相对应,构建和谐劳动必须有科学的价值取向。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劳动政策干预用人单位的劳动价值取向,使用人单位劳动关系始终保持和谐稳定的开展态势,并促进经济的开展。劳动关系的改善和用人单位效率、社会开展形成互动关系,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中促进劳资双方的合作和劳动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劳动的任务,就是改善劳动生态环境,推行积极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容量,降低失业率;提高劳动合同签约率和履约率,化解劳资关系冲突和对抗,减少劳资纠纷;标准用工行为,减少劳动歧视,依法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企业和员工的参保率及给付率;改善劳动平安卫生条件,降低工伤和职业病发生率;加快劳动保障立法建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