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时优案1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doc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高中语文 第三 单元 10 课游褒禅山记 课时 解析 人教版 必修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名词作动词,命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模糊、磨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方位名词作状语,从旁边)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持、拿)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物)愈奇。有怠(懈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发语词,大概)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不能享尽那游览的乐趣)。 ③于是(“于”,介词,对;“是”,代词,代这件事)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夫夷(平坦)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而)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不平凡)之观(景象),常在于险远(形容词作名词,险阻僻远的地方),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帮助他),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④余于仆碑,又以(“以之”的省略,因此)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形容词作动词,弄错、使……错)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⑤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梳理文章结构脉络,完成填空。 游褒禅山记 记叙|议论的基础 第一段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第二段,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洞的经过 议论|记叙的深化, 第三段,       ,      ;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游华山洞的心得 第四段,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借仆碑抒发感慨,“有碑仆道”与“余于仆碑”前后照应得出:“此所以学者             。” 补记,第五段,同游者及记游时间。 答案 褒禅山山名由来 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 B.作者从“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的结论。 C.作者认为要到达拥有“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坚定的意志、志向)、力(不断的艰苦努力)、物(一定的物质条件),而这三者中,“志”最重要。 D.作者赞美古人求思之深之广的治学精神,借以批评当时浅尝辄止的浮泛不实的学风。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文章没有直接“批评当时浅尝辄止的浮泛不实的学风”,只是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一、基础检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卒葬之       卒:最终 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尽,达到尽头 C.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卒:死。 2.下列各句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D.则或咎其欲出者 答案 C 解析 C.语气助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A、B、D三项都是代词。A.第三人称代词,它。B.第一人称代词,自己。D.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3.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C.火尚足以明也 D.则其至又加少矣 答案 C 解析 C项,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照明;A、B、D三项为动词活用作名词,看见的景观、心得、到达的人。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此亡秦之续耳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D.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答案 A 解析 A.倒装句,B、C、D三项与例句句式相同,全为判断句。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常用籍贯或出生地称人以示尊敬,如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被称为“王临川”;还有用任职之地的地名来称人的,如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B.庐冢,也叫“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C.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阴,山北水南为阳。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中的“华山之阳”是指华山的北面。 D.浮图,也称浮屠或佛图,是梵语(古代印度语)音译,本意是佛或佛教徒。“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的“浮图”指和尚。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中关于“阴”“阳”的表述有误。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故“华山之阳”指华山的南面。 二、精段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6.对下列四个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A.四句中的“观”读音全都相同 B.①③的词性相同 C.②④的意义、用法相同 D.①④的意义、用法相同 答案 D 解析 A.四句中的“观”都读ɡuān;B.第①句和第③句中的“观”是动词,“观察”“看”;C.第②句和第④句中的“观”是名词,“景观”。由上可知,D不正确。 7.下列各句中的“而”字与例句中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D.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答案 B 解析 B.和例句中的“而”均为连词,表转折。A.表递进;C.表递进;D.表并列。 8.“此余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下面不属于作者“所得”的一项是(  ) A.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D.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 答案 D 解析 说的是作者游览时看到的景象,与作者的游览体会无关。 9.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要到达有“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地方,就需要有坚定的志向、足够的力量和一定的外物帮助。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有“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选文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持“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D.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进行了赞扬,同时,对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表示惋惜。 答案 D 解析 作者并没有对古人表示惋惜。 - 6 -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