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基层干部学习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篇.docx
下载文档

ID:1334284

大小:22.30KB

页数:11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基层干部 学习 朱有勇 先进事迹 心得体会
基层干部学习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篇 基层干部学习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过去三十多年间,他带着团队研发的两项控制农作物病害技术,可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增产20%,这两项技术造福了上亿农民。2023年,60岁的朱有勇来到家乡云南最贫困的地区,带着澜沧直过民族拉祜族农民走上生态脱贫致富和绿色开展之路。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新目标:用科技改变贫穷。 院士做扶贫,得先把自己变成农民。朱有勇院士带着团队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户种冬季马铃薯和冬早蔬菜、开展林下经济。用科技的力量带动和改变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贫困面貌,让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 今年2023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团队指导澜沧村民种下的林下三七,在大塘子村竞卖会上卖出了鲜品每斤202350元的价格,换算成干成品约8400元/公斤。而这个月,农民院士朱有勇主导的澜沧科技扶贫班迎来了首批电商学员,来自澜XX县区20个乡镇的60名学员,将在半年内参加3次集中授课。这是中国工程院澜沧科技扶贫继技能班之后,首次引入电商课程,以实现从农产品种植、养护、收获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扶贫新尝试。朱有勇说:现在越来越喜欢在下面扶贫。都不愿意到昆明了,总想在村子里面。 澜XX县区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79%,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为了让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役,中国工程院从2023年开始结对帮扶澜XX县区,经过对澜XX县区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的分析后,朱有勇和他的团队认为,这里具备开展冬季马铃薯和冬早蔬菜产业的条件,当地农民可以因此脱贫致富。朱有勇告诉记者:种蔬菜、种土豆、养猪、养鸡,一百天左右可以见成效,让拉祜族同志马上见到效果,一个冬季一户农户种上三亩五亩冬季马铃薯就直接脱贫了。 直过民族贫困的根源之一是当地落后的观念,朱院士团队的到来,无异于对症下药。澜XX县区扶贫办副主任杨凯说:素质性贫困是制约我们最大的问题,贫困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一直都发挥不出来。中国工程院来了以后,让我们解决素质性贫困有了突破口,老百姓生产生活技能和农业生产能力有了根本改变。 院士、专家的亲身示范和实实在在的收成让当地群众焕发出好学向上的精神面貌。村民朱永情说:以前七八点钟都没有人起床,现在一个看一个的,你一个人睡懒觉,别人在干活是不可能的,很早就起来了。 除了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外,朱有勇和他的团队还开设了冬早蔬菜、茶叶种植、林业班、猪牛养殖班等24个技能班,培训了约1500多名乡土人才。随着扶贫的深入,目前,澜沧整体贫困率正在降低。云山村此前共有未脱贫农户375户,贫困发生率42.93%。2023年,预计可实现脱贫357户,贫困发生率可降至1.2023%,现已申请贫困村脱贫退出。 在澜XX县区竹塘乡蒿枝坝村民小组,朱有勇院士团队因地制宜制定了短、中、长期相结合的产业开展规划,他有信心带着他们几年间脱贫致富。他认为,如果整个云南、甚至西南地区,都能把林下经济盘活、做起来,这就是山区的增量。朱有勇说:你能把他的资源变成商品、变成他的产业。做成一个产业,把一个成果推广开来,让农民有实实在在的收入,这种比发一篇论文的成就感要强得多。