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两百
年来
红学
研究
范式
转型
当代
批评
视野
建构
两百年来红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与当代红学新批评视野的建构
赵建忠
一
“红学“已被公认为是当代显学,就国内而言,“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鼎足而三,成为研究我国上古、中古、近古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具有典范意义的学科之一;就国际而言,“红学〞堪与“莎学〞并立而毫无愧色,且已逐渐形成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很多西方学者看中国,实际上并不是从十三经或二十四史的烦难途径去考察,而恰恰是通过相对晓畅的艺术美文红楼梦去了解,从而去把握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存状态。“红学〞之所以能成为显学,无庸置疑,首先是由于红楼梦的独特性、红楼梦内涵的博大精深、红楼梦表现形式的精美绝伦,同时也与一大批脂残本以及曹雪芹家世等新材料的相继发现有关,正如发现了甲骨文和敦煌残卷必然也就伴随着上述两门永久性的学问建立一样,而“红学〞中的很多争议,又大都与考据密不可分,像作者身世、成书过程、续书作者、脂砚为谁这些要害性的问题,留下了一个个未解之谜,给研究者带来困惑的同时也增加了探索爱好。此外,“红学〞容许并期待着其它学科向它延伸,也就是能向文学以外的领域敞开,这种超学科的特点,使得许多历史学家、思想史家、经济学家、科学家等也都热心与“红学〞结缘,这样势必拓展了红楼梦的研究空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一大批一流学者的介入,像王国维、蔡元培、胡适、俞平伯等,包括新文学的开山鲁迅,也在其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中设专章考论,可以说“红学〞初期根底打得就已经相当不错,以后又有周汝昌、冯其庸以及李希凡、何其芳包括海外的周策纵等闻名红学家以各种方式的推动,非但凡政治领袖毛泽东的介入,导致“红学〞震撼朝野上下、席卷了大江南北。试问:中国文学史上有哪一部作品能像红楼梦那么走红?又有哪一门学问像“红学〞那样到达了如此的空前鼎盛?当然,红楼梦沦为了政治斗争的载体和附庸,使得“红学〞研究在通俗化的同时也日益走向了庸俗化,这个历史教训确实应该深刻反思,但一个重要的事实是,红楼梦和“红学〞研究在中国和世界上的影响力、知名度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提升,这是有目共睹的。
没有哪一门专学能像“红学〞那样,让民间、庙堂、学院均入“楼〞中,也没有哪一门专学能像“红学〞那样,与二十世纪百年民族兴亡史、知识分子命运史、中华人文学术史联系得如此紧密,可以说,“红学〞当之无愧地是二十世纪最典型的学术个案。“红楼情结〞始终令人魂牵梦萦、执著眷恋,“剪不断,理还乱〞。红楼梦是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并体现了他们艰辛探索的心路历程,假设说红楼梦在一座座文学的崇山峻岭之间可比作“世界屋脊〞——珠峰,那么,曹雪芹无疑就是星汉灿烂的文学星空中最醒目的一颗;假设说红楼梦是一株耸入云霄的参天古树,那么,在它周身依附缠绕、衍生不息的枝蔓——研究范式迥异的各种“红学〞理论那么不知是多少“菟丝附女萝〞!然而,正如庄子“言不尽意〞那个古老哲学命题所揭示的,两百年来,我们一方面看到的是评点派、题咏派、索隐派、考证派、探佚派、社会历史批评派以及当代五花八门的新批评派等“红学〞研究范式的不断转型,曾几何时,它们“各领风骚数十年〞,有的范式还成为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红学的“新典范〞,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另一方面可悲的现象,即“红学〞中的无论哪一派,它们在红楼梦这株永不凋谢的“长青树〞前,都因为远离文本或诠释过度而沦为了僵化甚至是灰色的理论,诚如老一辈红学家俞平伯所感言的“红学愈显,红楼愈隐〞,这虽为一时的偏激之辞,但也一语中的,道出了研究范式与文本解读之间有时难以防止的二律背反现象。