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浅谈
农民
文化素质
农村经济
发展
影响
对策
浅谈农民文化素质对农村经济开展的影响与对策
浅谈农民文化素质对农村经济开展的影响与对策
解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中长期实行“优先开展工业、以农养工〞战略,人为构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从而导致农业开展落后于工业、农村开展落后于城市、农民生活条件改善落后于市民的城乡差异。这种差异随着我国经济开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有扩大的趋势。农村经济开展缓慢、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矛盾十分突出,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开展的“瓶颈〞,不及时解决不仅使城乡差距这条鸿沟更大,而且还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四个现代化的进程,是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这已引起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解决了,农村、农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所以,近两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农民进行扶持,包括粮食生产与良种补贴、减免农业税、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政策,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农村又开始有了生机。但在“三农〞问题上仍有不少地方存在“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国家花大力气投入,下面农村老百姓喜欢,而地方上却有人认为:农民学不学技术照样可以种庄稼,农民工不经过培训同样能够挣到钱,政府没有必要为农民操那么多心。好象农民的问题跟经济开展没有多大的关系。笔者作为一名长期同农民打交道的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者对“三农〞情有独钟,那么以为:地方和部门在“三农〞问题上有这种认识,势必会影响到对农村的投入和农民的扶持,影响到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切实贯彻与落实,进而影响到农村的开展。为此,特用平时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以餐读者。
一、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决定着农民收入的上下,也影响着农村经济开展速度的快慢,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笔者用2023年和2023年先后调查的XX县区黄土镇石鸭村不同文化层次农民收入情况和XX县区玉河镇农民外出务工所得,以及2023年我市各县市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及经济开展指标有关数据来说明这个结论。
我市XX县区黄土镇石鸭村四、六、七社共有16—60岁劳动力322人,其中小学及其以下文化214人、初中文化20231人、高中文化7人。在家庭收入上,小学及其以下文化农户年人均纯收入要比初中文化农户低60-200元,比高中文化农户低290-450元,最低者与最高者相差2.5倍之多;在农民文化素质与外出务工收入的关系方面,我们调查了XX县区玉河镇2023年农民外出务工情况,全镇有7485人常年在外务工,小学及其以下文化者年平均收入为4500元、初中文化者为6000元、高中文化者为8000元、中专以上为8400—202320230元,最高者是最低者的2.24倍。所以,农民个体文化素质的差异,最终会在他们的劳动所得上表达出来,其文化程度高,劳动所得也就高。这种差异同样反映在县域经济上面,2023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369.58亿元,人均7518元,超过平均水平的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处于前两位的经济最好的XX县区和XX县区,分别为2620237元和2023021元,而居于后面两位的是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农村人口最多的XX县区和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的XX县区,分别是3965元和3626元,其它文化素质一般的县皆在平均数之下。这说明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与各业的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等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劳动者整体素质高,对经济的开展起促进作用,经济开展又反过来刺激其它各业的开展,特别是教育事业的开展,使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以适应经济开展的需求,这是良性循环的过程;而相反的情况是,劳动者整体素质差的地方,一般来讲经济开展速度都比较慢,没有财力去扩大再生产和对教育等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对农村教育投入不够,那么不能有效培养人才和提高农民的素质,最终造成人才缺乏,制约经济的开展。对这种情形,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最终结果是越来越贫,与兴旺地区之间的差距会拉得更大。因此,从根本上讲,农业、农村、农民的富裕之路在科技、在教育,在于培养人才。
二、科技文化为农民所掌握,对农村经济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泼的因素。农民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主体,也是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转化为生产力的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上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经济开展速度的快慢。许多兴旺国家的经验说明:整个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平均年限每提高一年的作用,可使gdp增加1—1.5。我国有十三亿多人口,九亿多是农民。可以说,广阔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上下,不仅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开展,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决定着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重点在农村,只有占总人口70以上的广阔农民的素质提高了,才谈得上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重视农村根底教育和农民职业教育事业,千万不可无视农村浅谈农民文化素质对农村经济开展的影响与对策第2页
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对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经济建设所起的作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各地涌现出来的科技致富典型说明: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在经济开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民掌握科学技术知识是农村经济开展的先决条件。科技知识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原动力,是社会积累财富的主要形式,学习知识就是在积累财富。在现代知识经济社会里,拥有知识,就是拥有财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中已经得到很好证明。促进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本,即接受教育、掌握知识的劳动力,当接受教育、掌握知识的劳动力越多,对社会资本的积累也就越大,投入到生产过程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也就愈显著。世界兴旺国家的经验说明,阻碍一个国家经济开展的不是缺少有形资本,而是缺乏具有一定规模、接受过高水平教育、有技术的劳动力及其后备力量。