带着学生一起去,学生的博士论文也好、硕士论文也好,和生产结合起来,真正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基层干部学习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2 农民院士朱有勇主导的澜沧科技扶贫班这个月迎来了首批电商学员。来自澜XX县区20个乡镇的60名学员,将在半年内参加3次集中授课。这是从农产品种植、养护、收获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扶贫新尝试。 朱有勇。越来越喜欢在下面扶贫。下来的时候都不愿意到昆明了,总想在村子里面。 澜XX县区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2023年,朱有勇受命带队到XX县区驻乡扶贫。尽管语言不通,但调研了半年,朱有勇和他的团队对当地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分析后,开始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户种冬季马铃薯和冬早蔬菜。村民每年十一、十二月种植,来年三四月份收获,不仅不影响夏季作物水稻的种植,还为农户每亩增加2500-7000元不等的收入。 拉祜族村民李扎袜。朱院士教给我很多技术,我们怎么想都想不到能赚到这么些钱,以前是根本想不到的。 除了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外,朱有勇和他的团队还开设了茶叶种植、林业班等24个技能班,培训了1500多名乡土人才。云山村此前共有未脱贫农户375户,贫困发生率42.93%。2023年,预计贫困发生率可降至1.2023%。 朱有勇。2023年关注最多的是山上的农民。大量的精力还是在扶贫上。我们不光说是脱贫,还要致富。 朱有勇曾说。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他和他的团队把科研成果带到田间地头,真正解决农民生产上和思想上的问题,实现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观念更新双丰收。从一位农民子弟到院士,从院士到农民教授,朱有勇将论文写在了广袤的希望田野上,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 基层干部学习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过去30多年间,他带着团队研发的两项控制农作物病害技术,可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增产20%-30%,这两项技术造福了上亿农民。2023年,60岁的朱有勇来到家乡云南最贫困的地区,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新目标:用科技改变贫穷。 在云南XX县区竹塘乡,朱有勇这样手把手地教当地村民种地,已经快五个年头了。2023年,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澜XX县区,60岁的朱有勇到这儿长期驻村,澜XX县区地处中缅边境,主要生活的是拉祜族。 朱有勇刚刚来到这里,发现当地村民一年只种一季水稻,有20万亩的松林,却没有任何利用,人均年收入只有2022元左右。怎么才能让当地农民脱贫。朱有勇首先用了半年的时间走遍了各个村寨。在走访调研中他发现,这里冬天不冷、林木茂密,非常适合种植三七等中药材。 三七怕光,人工种植都在大棚里。朱有勇要在松林间种三七,面临病虫害增多的情况。为解决这个问题,朱有勇带着团队开始林下三七专项研究课题。最终他们发现,在松林间的腐殖土里可以种三七,这样不会损害松林生长,不打农药同样可以解决三七感染病虫害。这项研究成果让林下三七从2023%的成活率,大幅提升到70%以上。而天然无公害的三七,市场价已经卖到每公斤5000元。现在,当地采用合作社管理,贫困户出工出力,还能参与分红。 林下三七种植让村民有了额外收入,怎么才能更好地利用耕地,朱有勇也在思考。澜XX县区没有四季,只分雨季和旱季。雨季种水稻,旱季土地闲置时,最适合种植怕雨水的马铃薯,如果每年11月份播种,三个月后就可以收获,不但使冬闲地得到利用,错峰上市的马铃薯,每亩地收入可到达近万元。 基层干部学习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4 驻拉祜山村、带老乡脱贫,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 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2023月,一场竞买会在XX省普洱市XX县区大塘子村进行,朱有勇院士扶贫工作站科技扶贫工程培育出的首批林下三七成功出土。现场,各企业代表此起彼伏喊出高价,他赶紧叫停,我们要种的是好三七,是老百姓吃得起的三七。价格太高,不是我们种植的目的。 