由于多维视野的文学理论的争鸣与开展,形成了“红学〞研究者彼此的视角和研究范围的不同,根据库恩理论,昨天的“新典范〞很可能就丧失了革命性,在某种程度上反而还成了该学科开展的反动力。我们对两百年来“红学〞诸流派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及走向衰微的原因进行扫描和多方位的透视,对于这门东方显学进行前瞻性的总结,对于当代“红学〞新批评视野的建构,无疑都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建设性意义。 二
早期的“红学〞应该从评点派算起。可以说,整个清代“红学〞,根本上是评点派的天下。广义上评点派的作品当然指的是道光以后附在百二十回本上的批评文字,如闻名的王希廉、张新之、姚燮“三家评〞等,但毫无疑问,脂砚斋评红应该是最早的评点,而且提供了大量的有关作者曹雪芹的家世背景材料非但凡八十回后佚稿的情况,因此显得弥足珍贵,红学界一般将它视为独立的系统进行研究,已经出版的专著有孙逊先生的红楼梦脂评初探。从前人们虽重视脂本,但主要是局限在版本学意义层面和它的资料文献价值,现在研究者的视阈早已拓宽,将脂评放到中国小说评点的历史长河中进行坐标定位,并与毛宗岗、金圣叹、张竹坡这些明清小说史上的评点大家进行宏观比拟,从而确立脂评在批评史上的独特地位。这方面的研究难点和轻易陷入的误区是,由于材料的限制,脂砚斋是谁目前尚未弄清楚,这个难题已经成为了红学研究中的闻名“死结〞之一,同时也由于脂批文出众手,导致了有的研究者尤其是有些欲否认脂本的研究者,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破绽即所谓“自相矛盾〞处或批语本身“迂腐不堪〞云云,脂砚斋固然不能和曹雪芹的境界同日而语,但要把“诸恶〞都归其一身,显然也是很不公平的,因为脂砚斋并非一人,是一个群体。这就需要条分缕析,进行艰苦的、扎实的“史料复原〞性质的根底工作,先理清那些缠夹不清的批语归属问题,否那么,一切结论只能是沙上建塔或逞臆妄谈,那样的所谓“震撼红学的新说〞又能有多少学术含金量呢?与此相联系的另一种现象也要引起注重,由于“新红学〞取得的辉煌学术实绩,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红学界形成了“重脂轻程〞的倾向,影响所及,甚至连附骥程本而流传的评点文字也不屑一顾。其实那些百二十回本蜂起后的评点文字才真正属于典型的评点派代表作。诚然,包括“三家评〞在内的评点大家们确实有浓厚的纲常名教意识,不少文字还存在八股化的程式上的通弊,但评点派对红楼梦艺术尤其是结构方面的分析,往往是非常精辟的,评点派在这方面的奉献,甚至连后来居上的批评派都难以企及。令人振奋的是,随着红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当代红学家终于开始对这个流派给予了重视。冯其庸先生主持纂校的八家评批红楼梦,可以说是对评点派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清理,为以后的研究者打下了厚重的文献根底,嘉惠士林,功德无量。当然,像二知道人的红楼梦说梦、诸联的红楼评梦、涂瀛的红楼梦问答以及洪秋蕃的红楼梦抉隐等清人笔记、丛话、杂著,它们是否属于评点派,在红学研究者中是有不同看法的,争论的焦点是如何介定“评点〞,假设从严格意义上说,所谓“评点〞,应该是依附于红楼梦正文,且有评论,有圈点,而上引的几种红学论著,虽然也与其它评点派作品差不多处于同一历史阶段,但却均脱离了红楼梦而独立存在,文字性质也与后来的红学批评派不同,名之曰“杂评派〞或更符合红学流派的实际。冯先生也清楚这一点,为此他在该书卷首的重议评点派一文中做了分梳,其实那些脱离了红楼梦正文的“杂评派〞红学著作,是红学评点派过渡到现代红学批评派之间的一座重要桥梁,将它们放到一起研究,更能清楚地寻索评点派红学源流嬗变的脉络及其走向。
