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内
审计
服务
经济发展
方式
转变
形式
途径
: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开展,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及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传统的内部审计带来了重大变革,形成并开展于工业经济时代的传统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在许多方面已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开展的要求。笔者从传统内审工作的缺陷入手,认为要使现代内审工作更好地效劳于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新形势下具体把握好几个转变。
关键词: 新形势 内部审计 转变
内部审计是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相并列的一种审计形式。在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自我约束、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贯彻企业决策、实现经营目标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企业中的内部审计,从内容上主要是围绕企业信息的可靠性与完整性,政策、方案、程序、法律和规章的遵循,保护资本的安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使用,经营目标的完成以及会计标准化等方面来展开的。审计对象是传统的会计报表和其他资料。审计目的主要是监督。
一、传统内部审计的缺陷
(一)及时性与相关性缺乏
高质量的信息必须具备可靠性、及时性、相关性。在以历史本钱和权责发生制为原那么的传统会计中,作为事后反映的会计报表对投资者、信息使用者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会计报表作为对企业经济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事后反映,主要考虑了可靠性,而及时性与相关性缺乏。在信息技术飞速开展的商务环境下,由于网络账务系统的共享性,投资者、有关特定信息使用者可随时通过获得授权上网查询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的及时性大大提高,传统的内部审计已不适应信息时代审计的要求。
(二)审计报告主要是事后审计,时效性滞后
传统的内部审计都是事后审计,主要起监督的作用。审计时间一般是在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完成后,由企业专职审计部门指定审计人员对全年的经营状况进行审计,包括会计报表审计、资产审计、负债审计、损益审计、合同审计及工程结算审计,审计的目的主要是对企业会计信息依法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最终形成审计报告。由于审计报告的形成属于事后事项,其时效性不强,无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全方位评价。
(三)内部审计的职能单一,主要是查错防弊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将大局部精力集中在财务领域,未深入到经营管理领域,审计工作只是停留于被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会计报表是否公正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以及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是否符合国家的会计准那么,即仅仅是查错防弊上,而不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凭证、账本、报表及相关资料。如在对投资项目的审计中,往往审核投资协议是否完整,企业是否根据投资比例在相应的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收益按照权益法或本钱法进行正确的核算,至于是否应该投资,投资回报率是否合理,合作对象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有更好的方案,往往都不去深入分析。而事实上,企业中真正存在的问题甚至是舞弊行为往往在这些过程中。再如对审计项目立项时,几乎没有专门为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立项,只是在查账的过程中去发现内控存在的问题。因此,对企业总体的内控制度不能进行系统和权威的评价,也就无法发现和客观评价企业的潜在风险,进而无法对管理当局提出实质性和预防性的管理建议。
(四)内部审计队伍知识结构单一化
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账账核对、账证核对、账表核对等,这些工作只需具有丰富财会知识和审计经验的人员就可以完成。但是,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网络的形成,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各种账簿、会计报表等存贮在计算机系统中,这就对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出很高的要求。局部审计人员虽在财会审计领域经验丰富,但对计算机技术、网络知识了解不多,这就造成审计人员因为不懂网络经营与网络财会,缺少应有的风险意识和安全控制知识,不能识别审查和评价企业的风险与内控制度,难以对复杂的网络会计系统进行有效的评审。而所聘用的计算机专家又可能不懂审计,审计人员之外的辅助人员越多,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客观公正性就越小。因此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审计会计,又懂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二、新经济时代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变
(一)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应从查错防弊向为内部管理效劳方面转变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账务外表的错弊会越来越少,内审的职能也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内部管理效劳,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应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局部析和评价方面转变。1990年修订并公布的关于内部审计职责的声明中指出:“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内部为检查和评价其活动和为本组织效劳而建立的一种独立评价功能,它要提供所检查的有关活动的分析、评价、建议、咨询意见和信息,以协助本组织成员有效的履行其职责。〞内部审计在履行评价职能的同时,不仅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协助本组织人员加强控制、改善管理、提高效率等作用。
(二)内部审计队伍的构成应从单纯的审计人员向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组织机构转变
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扩展,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懂财务及审计的人才,还应配备经济师、工程师、计算机软件设计师等精通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一支综合性的审计队伍,选择有丰富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人员参加到内部审计部门。只有全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才能使内部审计机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发挥更大作用。
(三)内部审计从事后审计逐步向事前及事中审计转变