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的奋斗目标。要在农村全面实现小康,最根本的手段是要提高广阔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快科技成果在农业和农村中的转化与应用,提高生产力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家当前针对“三农〞问题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取得成效。在今天,科学技术在改造传统农业的同时,不断产生新的技术和新的理论,即创新。例如:良种培育、农作物种植、植物保护、农业机械与农产品加工等新技术、新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大量运用,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且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劳动量,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约了农业生产本钱,从而增加了经济效益。其结果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向城市转移,为国家二、三产业建设、繁荣城镇经济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可见科学技术知识一经为人所掌握,它的力量和作用就会变得非常巨大。
三、低素质的人力资源对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民致富的影响。
我国目前数亿农村劳动力资源对于农业现代化建设来说应该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是由于农村长期落后的生存条件和教育薄弱的影响,使得劳动力资源的质量不高,这笔财富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反而成了一种负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掌握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较差,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产品质量上不了档次、经济附加值不高、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困难。以XX市农村为例,全市辖六县两区一市(县级市),总人口52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1.4万人,比例高达76,2023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仅为20.46,人均产值为1977.57元,16—60岁农村劳动力227.16万人,其文化结构为:小学文化及其以下者占37.68,初中文化占48.58,高中及其以上占13.74。平均接受教育年限为7.12年。全国的情况是:小学文化及其以下占40.31,初中文化占48.2023,高中及其以上占11.62,平均教育年限接近7年。绵阳作为我国西部教育、科技力量都比较强的一个地市,仅比全国平均水平稍高一点,这样一种农村劳动者文化结构是难以满足建设绵阳科技城和农村经济开展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要。可以说,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是导致我市乃至其他地方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缓慢、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的主要因素。
(二)农村优秀劳动力外流,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进一步缺乏人才。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今消除了限制农民进城的桎梏,再加之繁华都市生活的诱惑,落后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磨难,加速了农村人才的流失,使农村教育投入与人才成长存在此长彼消的局面。按理说,近几年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还是较大的,但是效果总是不明显。一方面原因是由于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基数太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可能在短期内见效,自古以来就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说,说明育人实属不易,要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提高农民素质,振兴农村经济,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努力;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国家这几年加快了城市互动、城乡统筹、农民变市民、经济一体化的建设步伐,使得农村中有知识的优秀劳动力通过读大学、参军和外出务工等途径,进入城市工作,他们千方百计想在城市扎根,而一些扎不了根的农民宁愿每年象留鸟那样,年初出门、岁末回家,不管在外面能不能挣到钱,年年要出去闯荡,而留在农村从事生产的劳动力那么主要是一些老弱、病残、妇,这种现象在经济不兴旺的地方十分普遍,长期下去势必会导致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后继无人,今后出现没有人种庄稼或不会种庄稼的农民的怪事。这就给我们的各级政府怎样使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开展及保证粮食平安提出了新的课题。严格来讲,当前农村劳动力过剩只是一个相对的总量概念,而从劳动力结构上看,有知识、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的农民精英的数量却相当有限,高素质的农民群体规模并不大,远不能满足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开展的需要。
(三)在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质量提升过程中,原本存在的低素质劳动力问题还没有解决,又出现新的低素质劳动者问题。近年来,由于受教育产业化的影响,各种学校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老百姓供子女上学不堪重负。这对于原本不富裕的、很讲求现实的农民来说,无疑不是个不小的包袱。为了子女,为了生存,他们往往在孩子开始读书时,就在为子女将来读高中、大学的学费发愁而节衣缩食,如果子女读书的成绩不好、升学无望,他们就采取“开源节流〞的方法——即在孩子初中毕业后,有的甚至未毕业时就不愿再让其读书了,留在家里干农活或者跟随父母、亲友出去打工,为家庭增加收入。因此,在一些较为贫穷的地方,农民子女辍学现象较为普遍,有的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率到达1/3以上,学校对此束手无策,这些辍学青少年过早放弃学业,无疑是今后农村潜在的低素质劳动者。仅我市农村每年就有数十万计的小学及初高中毕业生,从全国农村来说这将是个不小的数字。如果各级不想方法加大对农村、农民的扶持,下决心采取措施杜绝各类学校乱收费现象,使每一个农村孩子上得起学、读得起书,农民有接受继续教育和参加培训的时机。那么,阻碍农村经济开展的这个瓶颈问题将永远存在,我们在追赶世界兴旺国家的过程中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振兴农村经济的对策。
强化农村根底教育,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开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最终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措施。
(一)加强农村根底教育,改善农村落后的办学条件,建立鼓励机制。农村青少年是农村经济建设的后备力量,他们的文化教育素质程度如何,将直接关系着我国农村的未来。现代经济的开展离不开知识与技术,无论是经商、务工,还是种田,知识都成为不可缺少的条件。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他选择就业的时机就越大。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农村经济开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知识,离不开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因此必须重视农村的根底教育。第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解决农村办学难的问题,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每一位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知识的根本权利,坚持根底教育面向农村、为农村建设效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