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城市化的关系初探.docx
下载文档

ID:1341069

大小:22.38KB

页数: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建设 社会主义 新农村 城市化 关系 初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城市化的关系初探 □ 南阳师范学院经管学院   申俊玲   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落实科学开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我国的城市化开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我国城市化开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我国城市化的开展阶段;也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城市化 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涵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开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表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是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进一步促进农村城市化的新举措。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开展的根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开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生产开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开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开展循环农业。  生活宽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根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乡风文明—加快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立活动。  村容整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管理民主—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方法。  可以看出,“十一五"规划的论述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内涵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实际上就是要实现农村生产力开展的社会化、市场化,实现农业的新型工业化、产业化、企业化,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农民成为与城市居民具有平等身份的社会成员,这些都应该包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中。  实行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工业化、企业化,最终结果是大大节约了农业生产的本钱,节约了劳动力,这样就会产生大量农村充裕劳动力。而农村充裕劳动力要靠工业化和城镇化来吸纳。农业现代化的结果是,传统农业和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业脱胎换骨,变成现代化的、社会化的、市场化的农业。一局部农民成为新型的现代农业的经营者、劳动者,一局部农民成为工业和其它产业的经营者、劳动者,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现代城镇居民。农村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这也正是城市化开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城市化开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城市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开展,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市不断转移以及城市空间不断扩大的过程,包括根底设施的配套、城市功能的健全、生活环境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开展等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人口、用地规模扩张,城市化需要坚实的经济作根底,兴旺的产业作支撑。既有数量的扩大,又有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过程,更是逐步的、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艰巨的努力。  推进城市化要积极稳妥,既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又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经济根底,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与经济开展速度相适应。  我国建国至今,在不同的时期城市化的开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起步阶段(1949-1957年〕。这是我国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方案顺利实现的时期。围绕着156项重点工业工程进行的工业根本建设,吸引了较多农民进城镇和工矿就业,一批重点城市扩建,城镇人口增长极快,从1949年的5765万增加到1957年的9949万,平均每年增加523万人,城市化水平从建国时的10.6%增至15.4%,平均每年提高0.6%。  剧烈波动〔动乱〕阶段〔1958—1965年〕。这段时期国民经济大起大落,工业工程上上下下,这种国民经济的剧烈波动极大影响了城市化的开展,使其呈现出动乱起伏的特征。  停滞阶段〔1966—1978年〕。这一阶段正处于政治动乱,极左思潮泛滥的“文革〞时期。由于有效需求缺乏和政治运动的影响,使国民经济遭受到极大的破坏,城市停工停产,工业扩张无力,无法吸收城市自身的就业人口,非城市化的思潮到达登峰造极。  稳定开展阶段〔1979年-2002年〕。1979年至2002年,是我国城市化稳定开展时期。  这一阶段开始,由于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城市人口增加较快。此外,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重新认识,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国民经济开展战略出现了巨大转变。农村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镇打工、经商,又进一步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高速开展阶段〔2003年至今〕。2002年的十月,第十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我国城市化的开展进一步推向高潮。笔者认为,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明确写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开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更使得我国的城市化开展进入了一个独特的高速开展时期。  十六大之前,我国城市化开展的眼光仅仅集中在城市的建设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方面,无视了农村在城市化开展中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农业大国,农村的推力更是不容无视。十六大确定了大力开展农业、竭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重农、惠农政策,从而把城市化的开展重心转向了促进农村经济开展、加快农村根底设施的建设、倡导农民生活方式城市化方面。这首先从理论上符合了城市化的定义:即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化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对城市化的定义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它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镇人口不断膨胀,城镇数目不断增加,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用地逐渐转化为城市性地域;城市根底设施和公共效劳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并在农村地区不断扩散和推广,城乡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断得以改善并逐步实现现代化。  因此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与我国的城市化开展一致的,它是我国城市化开展的必经阶段,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城市化之路。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必将带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高速开展和城市化质量的显著提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我国城市化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然要求。  城市化的开展归根结底是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使之在第二、三产业就业,从而提高城乡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加强城市的各项根底设施建设,使城市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容量和辐射力;改善农村的环境和根底设施,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的各种差距……而城市化开展的动力因素既有来自于城市二、三产业的拉力,也有来自农村的推力,尤其对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无视农村在城市化开展中的推动作用将给我国的城市化开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而要消除这种不良影响,使我国的城市化顺利开展,就必须重视农村的建设。目前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正适应了城市化开展的这一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城市化的开展阶段。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开展的轨迹来看,城市化的开展呈现出由不平衡开展趋于平衡的规律。在某种形态的城市化开始时,是在首先实现突破的地方取得开展,然后再向更多的地方铺开。当一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开展阶段时,也是先从经济兴旺地区实现迅速开展,再逐步向经济后进地区铺开。例如英国于18世纪后半期首先实现工业革命,到1850年其城市化水平已到达50%。1900年,当世界城市水平为13.3%时,英国那么激增至78%。直到20世纪后半时,欧美兴旺国家的城市化才开展到与此相当的水平。  我国的城市化开展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如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导思想的全面实施,,这种东西部城市化水平的极度不平衡状况将得到进一步改善,我国的城市化也必将进入一个高速的、趋于平衡的、城乡统筹开展的新阶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我国的城市化率要提高,就必须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到城市中来,从而提高城市人口的比例。而目前我国城市现有的吸纳能力和就业岗位根本不能满足大量存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另辟蹊径,即通过推动农村经济自身的开展,尤其是农村二、三产业的大力开展,就地吸收一局部剩余劳动力,并改变这些农村地区的面貌,使之成为城市地区;我国城市化的质量要提高,不仅要注重城市自身的经济开展、根底设施的建设,还必须保证农村地域在向城市地域转变过程中的质量,以及新转化为城市居民的那局部农民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而这些技能和素质的提高要靠进入城市之后去学习是不现实的。因此,他们必须在进入城市之前就得到培训。  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城市化开展由不平衡趋于平衡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N].学习时报,2022  2.颜昌成.推进城镇化应走内涵式开展之路[N].中国建设报,2003  3.余戎,罗清萍.我国农村城镇化开展偏离以农民为本的表现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2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