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时代
农村
流动
党员
教育
管理
探索
思考
新时代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摘 要: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党员作为基层党组织的细胞,是落实管党治党落实落地的最后一环和关键一环。当前农村党组织党员结构不合理,年轻党员流出占比高,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摆在农村基层党组织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和重大课题。本文立足以宜昌市夷陵区S镇为例,分析当前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教育管理好流动党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党员结构
一、当前农村党组织流动党员的根本情况
(一)流动党员定义
流动党员是党员管理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开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流动党员队伍日趋庞大,如何加强对流动党员有效管理是摆在基层党组织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各级文件和学者对流动党员的界定,概括起来讲,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发生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因此界定是否为流动党员,主要从前提说明、时间范围、关键要素、组织关系四个方面来判断。
(二)流动党员的类型
中国党员群体大,流动党员之间也存在着一些的差异,对流动党员的类型划分,目前主要从身份特征、地域分布、实际状态三个方面进行划分。这里主要探讨一下以身份特征为标准划分的流动党员类型。按照身份特征划分,流动党员可以划为四类,分别是农村动党员、城市社区流动党员、局部转业军人和大中毕业生流动党员和外出学习进修等原因,连续时间超过3个月但党组织关系仍在原单位的党员。
(三)农村党组织流动党员的特点
经过调研发现,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长期以来是党员教育管理的薄弱环节,党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党员占比低,但流出占比高,其教育管理长期处于空白或半空白状态。以宜昌市夷陵区S镇为例,该镇下辖19个村,1个农村社区,共有农村党员(含农村社区)1014名,长期外出流动党员432名,占比42.6%。其中在省内流动的226名,占比52.3%,长期在省外流动的206名,占比47.7%。流出党员中年龄在55岁以下的304人,占比70.3%。
归纳起来,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流动党员流动有以下特点:
一是流动地域广,但流出地域相对集中。外出流动党员的范围从镇级到全省,再到全国,还有少数党员流动国外。以S镇为例,该镇流动党员以流出为主,其中流出在宜昌市范围内共计181人,占比41.9%,这局部党员流动时间不固定,间断性参加支部组织生活;流出到广东、上海等地党员共计113人,占比26%,其余則分散在全国各地,可以看出流动党员虽流动地域广,但流出地域相对集中。
二是流动时间长,但回乡时间相对集中。局部流动党员流动地点相比照拟固定,有的已连续多年在一个地方务工经商,短时间流动现象正在逐步减少。以S镇为例,该镇在外地一年工作生活以上的流动党员占流动党员总数的70%左右,有的甚至已在外地安家落户,打工地点根本固定。但每年在国家法定节假日期间和春节期间外出流动党员回乡较多,该镇20个村(社区)党支部在每年春节的支部大会上,党员到会率比其余月份党日活动参会率高平均10%。
三是流出原因多样化,但类型相对集中。就S镇党员流出情况统计,该镇流动党员外出流动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外出求学、在外务工、跟随子女,但仍相对集中,年龄在25岁至55岁之间,由于需要外出务工成为流动党员的有272人,占该年龄段流动党员的95%,年龄在55岁以上跟随子女一起生活成为流动党员的有74人,占比70.1%,因此在外出流动党员中因外出务工和跟随子女生活占据流动党员类型的绝大多数。
由于流动党员队伍具有流出地域较为广泛、行业分布多样、流出时间较长等特点,导致产生去向难掌握、党的正常组织生活难开展、党费难收缴、管理缺失等问题。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根本上是通过 、微信群交流、返乡教育等形式,不定期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情况,管理比较松散。
二、流动党员管理面临的难题
1.关系转接难。局部流动党员长期在外生活工作,流入地党组织以党员教育管理难,户籍不在本地等拒不接收流动党员转入组织关系。同时每年会有局部毕业大学生和退役军人因工作原因未落实将组织关系转到户籍所在地后,在工作落实后,因组织不健全或自身原因不及时转走党组织转系,导致组织关系转接不畅产生流动党员。
2.情况掌握难。农村流动党员工作所在地不固定,通常居无定所,常年在外,既不向党组织汇报自己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情况,又不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活动,支部难以及时了解和掌握情况。
3.管理教育难。流出党员长期在外,由于没有主动融入流入地党组织,导致正常的组织生活难以开展,仅靠村党支部微信群的工作提示开展组织生活,正常的组织生活难以保障。
4.妥善处置难。由于外出党员与支部经常性汇报工作交流较少,支部对流动党员在外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了解情况不多,难以按照支部管理的工作条例要求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对“不合格〞党员的处理更难。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支部力量薄弱。当前各村党支部联系在外党员,主要实行的是按照在家党员、外出流动党员、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党员实行分层分类管理,实行一月一次“政治点名〞,但一个支部支委班子仅有3-5名,党务工作者兼职过多,文化程度不高,业务能力相对弱,在流动党员的管理上精力有限。局部党组织虽然建立了外出党员联系制度,但由于农村流动党员情况比较复杂,难以长期坚持。