假设说评点派是以散文形式对红楼梦进行散点辐射的话,题咏派那么是以韵文形式对红楼梦进行聚焦透视的一个早期流派。随着乾隆五十六年程高本的面世,结束了红楼梦仅以钞本流传的时代,这部名著的响面大大地得到扩展,相应的,红学题咏派的人数也在激增,几乎囊括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他们或对红楼人物进行评价,或对其中事件陈述看法,或对红楼艺术表达见解,非但凡通过红楼梦寄托自己的某种观念和心理,从而体现了对红楼梦独特的品评,也可以这样说,他们的作品,就是形象的红楼梦评论集。由于篇幅所限,这些作品自然难于做到对红楼梦评价的面面俱到,但其中的优秀篇章,往往能“以少胜多〞,因而其涵概也就更加丰厚、深广,这与诗词等韵文形式本身的特点有关,“诗缘情而绮靡〞的说法,本身说明诗更适合于抒发作者主观的情感,因而能使读者引起强烈的共鸣。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讲,作为文学四要素之一的读者对其作品参与的也就更多一些。题咏派的自由驰骋相象,紧紧扣住红楼梦艺术形象去率意而发、纵笔抒怀,其视野的相对开阔,确实多元地拓展了红楼梦的诠释维度。但迄今为止,红学史家们对这一流派的研究却最为薄弱。其实题咏派作品蕴含的红楼梦作者、版本、佚稿等方面的文献史料尚待深层次、全方位地开掘。比方几位与曹雪芹有直接或间接的交往者,敦敏、敦诚兄弟、张宜泉以及明义等,在红楼梦作者史料奇缺的情况下,他们留传下来的文字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了。题咏派作品颇多,一粟红楼梦卷收录千余首仍囊括未尽,笔者统计至少还有五千首以上遗漏。限于篇幅,这里仅拈出早期明义的一组题红诗来讨论。假设单纯从诗的艺术角度看,这一组诗总体水平确实并不高明。红学界之所以重视,主要是由于明义的作品及诗序提供了有关红楼梦版本及作者生平的史料。关于这组诗的具体解读、诠释,研究者曾从不同视角做过探考,虽仁智互见,但大多倾向于明义见到的是八十回钞本,故所咏主要集中在前八十回的有关情节,诗前小序“备记风月繁华之盛〞或即注脚。研究者们还引“已酉本〞红楼梦卷首舒元炳“沁园春〞题词“恨未窥全豹〞为证,以说明当时流传的多是八十回钞本。不过,我反复看了这二十首诗,倒是有一些相左的看法。我揣测应该是题咏全部红楼梦的,尽管当时明义所得到的还只是个“世人鲜知〞的“钞本〞,甚至该钞本可能还处在“批阅增删〞阶段,但全书主要框架、情节已经具备。概而言之,前八十回内容更多一些,接近于我们今天见到的定稿,因此,明义的前十七首中根本得到了反映,占组诗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至于最后三首,所咏清楚是八十回后至全书结束,我们不妨看一下相关情节: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
石归山下无灵气,纵使能言亦枉然。
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
青娥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
从诗文上考察,虽然我们不能断定这三首诗囊括了八十回后的全部内容,但以此也可以反证,明义看到的钞本后半部确实篇幅不是太多,至少尚未构成程高本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那样的2:1比例;但仅仅从这三首诗分析,还看不出它与程高本后四十回的情节有明显的差异,即以第十七首为例,假设不拘泥于个别字眼,就认为是咏“苦绛珠魂归离恨天〞,亦未尝不可。尽管我并不认为程高本后四十回系曹雪芹一人独立完成,但后四十回中还是应该有相当一局部系曹雪芹原作,而并非零星残稿。 种种迹象说明,曹雪芹早期手稿的传播和阅读接受者,大体分为两个圈子,一是以脂砚斋为代表的家族群体,二是以明义、墨香、永忠等为代表的朋友群体,而版本系统也有区别。家族群体中传阅的是侧重写盛衰之变的,一般书名叫石头记,而将大观园儿女做为载体,所以脂砚斋等人的批语中颇多家世兴亡之感,他们甚至还能干预雪芹的创作自由,如“遂命芹溪删去〞天香楼一节秦可卿有关文字,即是明证;朋友圈子中传阅的主要是为“闺阁昭传〞,一般书名都叫红楼梦,即雪芹开卷反复强调的“大旨谈情〞,“都只为风月情浓〞,而将家族兴亡作为“千红一哭〞的具体背景。但曹雪芹接近定稿的作品,那么应该是爱情离合与家族兴亡两条主线的有机结合。由于是在朋友群体中,无所避忌,雪芹更能放开笔自由抒写,因此我们看到的明义题红诗侧重的正是为诸芳传影写照的内容。从这里可以看出,对题咏派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使我们对红楼梦在当时的传播影响及其版根源流的了解,都是极有价值的。
三
当然,无论是红学评点派还是题咏派,由于其琐碎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