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幼
启蒙
经典
唐诗
幼儿启蒙经典唐诗
游子吟
孟郊(唐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谢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此诗情感真挚自然,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比照,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春晓
孟浩然(唐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赏析
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那么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说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曲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竹里馆
王维(唐代)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单独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赏析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起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幽篁〞指幽深的竹林。楚辞·九歌·山鬼说:“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竹里馆〞顾名思义是一座建在竹林深处的房子,王维单独坐在里面。他的朋友裴迪的同题诗写道:“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仅诗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
次句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知道王维是的音乐家,所以考取进士后,当上了太乐丞。但是他单独坐在竹里馆中弹琴显然不是供人欣赏的,而是抒发自己的怀抱。“长啸〞指拖长声音大声吟唱诗歌,如苏轼和林子中待制:“早晚渊明赋归去,浩歌长啸老斜川。〞可见弹琴还缺乏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接着又吟唱了起来。他吟唱的诗也许就是这首竹里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像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三、四两句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人能理解。“深林人不知〞本来就是诗中应有之意,如果对人知与不知毫不在意,那他就不会写出这句诗,既然写了这句诗,就说明他还是希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遗憾的是陪伴他的只是天空中的一轮明月。起句写“人不知〞,结句写“月相照〞,也可谓相互照应了。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外表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那么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凉州词
王翰(唐代)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
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赏析
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曾经打动过无数热血男儿的千古绝唱,不少人以此诗来作为自己人生方向的指导。
“葡萄美酒夜光杯〞,在唐代这个“无人不饮酒、无人无好酒〞的朝代,琳琅满目的美酒,鼓乐齐鸣的筵席,开篇一句便点出了这是一个豪情畅饮的欢聚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兴奋昂扬的感情基调。
“欲饮琵琶马上催〞此句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解读,一种是说正在大家准备畅饮之时,乐队也奏起了琵琶,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意在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此时作战的号角声响起,意在突出沉重、悲凉、感伤的气氛。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喝醉睡躺在沙场上,朋友您别取笑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故土呢?清代诗人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生活难免失意,但永远别失去骨子里那份潇洒。就像电影美丽人生那样,就算在最艰难最绝望的日子里,就算岌岌可危,死亡近在眼前,也可以用勇气与智慧去照亮你想照亮的人,成为你想成为的自己。
寻隐者不遇
贾岛(唐代)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鉴赏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知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缺乏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那么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假设失,无可奈何了。
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外表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第13页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