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内部审计的作用不仅限于事后监督,更多的是事前防御和事中控制,它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企业的采购方案、销售方案、资金方案、投资方案及费用预算等均应做到事前审核、事中控制。经验丰富的内部审计人员,应能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把企业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四)随着经济管理与科学技术的不断结合,内部审计应实现由传统审计向技术审计的转变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审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审计人员只懂传统财务审计,不懂对计算机软硬件的审计,就会面临潜在的审计风险。在无纸化办公条件下,会计及其他信息资料被存入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如不考虑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安全程度,对单位的系统与设备盲目信任,极有可能误入计算机陷阱,后果相当危险。技术性审计是在原来财务审计的根底上,由于科学技术向经济管理领域的渗透而产生的。技术审计在本质上并不独立于财务审计,而是融于财务审计之中。比方,在进行计算机财务审计时,主要或本质上实施财务审计,但由于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对财务信息的巨大影响,也往往不得不对使用的硬件和软件进行审计。只有对计算机审计风险进行正确估计,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采取相应的信息系统审计对策,并能够在风险较大的情况下针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必要的技术性审计,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正确性,防止和降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审计风险。网络时代的到来已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掌握过硬信息技术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从事对财务会计、经济管理活动的审计,更重要的是对单位的信息系统进行技术审计。
(五)随着网络技术的开展,内部审计由传统纸质审计向网络审计转变
传统内部审计是由内部独立的审计部门,对单位特定时期的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的公允性、真实性以及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监督和评价被审单位一定期间的活动。随着网络技术的开展,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财务管理系统逐渐由手工模式向网络自动模式开展,在自动化、无纸化、数据化的电子商务和高度信息化的网络财务系统下,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都将在计算机系统中集成,使得审计工作所需的大量原始业务数据都可以从单位及其相关业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中获取。审计对象的隐性化、数字化、网络化促使传统内部审计向网络审计方向开展。
(六)内部审计的内容应由专门化向多元化转变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企业自身开展的需要,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应不断创新,由传统的财务审计、经济合同审计、建设投资审计拓展到效益审计、内控系统评价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转变。效益审计是指对企业重要事项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按一定标准加以评价,以确定提高效益的差距和潜力,在现代经济环境下,效益审计应成为企业审计的重要内容。内控系统评价是指对企业内控系统的健全性、适用性和功能性进行评价,针对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良意见,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企业内部机构和人员在一定时期内从事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以确定其经济业绩,明确经济责任。
(七)审计的方法应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
由于审计内容的多样化,许多审计问题不可能靠单一的方法解决。现代审计,已经超出了单纯财务报表审计的界限,向更高层次的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方向开展。代表现代科学计算分析方法如价值工程法,净现值法、量本利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网络方案法应运用于各类审计工作中,它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保证审计工作的准确性、科学性、实用性,又可以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
一、内部审计转型与开展的重要意义
内部审计具有悠久的历史,自有委托关系以来就存在。奴隶社会是内部审计的萌芽时期,中世纪后是内部审计的开展时期。中世纪的内部审计继承了奴隶社会的内部审计思想,而且为近代内部审计奠定了坚实的根底。这一时期,内部审计主要采取寺院审计、城市审计、行会审计、银行审计和庄园审计诸形式。近代内部审计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开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剧烈,跨国公司也迅速崛起,引起企业内部管理层次增加,从而产生对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控制和监督的需要。二十世纪初,内部审计首先在美国产生,后来在英国、日本有所开展。内部审计从产生到开展经历了初中高三个阶段:开始以保护财产、查错防弊为主要目标;后来以改善经营、加强控制为主要目标;现在以净化环境、防范风险为主要目标。传统的内部审计以检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规性为主,而现代的内部审计那么以检查经营管理的风险性、效益性为主。内部审计的开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开展。我们从国际国内内部审计定义的变化,大体可以看出内部审计开展的脉络。国际内部审计第一次定义是在1947年,“内部审计是建立在审查财务、会计和其它经营活动根底上的独立评价活动。它为管理提供保护性和建设性的效劳,处理财务与会计问题,有时也涉及经营管理中的问题。〞第二次定义是在1957年,“内部审计是建立在审查财务、会计和经营活动根底上的独立评价活动。它为管理提供效劳,是一种衡量、评价其它控制有效性的管理控制。〞第三次定义是在1971年,“内部审计是建立在审查经营活动根底上的独立评价活动,并为管理提供效劳,是一种衡量、评价其它控制有效性的管理控制。〞第四次定义是在1978年,“内部审计是建立在检查、评价为根底的独立评价活动,并为组织提供效劳。〞第五次定义是在1990年,“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评价职能,目的是作为对该组织的一种效劳工作,对其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第六次定义是在1993年,“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协助该组织的管理成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第七次定义是在1999年,“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一种系统化、标准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国际内部审计新的定义体现了时代特色,既容纳了传统的保证效劳,又增加了咨询效劳。将增加价值和传统的改良机构运作效率同时作为内部审计活动的目的。将内部审计帮助机构实现其目标突出地落实到风险管理过程的评价和改良之中,反映出内部审计顺应时势的需要。国内内部审计第一次定义是在1985年12月5日,“内部审计是部门、单位加强财政、财务监督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审计体系的组成局部。〞第二次定义是在 1989年12月2日,“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领导人的直接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对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权,对本单位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