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及解决策略
学前教育专业
大班
幼儿
告状
行为
现状
解决
策略
学前教育
专业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及解决策略
摘 要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数量的日益增长,掌中宝的教育理念与教养方式,逐渐淡化了幼儿自立能力培养目标,导致绝大部分幼儿在面对问题时显现出依赖性过强的实际状况,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许多幼儿即是以告状的方式向家长或教师求助,逐渐形成了当代幼儿最明显的心理特征,更是幼儿阶段较为突出的行为之一。
大班幼儿群体中由于思想意识处于发展的高峰期,告状行为更具有频发性与重复性的特点,虽然告状行为并不能视为幼儿道德品质上的严重问题。但是,如不及时得到科学有效的处理与解决,不但影响幼儿同伴之间的关系,更会引发教师与幼儿的信任危机,最终对幼儿幼小心灵形成诸多的负面影响,为其未来健康成长与性格品质的良好形成埋下隐患。
为了更好的解决大班幼儿告状现象的行为,本文通过文献法、案例法、访谈法等方法,分析了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并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提出了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解决策略,为大班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班幼儿;告状行为;解决策略
目 录
1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2.1 研究目的 1
1.2.2 研究意义 1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1 国内研究现状 2
1.3.2 国外研究现状 3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4
1.4.1 研究内容 4
1.4.2 研究方法 4
1.5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4
2相关概念概述 5
2.1 大班幼儿 5
2.2 同伴交往 5
2.3 告状行为 5
3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分析 6
3.1 告状行为频率过高 6
3.2 告状表现行为过强 6
4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 7
4.1 教师层面的原因 7
4.1.1 教师管理过严 7
4.1.2 教师疏于管理 7
4.2 家庭层面的原因 7
4.2.1 家长教育观念偏误 7
4.2.2 家长溺爱程度严重 8
4.3 幼儿层面的原因 8
4.3.1 幼儿缺少自理能力 8
4.3.2 幼儿缺乏交际能力 8
5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解决策略 10
5.1 教师层面的解决策略 10
5.1.1 为幼儿创建宽松的教育氛围 10
5.1.2 为幼儿构建秩序化教育课堂 10
5.2 家庭层面的解决策略 10
5.2.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0
5.2.2 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11
5.3 幼儿层面的解决策略 11
5.3.1 增强幼儿自立能力 11
5.3.2 提高幼儿交际能力 11
结论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及解决策略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幼儿园大班是告状行为的高发群体,据调查在日常活动中教师所解决的各类问题中绝大多数以告状内容为主,该趋势如不能得以有效的控制,势必会加重教师在学前教育工作中的负担,扰乱幼儿园一日生活秩序。由此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形成了关注,在本文研究之初,通过自身对研究内容的理解,本着缓解教师工作压力与提高大班幼儿行为规范的目的,进行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的深入研究,虽然在调查中能够感知到告状行为具有普遍性,但告状的方式与类别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积极与消极并存,如无法得到教师及时与准确的处理,不但会为幼儿之间形成隔阂,更影响了幼儿对教师的信任感,影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此背景下,介入大班幼儿一日生活与教学活动之中,了解告状行为的形成原因,在国内外文献资料的辅助下提出解决策略,旨在提升大班幼儿对告状行为的认知,提高教师处理与解决告状行为的能力,引导大班幼儿能够积极的运用告状来维护集体利益,杜绝消极的告状行为,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保驾护航。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告状,幼儿常见的行为之一,是幼儿人际关系与处理问题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但是,如缺乏有效的引导,消极的告状行为会受到同伴们排挤,嘲笑,阻碍幼儿同伴关系的良好建立,严重影响了幼儿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由于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缓慢,对幼儿告状行为缺乏足够的重视,部分教师、家长面对幼儿告状行为发生时,轻率处理,并未重视幼儿的心理动态与诉求,导致仅解决了告状中的问题,并未改善告状这一现象,甚至在解决后更加重了幼儿的心理负担。介于此,本文通过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的深入探索,发现原因,提出解决方案,激发告状行为中的正能量元素,以实现通过告状行为引导幼儿发现真善美的目的。
1.2.2 研究意义
以教师的角度进行幼儿告状行为成因的深入探索,研究结果能够提升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认知与理解,深化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相关理论,为幼儿园行为教育提供教育内容的补充,提高幼儿告状行为形成原因方面研究的针对性,实现本文的理论意义;同时,通过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形成原因的详细分析与探讨,拟定解决策略,增强教师在处理幼儿告状行为时的实践能力,力图在全面提升幼儿园行为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对幼儿告状行为中的负面原因与动机实现有效的控制与制止,提高幼儿对规则意识的掌握,加深道德评价能力的水平,满足幼儿同伴关系良好建立的教育实践需求,增强本文的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告状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行为,尤其在幼儿阶段,该行为发生的频率始终呈现出直线上升的态势。据2016年,学者李娜在研究《大连市L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中,通过调查得出:幼儿园大、中、小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发生频率最高,个体幼儿每日告状行为的频率最高可达5-7次。[1]因此,在该趋势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也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幼儿告状行为的相关研究中,理论成果较为明确、清晰的文献,如:2016年,学者区绮筠在《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探究》中,指出:幼儿告状行为分为有意义与无意义两种:首先,有意义告状行为,指当幼儿情感或身体受到伤害时向监护人或其他成年人告状的行为;其次,无意义告状行为,是指幼儿情感与身体均未受到伤害时,以引人注意、确认规则等因素为目的的告状行为。[2]该理念的提出也为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的分析提供了研究目标,并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但在发展中,大部分学者们对幼儿无意识告状行为的重视程度普遍较高,也是目前研究领域的主要内容。
