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生态文化构建生态文明.doc
下载文档

ID:1341419

大小:37.50KB

页数:23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生态 文化 构建 文明
生态文化构建生态文明  青藏高原的研究简况由于海拔、地缘和气候等因素,青藏高原被人们视作生命的禁区。   历史上内地对青藏高原的认识较少,一些汉文典籍描述,青藏高原群山连绵、气候寒冷、道路难行、满目荒凉、寒风凛冽、干旱缺氧,属于人迹稀少的蛮荒之地。   很多文人墨客在进入青藏高原的边缘时就大发感慨,如唐代的周朴写道一阵风来一阵沙,有人行处没人家。   唐代的杜甫写道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唐代的柳中庸写道青海城头空有月,黄海碛里本无春。   唐代的皇甫曾写道暮天沙漠漠,空碛马萧萧。   以及唐代的王之涣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听到这些诗句,谁敢再踏入此地?我国对青藏高原真正的认识,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   从20世纪50年代政务院组织的中科院青藏高原考察队进入当地算起,到目前为止断断续续进行了四五十年的考察。   西方世界虽然从十八、十九世纪开始对青藏高原进行了传教、探险和科考,但至今还处于科考阶段。   自1953年5月,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在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向导的扶助下成为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第一人,从此以后,珠峰热了,登山热了,青藏高原的探险和研究也随之热了。   20世纪60年代以后,板块学说兴起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多学科的验证。   关于高原隆起与环境演化变迁迄今所知,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高原各局部曾有过不同次数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   到28亿年前的早二叠纪,除阿尔金山地外,青藏高原的绝大局部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   到距今4千万年前,印度板块与亚欧大陆接壤并继续向北移动,导致两个板块的接触带岩层发生弯曲、破裂和隆起,形成了喜马拉雅山的雏形。   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姚檀栋说关于青藏高原,我们知道的很少,理解的就更少了。   我认为,这只是针对自然地理和地况概貌而言,而对青藏高原的人文景观和山水文化的研究,却更为浅薄和外沿。   我认为青藏高原是五源,即生态之源、气候之源冷源、生命之源、水源、文明之源。   青藏高原生态文化为其构建生态文明翻开了一扇窗口青藏高原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生命的禁区,高寒、干旱、缺氧等气候特征使高原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敏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较差,尚未发育成熟的生态链极易受到人类的干扰,在遭到人为破坏后,又极易产生崩溃性失衡,造成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   与别的地区不同的是,青藏高原的生态状况一开始就对人们的生态理念和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赵朴初先生为青藏高原环境与开展这个研究课题欣然题写立身青藏高原,立志环境保护;江河源源流长,功在千秋万古的题词。   费孝通先生曾两次写信鼓励和赞扬道雪山草原湿地,哺育江河之母,保护雪域生态,惠及中华后代。   青藏高原的生态价值和意义,事实上已经远远超越了其本身的范围,直接关系到中国、东南亚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生态利益。   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全球环境问题正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开展所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   生态原本脆弱,但为什么这块年轻的高原在历经千万年后还能与藏民族根本和谐相处?我认为,这与藏民族立足这一自然生态,培育、开展山水文化、生态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人类生活在世界上,将面临着两个不能回避的根本问题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两种关系,需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等标准性手段。   但从近现代的实践经验来看,仅仅运用这些手段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这些手段之外,还要提倡伦理道德、消除仇视、培养善念,从精神层面予以关注和引导也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藏族善待自然,将雪域每一处山山水水都赋予了生命的含义,这一人性化的定义将雪域生态保护与人和人造的神联系起来并定格化;藏族生态观念中关于崇敬自然、敬重生命的价值观,以及与自然相适应、相和谐的活动和节制简朴的生活方式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翻开了一扇窗户。   这些都对我们保护和建设人类这片最后的净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维护是长周期、大尺度的系统工程,其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地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实际,从保护整个国家生态安全、国土安全、各民族和谐开展的高度,认真思考和审视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珍惜和参考长期积累下来、不可替代的历史经验和实践。   十八大以后,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体纳入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生态文明的纳入使青藏高原的开展方向更加明确。   生态文明源于对我们人类开展的反思,也是倒逼我们对开展理念的提升。   人类开展史就是一部文明进步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   就青藏高原这一特殊的区域而言,构建生态文明,我认为保护高于开发,保护是根底,保护是关键。   青藏高原的生态地位决定了必须从构建生态文明战略高地、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可持续开展的高度来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历史上,一些古代文明因生态良好而兴盛,也有一些文明因生态恶化而衰败。   在此举一那么当代发生的实例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是黄河源头第一县,30年前,这里山清水秀、湖泊成群、湿地连片。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个以草原畜牧业为根底的纯牧业县赖于黄河母亲的施泽,玛多牧民的人均收入到达500多元,人均占有牧畜到达100多只。   