二是工作机制不全。当前支部均没有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建立成熟稳定的工作机制,与流动党员的联系主要依靠上级压,工作随意性强。同时支部工作业务熟练程度不够,使得局部工作较稳定的流动党员在转入或转出组织关系时对办理流程不清楚,特别是在涉及跨市、跨省办理组织关系转接时,往往因为组织关系转接程序较为复杂,流出地未实行跟踪管理,出现“转而不接〞等现象。
三是局部党员党性意识不强。流动党员由于长期在外流动且较少参加组织生活,局部农村流动党员身份意识淡化,对组织的认同感逐渐降低,认为是否是党员无所谓,局部党员因为不愿意缴纳党费,不主动与组织联系,还有局部流动党员因各种原因隐瞒自身党员身份,无形中把自己置身于党组织之外。同时支部在如何处置“不合格〞党员上,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党员“能进不能出〞的现状为党员教育管理增添了难度。
四是制度壁垒依然存在。局部党组织没有充分发挥协调、指导、效劳和监督作用,由于外出党员流入地一般为城市社区或非公企业党组织,“两新〞党组织建设落后于经济开展,局部党组织以户籍所在地、党员档案等为由,拒不接收流动党员转入组织关系,造成相互推诿、流动党员党组织关系无处挂靠等情况。
四、农村流动党员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
一是构建从严管党治党机制,压实党建工作责任。在党建工作责任上,压实支部管党治党责任,压实支部在管理党员、教育党员方面的责任,将流动党员的日常教育和管理纳入全镇党建考核的专项内容,从源头上杜绝支部不想管的思想,让支部真正的把流动党员的联系、教育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二是健全完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催促党员履职尽责。需严格落实支部工作条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等标准性文件,认真落实党员积分制、党员定期承诺制、民主评议党员等根本党员教育管理制度,探索不合格党员教育和管理处置方式,实现党员教育管理的进出有序。不断完善党员外出报告制度、联系制度、学习活动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使流动党员管理走向制度化、标准化的轨道。
(二)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
一是建立网络沟通信息渠道。当前,外出的党员绝大局部为年轻党员,智能 的普及程度高,支部利用好信息平台,积极构建网络信息平台,通过宜昌智慧党建云平台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实现农村流动党员管理现代化;利用微信、QQ、云平台等及时了解思想工作动态,并予帮助指导。
二是探索建立党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方式。可以借鉴局部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组建流动党员党小组,选取流动党员中政治素质可靠,工作积极性高的同志担任流动党小组组长,既可以解决村“两委〞班子人手缺乏问题,也可以实现流动党员的自我管理与督导。
三是不断丰富党日活动内容和形式。坚持定期组织流动党员因地制宜的学习,在内容上,支部提供最新的理论政策,让党员有內容科学。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确保流动党员在理想信念和根本宗旨上不改变、不犹豫、不动摇。加强形势任务教育,引导流动党员抓住开展机遇,效劳开展大局。加强组织纪律教育,使流动党员不断增强组织纪律观念,服从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纪律。同时创新教育方式,探索开放式式主题党日活动。充分发挥线上、线下平台作用,实现双管齐下。依托网络平台将流动党员组织起来,通过视屏互动系统定期开展党日学习,并通过远教平台为流动党员提供理论学习、技能培训、沟通交流等效劳,让流动党员在网络上找到“家〞的感觉;依托开放式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在党员集中返乡日期开展针对在外人员的党日活动,吸纳流动党员、乡贤能人、普通群众参与进来,让流动党员发现党组织就在身边。
(三)鼓励引导发挥作用
一是引导流动党员热心创业他乡,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亮出党员身份。在流动觉员居住集中的地方,组建志愿效劳队,引导流动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
二是鼓励流动党员热心效劳老乡。选择外出流动党员集中返乡时间,通过举办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对流动党员进行劳动技能、平安生产、权益保护等方面教育培训的同时,发挥好驻外党组织和务工人员异地之“家〞、职业介绍之“桥〞、权益维护之“盾〞等功能,努力把流动党支部这一“小窗口〞建设成发挥作用的“大舞台〞。
三是引领流动党员回报家乡。流出地党组织要通过开展“回村就职、回乡创业、回报家乡〞等主题活动,引导外出党员把技术、资金、人才带回来、引进来,同时把家乡优势资源推介出去。如以选任村(社区)干部队伍为契机,将那些有抱负、素质高且愿意带着群众致富的流动党员培养成村干部,为他们提供更大的舞台。鼓励流动党员返乡创业,引导他们将适合当地的工程、技术带回家乡,加快家乡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家乡经济开展。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农村“空心化〞 挑战,存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党员教育管理不到位、年龄结构不合理、后备队伍建设重视不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经费缺乏等问题,必须从内在上完善机制、强化基层党建领导,增强党员内生动力等方面入手,从外在上加强经费保障、出台鼓励政策、加强教育管理,只有内外发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3] 吴美华,于红.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开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4] 刘宗洪.信息化技术与基层党建创新——以上海为例[J].探索,2022(2).
[5] 叶敏.稳固薄弱地带:城市楼宇上的政党建设策略——对上海J区N街道“支部建在楼上〞经验的政治社会学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
[6] 李德,闫昕潮.以农村党组织为核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2(6).
作者简介:向绍林,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