2017年,学者余巧仙,在《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中,通过实践案例指出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首先,与幼儿自身利益相关的告状行为;其次,与幼儿同伴利益相关的告状行为;其三,与教师要求相关的告状行为;其四,教学或游戏规则相关的告状行为。[3]该观点的提出,为本文在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形成原因方面的分析提供了研究思路。2018年,学者汪浥尘,在《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与对策研究》中,通过幼儿园工作中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观察后进行总结:首先,幼儿的告状行为多以维护自身利益为内容;其次,比较突出的类型分别为求赏类与求助类;其三,幼儿告状行为发生频率频繁的领域为自由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告状行为明显减少;其四,幼儿发生告状行为的主要根源是独立性差与依赖性过强。[4]以上,在该研究成果的总结中,能够全面的对幼儿告状行为内容、类型、环境与发生源进行了明确,不仅表明了幼儿告状行为会受到来自不同外因的影响,同时也来源于幼儿的自身因素,为本文大班幼儿告状行为解决策略的提出提供了基础。
1.3.2 国外研究现状
通过网络等平台的检索,发现国外由于教育文化背景的差异,并未形成幼儿告状行为的专项研究,文献研究成果十分匮乏。但从幼儿认知与行为教育的相关文献中,能够发现潜在的研究痕迹,虽然无法为本文提供直接的参考,但从另外的维度能够为本文的研究拓展思路,故在本文中也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如:2001年,学者Judy Dunn在Understanding Other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Friendship Interactions in Young Children》研究中,以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运用同化与顺应的理念提出: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个体要与群体的思维保持一致,才能淡化个体差异,以理解他人的角度实现幼儿友谊的建立。虽然该研究并未关注幼儿的告状行为,但在如何建立幼儿之间友谊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策略,能为文本在拟定大班幼儿告状行为解决策略中提供目标[5]。
2015年,学者Bryce,Whitebread,Szűcs等人在《The relationships among executive functions, metacognitive skills and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n 5 and 7 year-old children》研究中,依然在元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下,对幼儿执行能力进行了总结:首先、不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要引导他们如何解决问题,树立执行思维;其次、由外在事物逐渐的进行内化转变,提高幼儿执行意识;其三、引导孩子在群体中的适应方式,激发执行能力。[6]以上,研究者对如何培养幼儿执行能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反观,幼儿之所以产生告状行为,其原因即是本身缺乏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在一定层面也体现出执行力不足的因素。因此,该研究能为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解决策略提供更多元化的思路。
以2014年后的硕博、期刊文献为核心,进行分析后,可见,我国在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及解决策略方面的研究呈现出多维度,多元化发展趋势,不仅在幼儿告状行为理论层面研究具有一定的完善性,对幼儿告状行为内容、类型、环境与发生源等因素也进行了明确,为该领域研究的继续深化夯实了基础。但在实践层面研究中,依然存在不足之处:首先,未能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幼儿告状行为引导措施的提出;其次,未对幼儿告状行为在实践中的危害进行详细的探讨。因此,未来在国内的发展方向,必然会以理论为基础,提高实践发展的针对性与关联性。国外,由于未涉及该领域的研究,故而仅对幼儿认知与伙伴关系方面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证实国外对该问题研究不足的实际现状,为我国研究成果在国外相关领域的渗透提供空间。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本文以解决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为研究目标,首先,通过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介绍,对幼儿告状动机与心理进行定位。其次,进行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分析,并以综述的方式对幼儿告状行为所形成的原因进行明确。再次,根据相关研究方法所积累的资料,明晰理论,以辅助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形成原因的详尽分析。最终,在实践研究资料充足的基础上,提出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解决策略。
1.4.2 研究方法
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论文工作的辅助研究。首先,运用文献法,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平台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梳理与总结,积累理论素材。其次,运用案例法,选择目标幼儿,进行关于告状行为形成原因方面的个体案例追踪,为论文中假设问题的实践印证提供证据。最后,应用访谈法,以解决大班幼儿告状行为为目标,通过与部分教师、幼儿的访谈,获悉相关的建议,收集与本研究有关的信息,为本文提供实践研究依据,并在理论的指导下,完善关于论文中所需要的研究资料收集工作。最终在多种方法的运用下拟定论文的纲要,实现对论文的准确研究。
1.5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大班幼儿为研究案例,以推动素质教育发展为目标,进行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及解决策略的深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拟解决以下两个主要问题:首先,进行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的详细调查,查验出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解决幼儿教师长期对幼儿告状行为类型不明确的困惑;其次,通过理论的辅助提出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解决策略,为一线教师更科学的处理大班幼儿告状行提供参考。
2相关概念概述
2.1 大班幼儿
我国学前教育规定,应根据不同幼儿年龄进行班级的分配,降低幼儿年龄差异性,有利于幼儿在同龄中获得知识与学习能力的科学发展。在这一要求下,一般将4-6岁龄的幼儿定义为大班幼儿,即在学前教育机构中,以4-6岁幼儿为主要编制的教学集体,便于幼儿园对幼儿特点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