创造专利20余项、荣获各种重大科技奖励18项,朱有勇科研成果丰硕;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农业先进科技工作者,朱有勇头衔众多,但他最喜欢村民们叫他农民院士。更准确地说,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既然是扶贫,当然要到最穷的地方去 2023年,中国工程院决定对澜XX县区开展对口帮扶。这里贫困面广、贫困人数多,是脱贫攻坚主战场。讨论会上,院士云集,环顾一周,当时已经60岁的朱有勇发现自己最年轻,毅然挑起了大梁,我最年轻,我来干。 进村考察,朱有勇连连叹气,漏风漏雨的篱笆房,放上几张床,堆着点玉米杂粮,就是很多人的全部家当。是真的穷,但是不该这么穷。朱有勇更加坚决了自己的想法,既然是扶贫,当然要到最穷的地方去。 澜沧当地主要是拉祜族,大局部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里,以种植野谷、玉米和打猎为生。在中国工程院进驻之前,这里的很多村民还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之下。 全面调研之后,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被确定为科技扶贫示范点,以此为突破口,朱有勇率领百余人的教授、博士专业团队,正式进驻蒿枝坝。 2023年,蒿枝坝就实施了道路硬化、安居房建设等一系列工程,却并没有让当地村民的生活真正得到改善。这里不是资源贫困,是典型的素质贫困。信息闭塞、语言不通、人均受教育年限短,正是当地贫困的根源。这里的贫困让朱有勇一股热血涌上心头,越是艰难,科技扶贫就越有大作为。 手把手领着老乡干,实实在在做给老乡看 调研分析当地的气候、土壤、降雨后,冬季马铃薯成为朱有勇及其团队试点扶贫的第一个重点工程。 但在工程推广初期,却吃了闭门羹。院士的名声,在这个小坝子上并没有太大的作用,迎接朱有勇的,更多是村民们疑心和打量的目光。早年间,村里尝试种植新品种却惨遭市场滑铁卢,是不少村民心中的阴影。 难道院士比我们农民更会种地吗。种地就是挣口饭吃,还能指望着挣大钱。冬天种了,卖给谁。院士还能管你卖土豆。 村民的疑虑,是摆在朱有勇面前最实际的问题。为证明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选择了用事实说话。 在当地政府和云山村村委会的支持下,20230亩冬季马铃薯示范种植工程正式上马。带着新研发的马铃薯品种,朱有勇扛起了锄头。每天一大早,就在田里扎了根,有时候甚至直接跪在田里,双手刨土,查看土壤土质和农作物生长情况。 2023年11月,冬季马铃薯的种子正式在蒿枝坝种下。从播种、看护、浇水,每个环节,朱有勇和他的扶贫团队都精益求精。2023年3月,密密麻麻的马铃薯破土而出,平均亩产3.3吨,最高亩产4.7吨,产值达90万元。 刘扎袜是第一批贷款入股种植的村民,这个工程让他增收上万元,没想到院士还真的管我们卖土豆啊。过去的冬季闲田,生出了金子,院士小站的门槛快被村民们踏破了。要让村民们真正看到效益,我们可以手把手领着老乡干,实实在在做给老乡看。朱有勇的科技种子在这里结出了果实。 能帮农民兄弟解决问题是幸福的事 冬季马铃薯只是当地致富的一块敲门砖。冬闲田变成效益田,不曾开发利用的人工松林,成功用于科学种植有机三七,冬季蔬菜和水果种植提升效益hellip;hellip;科技成果的转化,让朱有勇的理想一点点实现,这比拿多大的奖项、给多少钱都更让我快乐。 从2023年驻村蒿枝坝以来,朱有勇一大半时间都在村里度过。很多当地村民不会汉语,为能顺利沟通,他还从头学起了拉祜话。 朱有勇有晨跑的习惯,绕着蒿枝坝,每天5圈,雷打不动。开始,只要听见村里一大早此起彼伏的狗吠,就知道大城市来的扶贫院士又在跑步。慢慢地,村里的狗不叫了,来蒿枝坝参与扶贫的教授、专家也参加晨跑。 好几次,每当朱有勇要离开村子,村民就跟在后面,一起唱当地的民族歌曲实在舍不得:最怕就是要分开,要多难过有多难过,最想么就是你再来,要多快乐有多快乐hellip;hellip; 能帮农民兄弟解决问题是幸福的事。他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朱有勇说。 基层干部学习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 某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在一个拉祜族村寨的农家小院门口,一位年逾六旬的老人招呼身边几位年轻人:走,铲地去。说罢扛起一把锄头就往村外马铃薯地走去,几位年轻人也抓起锄头紧随其后。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XX省科协主席朱有勇,几个年轻人是他研究团队里的博士。 2023年,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