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教育
人文
关怀
教育的人文关心
摘 要 教育是育人的工作,其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出优秀的人性、培养出健全的生命作为第一目的,提高学生生命的质量。因而教育价值的实现和学生全面开展的实现就必须表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彰显教育的人文关心。经过多年的中学教学实践和总结,笔者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实践教学中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马克思关于人性的理论学说为教育重视人文关心提供了理论基石,对加强人文关心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教育理论 马克思主义教育 人文关心 人的全面开展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ki.kjdkz.2023.06.006
教育既是一种目的论,又是一种方法论。它将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创新思维教育和生命质量教育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到达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开展的目的,中国的教育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教育理论根底之上的,马克思教育思想从理论根底的视角揭示了人才是教育的目的,与当前许多功利主义的教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全面开展为真正目的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思想原那么并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生命力经久不衰的关键,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及对知识的兴趣,少些为了什么的目的性教育,将是当下及未来教育的一种理想模式。
马克思哲学的教育理论处处都洋溢着人文关心的思想,“人文关心〞在马克思哲学中是一种核心价值。而马克思本人也非常积极地向往与渴望理想的社会开展形式,但这种如世外桃源一般的环境想要实现必须要依赖诸多的前提条件,如国家和平状态、经济开展状况、社会生产力、国民思想观念等都是其前提要。但在马克思眼中教育人文关心理念的最终目标是保证学生的全面自由开展。教育需要有正确的思想和理论做导航灯,需要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不能任由其胡乱开展,而我国教育又是以马克思教育哲学作为其理论根底,因此,研究马克思教育哲的学思想是当下我国教育学领域向前开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接下来笔者将从教育的人文关心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关系出发,再次挖掘马克思教育哲学思想中人文关心的理论价值及对教学的实践意义。
1 教育的本质
我是谁?我们自身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老师,当这个问题没有解决时,生活的烦恼就会永远像毒蛇一样紧紧地纠缠住你,你排遣不了,摆脱不了,躲避不了。而每个人对这个问题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如果说我们人自身的终极意义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根本追求,那么就须借助于哲学的理论方式来解决。关于教育问题我们也应如此思考,作为教师我们应常怀这样的疑问,教育是什么?教育本身的终极意义又是什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能够从马克思教育哲学的理论中找到相关答案吗?
马克思教育思想重视对人本身的培养,把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渗透到当代的教学培养之中,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马克思哲学教育思想的关注点在于现实的人,即教学的接受方——学生。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育哲学思想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强调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每个学生的特质,从学生自身的条件出发进行教学,对学生自身价值高度的关心,重视学生自身的需求。“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①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兽性指的就是人的本质。因而学生的生存和开展就离不开在教学过程中满足学生的自身需求。马克思、恩格斯曾谈到: “人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②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这些论述中我们能够体会到马克思对人本质需求的高度重视。马克思教育思想不仅强调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还要求教育要满足学生善的本性需要,这也是教育加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心的一方面表现。因而教育领域要想得到更好的开展,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更多地表达对学生的人文关心,使教学更加人性化,关心、重视和尊重学生们的需要。
2 教育的人文关心是什么
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随着人类文明的开展而不断变化。教育从最初对学生个人开展的关注,演变为关注学生在社会环境中的表现,从学生个人开展的理想性,转向了学生的社会性。马克思指出:“人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③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具体的、是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人。在社会活动中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将自然而然地与环境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能够融入社会并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在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人还只是一个自然的人。而人之所以为人最核心的本质是人具有的社会性,想要到达此目的人们还必须经过一个社会化的学习过程。教育要使学生能够通过在社会实践中的交往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社会化的过程之中渐渐地增强学生们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大家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就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增加各种课外实践教学来增长学生的见识,丰富学生的社会性。
当下,学生开展的社会性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在互联网与国际化高速兴旺的今天,学生的空间交往范围空前的扩展。有国家、政治、文化、经济等各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还有亲人、老师、同学等小环境的影响。诚然,在这些影响环境中有些因素利于学生社会性的丰富和开展,但也有很多的消极因素,这给教育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同时更加凸显了教育人文关心的必要性。教育的人文关心要求教学要重视学生社会关系的开展与需要,除了要为学生社会化的开展创造出有利的环境之外,还要对可能影响学生不良行为的因素进行密切的关注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学校教育在当代社会已成为国民教育体系最重要的组成局部。同时,教育学也逐渐从众多学科之中别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的开展演变,一方面与国家生产力的开展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与教育哲学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哲学的理论观点运用到实践教学中,除了可以为教育的更好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之外,还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宏观的方法。就如马克思所说“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既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又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从物质关系方面来看,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以人为对象,通过教育使人的天赋素质得到开展。从意识形态方面来看,教育是向新一代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道德、哲学等观点和信念的过程,它不仅影响着教育和个人开展的性质和方向,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和个人开展的范围和水平。〞④
3 教育中人文关心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进入高消耗、快节奏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学生的主体性、特性逐渐的丧失,科技文明开展的弊端使教育变成一种强制性义务,有些地方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就如工厂的流水线操作一般,不顾学生感受的灌输性教学,学生降为教育的某种目的,而这是与我们教育的初衷相违背的。社会快速开展的弊端使人文关心性教育所颂扬的对学生自由、爱、尊重的培养遭到了社会大环境的破坏。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更重视教育的人文关心,复原作为学生个体的本性,使学生在成为学生前能够到达“人〞的高度,使人文关心性的教育帮助学生“自我实现〞,挖掘学生的创造力,让人文关心性教育尽量减少快节奏时代弊端给学生人性带来的裂痕。
人文关心性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基于教学实践活动之上的对学生整体学习状况的把握,教师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应始终渗透着对学生价值取向和个体品性的关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追求真、善、美。让学生形成坚决的信念,养成积极行动的好习惯,这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开展来说意义重大。教师在培养学生和教育学生的时候,要有意识地积极运用马克思教育哲学理论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使这种精神与学生的血性连为一体。
马克思说:“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特点,因此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个人的乐趣。〞⑤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开展与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学生学习的自由,真正地解放学生,不要让学生沦为教育制度或是其它目的的附属物,只有这样,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顶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辨证思维的运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心教育要批判地继承,积极的理论要勇于运用到当下的教学中,教师教学要有同理心,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受,防止因教学视野过于狭小而忽略了一个真正的教师应该承当的责任与使命。好的教育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知识的价值之所在。
4 结语
人文关心是人类特有的情感和行为,是教育本质的一种提升。从马克思哲学教育的理论视角出发,本文阐述了教育、马克思哲学与人文关心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挖掘马克思哲学教育理论中所蕴含的人文关心及对学生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开展的执着追求,使我们了解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受过教育的每一位学生的全面、自由、健康的开展,因此,当代中国教育需要立足于马克思的哲学理论,正确地对待学生开展的本质需求,实现教育的更好开展。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2.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④ 厉以贤,李明德等〔马克思恩格斯教育学说探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63.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7.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