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中
语文
教学
论文
范本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本6篇
【篇一】
[内容]: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全省的深入推进,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并指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与策略。其中包括对传统方法的无视和对新课改理念的误解,并指出了正确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我们应该发扬一些好的传统方法,也应该防止在新方法的实施中出现片面化的理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新课改、问题、文本探究 、自体和主导、机灌、赏识教育、讨论
高中新课改实施到现在已经几年了,在这几年中,作为一线的课改教师的我,在校内听了不少节公开课。示范者中有资深的高级教师,有年富力强的教学骨干,还有初出茅庐的教学新秀。从这些听课中,我发现新课改确实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如:教师比以往更加好学了,师生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学生的思维更加活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得到越来越多的普及和推广。然而,在细心观察和静心思考之后,我内心深处也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觉,就是在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第一线的不少教师对于新课程的精髓还没有真正理解,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颇令人费解,值得商榷。
问题一:学习目标设计的不科学
很多老师喜欢上课前就出示教学目标,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该干什么。这中做法无可厚非。但我认为教学目标应该改为学习目标,才能更体现新课程理念。因为这几个字透露的是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平等中的首席。其次,在学习目标的设计易犯下面错误:如:鸿门宴一课的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 会分析人物形象
3. 提高学生的比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该学习目标最大的毛病在于没真正兼顾三个维度,现在课堂教学目标应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只有把它表述出通过什么手段或方法,理解什么,知道什么,提高什么。如第二点可表述为:通过朗读把握人物形象。两者相比,不难发现,改正的更符合新课程理念。
问题二、无视对文本的探究
我校某语文教师在教采薇时采用了这样的 教学导入语,你觉得好吗?
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诗经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翻开书本,自由朗读采薇这首诗。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之一就是探究教学,试想一下,该文学生没有读就知道是写乡愁的了,又怎么进行探究。所以,有些老师简单认为新课改就是有情景导入就行了,殊不知就犯错了。
又如下面一位老师教学雨巷的思路,你觉得怎样?
一、 导入、
二、介绍作者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1927年夏,时值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诗人隐居江苏松江,感受到了“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雨巷这首诗便反映了这种郁结在诗人心头的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的时代情绪。
四、讲解全诗。
五、布置作业。
这种无视文本的毛病在我校语文学科中比拟普遍。实际上教师用写作背景的介绍代替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日常教学中,学生凭借老师提供的作者与写作背景读懂〔实际是不读而〞懂〞〕了文本;
日常生活中,考试题目中,却根本没有提供〞知人论世〞的条件,学生又怎么能读懂文本呢?这时,我们有什么理由责备学生理解力太差?学生最需要的就是在不知人、不管世的情况下根本读懂文本。
正确的做法是学生读了课文后,教师问学生这首诗表达出一种什么情感,学生自然会答复说忧伤的情感。这时老师再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作者这么忧伤呢?即由学生读出感情,探究出背景。
问题三、用机灌代替人灌
在信息技术高度兴旺的今天,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在提高课堂容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现在有很多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失去了亲自动手的时机。
有一次我在学校听了一堂语文公开课。上课的老师一堂课下来只是在前点鼠标,课件设计得异常丰富多彩,时而出现卡通小天使飞呀飞,接着拖出“思考题〞;时而出现背景音乐……这样的课确实让学生眼花缭乱,但真正进入大脑的知识有多少?学生的能力提高有多少?更严重的是,如果学生长期处于各种图画的诱惑下,他们习惯了感官刺激,就懒得思考或变得不会思考。同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很费时间和精力,这对老师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在这里,我想推荐一下我们学校肖建明老师上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节课。肖老师从学生预习后对梁先生的印象入手,让学生做旁注,直接谈自己阅读后的感受,联系自己的生活谈。教学中肖老师只画龙点睛地投影了一幅梁先生演讲时肖像照片,目的是让学生从外型到内心去感知梁先生至性至情的个性,毫无画蛇添足之笔。一节课下来,层次清晰,气氛热烈,丝毫不让人觉得单调。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多媒体的运用只能是我们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是喧宾夺主,只能是画龙点睛;不能是光电声响的视听盛宴,只能是课堂时空中的一轮明月,或几颗星星。
问题四. 重视学生的“主体〞,无视教师的“主导〞
笔者也曾听过一节活动课“成语误用的利弊〞,教师采用辩论的形式,首先把辩题交给学生,学生自由组成两组,辩论过程中教师站在―边。时不时地说“好,不错,继续〞,不做任何总结、引导,任由学生发挥。教师这样做似乎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勤于思考,让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看法,但结果往往导致“放羊式〞课堂。
其实,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它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针对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开展的学习,在探索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执行科学的教学方案,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所谓自主性学习不是无师自通,毕竟学生很难把握自己该如何学习以及学到何种程度才符合要求。所以,自主性学习没有教师的指导是无法完成的。
问题五:重视“赏识教育〞,无视“批评教育〞