突破百万牲畜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从1980年—1982年连续3年蝉联全国人均年收人排名第一。   而20年后的今天,当冰川一点点萎缩、湖泊干涸、水位明显下降,当草场退化成沙漠、退化成黑土滩的时候,玛多人又首当其冲地品尝了生态恶化的苦果,玛多已经沦为国家级贫困县,国家以大量的投入进行生态移民———贫瘠的草原再也无力养育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牧民们。   这个地方走了一条典型的先开发,后治理的弯路。   这种开展模式虽带来了一时的经济增长和繁荣,但从根本或长远意义上审视是得不偿失、不可取的。   它不仅破坏了我们的生存家园,而且这种开展的后果常常需数倍于其产出的投入才能治理,更何况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根本是不可逆转的。   近些年来,青藏高原的经济社会开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也付出了一定的资源环境的代价。   20世纪下半叶后,国际社会开始思考增长的极限只有一个地球等问题,提出了循环经济、绿色开展、生态文明等理念。   联合国先后召开了4次环境与开展大会,达成了促进可持续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等共识,并逐步转化为各国的行动。   国家成立了青藏高原研究会来进一步关注生态保护建设问题,各级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青藏高原生态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从整体上而言,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生态地位,目前所采取的治理保护举措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青藏高原自然生态极其脆弱、环境容量极其有限、文化生态趋向多元,这已经成为科学开展必须跨越的障碍。   我们从事这一研究,正是要为破解这一难题做些努力和准备。   藏族传统文化对青藏高原的生态解读青藏高原是藏族心里的一方高洁神圣之地。   当地人民用拟人的方式赋予这里的山山水水以部落、家族、爱情的神话故事,并进行祭祀和崇拜。   藏族把青藏高原的高山称为神山,湖泊称为圣湖,地下称为龙神领域,蓝天由天神主宰。   藏族自豪地称自己为雪域民族,又称卡瓦坚。   当然,他们也成认这块地方环境恶劣,当地人把这块高地的地形看成一个仰卧的女魔,又以佛教的理念在这个魔女的要害部位上建立寺院,压邪扶正。   一青藏高原的史前文化青藏高原也是人类文明的诞生地之一。   考古发现的属于旧石器时代的遗址有定日的苏热,申扎的多格列、珠洛勒、各听,日土的扎布、那曲、申扎、双湖、班成、日喀那么、聂拉木、昌都卡假设。   其中,考古发现青海等地的卡假设遗址是与诞生于内地的黄河文明、长江文明、珠江文明等并行存在和开展的,约距今4000-5000年,就连生命禁区阿里高原也孕育过象雄文化、①古格王朝。 ②卡假设遗址的发现说明,高原古人已放弃洞穴,建房定居,生产活动已由游猎扩展到农耕、饲养,广泛地使用了火,并有粗糙的纺织和缝制工艺,能制造陶器和各种粗糙装饰物。   藏族是青藏高原的古老民族,自称博,并因地区的不同有不同的称谓。   西藏中西部地区称为卫藏地区;西藏东部、青海南部、四川西部、云南北部统称为康巴地区;西藏北部以及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青海大局部藏区统称为安多地区。   而居住于上述三大地区的藏族人分别被称为卫藏人、康巴人和安多人。   中国有句俗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个高不是指高山的高,而是指精神的高、幸福的高、质量的高,但青藏高原高处不胜寒,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青藏高原确实属于不宜人口居住的地方。   但是藏族人并没有抛弃它,也没有往高处走,而是死守在这块寒冷缺氧的冰雪世界里。   为了保护这一块净土,他们在高寒地区不动土、不盖房、不定居、去游牧;不砍树、不开矿、不乱狩猎;祭山祭湖祭江河,繁衍生息了千百年,用自己虔诚的信仰艰难地保护了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①二藏族传统文化对山水的神话描述藏族因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特殊②和自己所处的环境,所以把自己和山水联系得更为紧密,并以拟人的方法给山水以生命和灵魂,把它们界分为部落、家族、家庭,封它们为神山圣湖,并给它们编制了很多有血有肉、丰富生动的传说故事。   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没有的独特现象。   人类文化开展史说明,特定的地理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   藏族以佛教的思想理念把自然界总称为情器世界一切生命万物为有情,都具有生命意义,一律平等,没有本质区别。   他们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尊重生命、共生共存、和谐相处,又认为生命的形式没有上下之分,而且生命不死,可以轮换,如你行善积德生命可以升华,假设作恶多端破坏生灵,生命必然降低,讲因果报应。   所以,他们和山水相依相偎,和谐相处,融为一体。   这种思想理念慢慢融入到他们的血脉里,渗透到心灵深处,逐渐形成了这个民族的生态观、价值观和生命观,这些随之又贯穿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体现在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   对于藏族传统文化中生态理念的研究,前人和学界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青藏高原传统文化和生态观念的研究方面,青海民族大学的何峰校长,以及大连民族学院的南文渊教授对其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研究成果已列入青藏高原的环境与开展这个课题中。   王奎正[1]、陈亚艳[2]、勃吉尔格勒[3]、降边加措[4]、鄂义太[5]等学者对其也开展了一些整理和研究工作。   这些研究从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概况、藏族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崇拜等方面,系统介绍分析了青藏高原的生态理念,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开掘藏族的生态智慧与技能,使之能为全人类所共享,能在生态安全维护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藏族对宇宙的理解和称呼很多,总的称宇宙为诺吉久居丹,佛书将它译作情趣世界。   诺为容器之意,凡具有盛物功能的器具,无论大小均可以用它来表示。   居含有精华之物、养分、依附者等义,在此指宇宙间的万物或生活在世界上的所有生物。   藏族对宇宙的形成也有很多种说法,在格萨尔史诗中有一首流传较为广泛的古歌斯巴形成歌,③它集中反映了藏族对宇宙起源的认识。   藏族对宇宙的描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参照系,它就是须弥山。   须弥山外围还有七山、八山,还有内海、外海。   须弥山四面海中有四大洲南方海有南瞻部洲,东方海有东胜身洲,西方海有西牛货洲,北方海有北俱卢洲。   关于宇宙的广阔,另有一种说法四大洲、须弥山以及天界等,为四洲世界;一千个四洲世界被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大千世界。   十亿个大千世界组成热间居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