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社会
管理
创新
基本知识
社会管理创新根本知识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开展的国家,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开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根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标准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条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开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阔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稳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的管理条件下,根据社会开展态势和运行规律,运用相关理念、技术、方法等,优化传统的管理模式、构建新的管理机制,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主要涉及到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
关系问题,具体管理范畴分为民政、公安、司法行政、文化、新闻舆论、劳动保障等多个方面。各级政法机关依法推进其本职工作,便是为社会管理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且其中有些职能本身就是直接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目前,社会管理创新已经成为关系改革开展稳定大局、社会和谐稳定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开展的关键时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面临的压力重、困难多、挑战大,社会管理创新概念的提出可谓大势所趋。但是,目前仍存在着社会管理理念、社会管理主体不够多元化等问题,具体表现在城乡结合部成为社会管理效劳的盲点、特殊人群无法受到良好帮教效劳、环境保护和经济开展无法实行共赢机制、互联网和新兴媒体的舆论导向经常性偏差等等方面。
根据社会管理创新中遇到的问题,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是改革社团管理,加强培育与监督。对于社会组织,要坚持培育开展和管理监督并重,促进其健康有序开展。通过法制建设,进一步明确和标准社会民间组织的性质、地位、组织形式、管理体制、经费来源、财产关系、内部制度、人员保障,权利义务以及与政府、企业的关系等等。
二是善抓重点工作,注重民生问题治理。
围绕弱势人群关注的就业、就医、子女就学、方案生育、劳资纠纷、法律援助、社会保障等方面问题提供优质效劳。善于发挥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形成党委和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效劳网络。
三是加强互联网管理,完善综合管理格局。要以促进互联网健康开展为目的,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严格管理、企业依法运营、行业加强自律、全社会共同监督的综合管理格局,形成法律标准、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
四是延伸政府社会职能,拓展公众参与渠道。要通过建立健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机制,完善社会听证、公示制度,大力开展电子政务,实现政务信息化,增强政府社会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便于公众及时获得政府公开的各种信息,为公众参与提供平台。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重点包括八个方面:第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效劳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效劳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
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效劳,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根底作用。第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第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效劳,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根底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效劳政策。第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效劳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根底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效劳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效劳体制。第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平安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平安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平安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第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效劳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开展。第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第八,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立活动,增强社会诚信。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原那么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正确方向,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发挥党委在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效劳职能,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有效参与社会管理效劳,共同推动社会和谐开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
(二)坚持统筹协调、源头治理。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开展的要求,把科学开展作为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问题的根底,建立健全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机制,从源头上、根本上、根底上解决问题、减少矛盾。
(三)坚持以人为本、效劳为先。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路线,把群众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效劳之中,在管理效劳中加强群众工作,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四)坚持依法管理、综合施策。加强社会管理领域立法、执法工作,依法调整社会关系、标准社会行为。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经济调节、行政管理、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
引导等手段,尽可能通过平等沟通、协商、协调、引导等方法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五)坚持科学管理、提高效能。科学配置社会管理资源,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管理中的应用,加强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效能和效劳质量。
(六)坚持广泛发动、共建共享。坚持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全体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七)坚持立足实际、改革创新。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积极借鉴兄弟市州及外省市社会管理的成果,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管理理念、制度、体制、机制、方法创新,努力使社会管理表达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使各项工作措施符合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取得实际成效。
(八)坚持夯实根底、强化基层。健全完善承担社会管理工作的基层组织,提高社会管理工作中基层组织的水平,提升基层管理和效劳能力。
三、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规、制度、体制、机制、能力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效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以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协调社会关系、标准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有效应对社会风险,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十二五〞期间,根本建立与市情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具体是要实现“四加强〞、“四提高〞、“六个进一步〞的目标:“四加强〞即基层综合效劳能力加强,重点区域整治力度加强,基层根底建设加强,城乡环境整治加强;“四提高〞即特殊人群效劳能力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提高,虚拟社会掌控能力提高,市场调控能力提高;“六个进一步〞即矛盾纠纷进一步化解,城乡开展进一步统筹,行政职能进一步整合,公共效劳进一步延伸,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民主法治进一步健全。
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挥总揽全
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效劳,发挥党组织和广阔党员效劳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推动形成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强化效劳职能,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保障力度,切实做到人员到位、投入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把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开展总体规划,加强社会管理根底工程建设,支撑和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认真抓好社会效劳管理各项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实,积极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基层群众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建设、开展公益事业、参加社会效劳,增强各类社会组织效劳社会的能力。积极发动广阔群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效劳,真正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二)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工作机构。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作为党委、政府的协调机构,负责协调、指导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落实和检查考评。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主任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有关领导同志担任副主任。县区、乡镇(街道)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主任由同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担任。县区社会管理
综合治理委员会设立假设干专项工作组,分别由同级党政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参加,负责抓好社会管理某一个方面的工作。
(三)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各县区、各部门要立足实际,统筹规划事关社会管理全局和长远的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的组织领导、协作配合、资源整合、指导监督、考评奖惩等制度,推动建立有效的效劳管理模式和工作运行体系。及时把社会管理方面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法上升为法规规章,并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标准化。加强行业标准、社会组织章程、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建设,充分发挥社会标准的调整、约束、保障作用。
(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诚信建设,强化对守信者的鼓励和对失信者的惩戒。加强法制教育,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切实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群众和谐相处。
(五)加强领导干部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知识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工作的能
力和水平。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对新形势下社会管理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学习社会管理知识,掌握相关理论、政策和科学分析社会形势的方法。各级党校要主动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增设社会管理相关课程,加强社会管理相关学科、教材、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社会管理能力的培训,并注重对社会管理专门人才的教育培养。有关研究机构要加强对社会管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
(六)改进和完善社会管理考核评价工作。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工作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加大社会管理指标在综合考核中的权重,把社会管理工作实绩作为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和任期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与业绩评定、职务晋升、奖励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