现在的课堂教学中重点以“赏识〞为主,充分尊重学生,呵护学生,让学生在被鼓励和表扬中充满自信、开阔思维、开展潜能以到达不断提升水平和能力的目的。但现在很多教师都没有很好地理解新课标的评价内涵,简单地认为上课不能批评学生,只能表扬。现在我们去听公开课,满耳都是教师对学生廉价的表扬和鼓励:“你真棒〞、“你真聪明〞、“答复得真好〞、“你答复得最好〞,即使学生可能只答复了一个非常根底并且完全应该掌握的问题。这些泛滥的表扬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吗我认为恰恰相反,不但不能起到正面作用,还会误导学生,时间久了会使学生觉得你的表扬一文不值。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明白表扬鼓励和批评惩罚都是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表扬固然是每个学生所期望的,但诚挚的实事求是又恰如其分的批评会促使学生及时地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修正,这比廉价的表扬更有利于学生进步。“赏识〞与“批评〞应该在教育中并存,没有了“赏识〞,教育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没有了“批评〞,教育就变得虚伪。只有合理真实地评价学生,学生才能积极健康地成长。
问题六:流于形式的讨论
我们学校的一些语文教师将讨论仅仅当作 “体现课标精神〞的标签,不管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适宜不适宜,一概用上,不仅在教学的难点、重点处要探究,而且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也提出来让学生交流,结果导致课堂教学外表上是全员参与,实际上那么是一盘散沙。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如果问题提得过易过多,容易滋长学生随心所欲、混水摸鱼的学习倾向。
例如:有次,我在在听课时发现:教师刚提出问题后学生还没有认真阅读,独立思考,就急着分组讨论。学生分组围成了一团,凑在一块,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学生的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停止讨论!〞于是学生的讨论声戛然而止。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外表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从东边说,我从西边扯,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时机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我曾数次发现:有些同学外表上争的面红耳赤,其实在说:这个问题一会儿你答。不行,你答,我不行。
其实,讨论应该用在最适合探究的地方,也就是最有价值的地方,切不可流于形式。那么,这个“最有价值的地方〞存在何处?笔者认为
“它存在与学生答复以下问题不完整、不科学之处,存在于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时,存在于学生对课堂内发生某一事件产生疑惑或露出兴奋的表情时等等。这些地方最容易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是真正体现科学探究的价值的地方。〞真正的讨论应该是源于学生预习时的自然“生疑〞,这些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时的障碍,课堂教学应该围绕这些问题的解决来设计教学步骤,通过师生的相互探讨,领悟能力强的同学交流解答,“探疑〞的过程就会显得具体而实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释疑〞也就水到渠成。这样的师生讨论也好,讨论中的教师点评也罢,正是我们新课改所需要的。
当然,讨论要注意下面两点:一要有针对性,一方面,应针对重点,别引导学生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周旋;另一方面,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的难度和梯度,尽量接近学生的“思维区〞,即“跳一跳,够的着〞的问题,否那么,过难、过易的问题,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欲望。
二、要有明确的分工。没有分工就谈不上合作,但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分工,学生做的工作只是一个意见交流,最后找一个同学来汇报即可。而且,往往是小组中比拟积极的学生会经常被推举来做汇报。这样,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只有有明确的分工,学生才可能被全面涉及,学生才不会像上面那样为谁答复争的面红耳赤。
客观而论,新课改确实给我们高中每一位教师都带来了新的时机和挑战,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风采的平台。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大家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要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有预防问题的能力。因而在设计课堂教学方式时,就应该以学生为本,既要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科学性、教育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材料,又要采用最能使学生把握教学内容和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千万不能舍本逐末,流于形式。,我想,在新课改的进程中,我们只要实事求是,注重形式而又不囿于形式,那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就会稳步提高,学生也会随着课改的东风越飞越高。
参考文献:
1.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朱云峰
2.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永康>
【篇二】
:初中阶段是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开展的关键过渡期,有效的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向着基于自身认知水平的更深、更高的层次开展。新课程改革提倡深度阅读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感受到文本的内在价值和深层含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对此,探索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十分必要。
关键词: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引言
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局部,阅读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还在于丰富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的丰富多彩。然而,当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却存在较多问题。一方面,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一味地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答题技巧;另一方面,受教育信息化的影响,各种视听材料进入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使学生的阅读愈加浮于外表。从这些现实情况来看,为了改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在教学中实施深度的阅读教学方法迫在眉睫。
一、聚焦写作,开展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递进关系,同时也可以解释为阅读的一种意义就是写作。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改变过去学生只能简单地复制、机械地记忆的浅层阅读方式,并通过写作的方式,丰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