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我国
收入
分配制度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开展进入新阶段,收入分配逐步呈现出比例失衡、差距拉大的趋势,收入分配领域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与我国的根本国情、开展阶段密切相关,但更主要的是由于收入分配及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不到位、政策不落实等制度性因素造成的,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须打破体制机制障碍,进行制度创新。
[关键词]收入分配;制度障碍;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014.4;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23)06-0044-0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开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也日益凸显。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十二五〞以及更长的时期内,能否着力缩小不合理收入差距,实现开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关系到经济社会开展的全局。这不仅是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开展方式的迫切需要,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的根本举措,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更是表达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本质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推进,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根本确立,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框架初步形成,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开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践证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是与根本国情、开展阶段总体相适应的。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开展进入新阶段,受改革不彻底、制度不健全、调控不到位等诸多因素影响,收入分配呈现出比例失衡、差距拉大的趋势,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的矛盾,收入分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明显失衡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收入分配格局根本上是合理的,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开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开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居民收入、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1.国民收入不断向政府和企业集中,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持续下降。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慢于gdp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据统计,2022-202223年的2023年间,gdp年均增长速度2023.48%,比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9.68%快0.8个百分点,比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7.49%快2.99个百分点;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21.39%,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的2.21倍,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的近3倍。[1]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从1995年65.87%下降到202223年的53.35%。而企业的收入比重从9.88%上升为15.82%,政府收入比重从24.25%上升到30.48%。[2]政府和企业在国民收入中分配比重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挤压了居民收入增长的空间,阻碍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积累的大量财富重新转化为投资,政府没有承担起相应的社会保障、根本公共效劳职能,从而导致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储蓄倾向上升,进而抑制了国内需求。
2.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据统计,从1996年到202223年,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而同期的资本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21.2%上升为31.3%。[3]与此同时,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也从1990年的15.8%下降到2023年的11%,不仅大幅低于同期兴旺国家50%以上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兴旺国家在与我国相似开展阶段的水平。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比重和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比重的下降,直接导致了我国居民消费率由2022年的46.4%下降为202223年的33.8%,2023年下降了12.6个百分点,也使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相应发生了较大变化。据统计,在同期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奉献率中,最终消费的奉献率已从2022年的65.1%下降到202223年的36.8%,下降了28.3个百分点,而投资的奉献率那么从2022年的22.4%提高到202223年的54.0%。这种变化趋势,说明了我国的经济开展方式主要是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而不是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协调拉动。
(二)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扩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居民总体收入差距扩大。基尼系数是测量居民收入差距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从我国基尼系数来看,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大致为0.21-0.24,城市居民的基尼系数大致为0.16-0.18,说明当时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根本上呈现一种平均主义的趋向。2022年我国基尼系数扩大为0.417,首次突破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据2023年1月国家统计局近2023年来首次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基尼系数在202223年到达0.491峰值后逐年回落,2023年为0.474。抛开对这一数字准确性的争议不管,即以0.474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相比较,也能反映出收入分配不合理之严重。况且,近十几年我国基尼系数一直处于0.4以上的高位,差距之大不仅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未见,在世界上也是几个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另外,以全国居民收入最高的2023%的家庭和收入最低的2023%的家庭来衡量,其人均收入差距亦达23倍。[4]
2.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开展水平的晴雨表。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一直是我国收入分配领域最突出的一个问题,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比较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年扩大。1985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村人均纯收入的1.86倍,202223年扩大到3.33倍的历史高位,202223年城乡收入绝对差距首次突破万元。从分组数据看,202223年城镇居民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低收入户的5.7倍,农村高收入户人均纯收入是低收入户的7.5倍,而城镇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那么是农村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的23.1倍。如果再加上城镇居民的住房、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教育、根底设施等方面享有的国家补贴,实际差距还将更大。另外,根据收入差距奉献分解,城乡收入差距对全国收入差距的奉献率约为48%,我国收入差距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城乡收入差距。[5]3.地区间收入差距仍较明显。据统计,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东、中、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1978年的1.1∶1∶1.01扩大到202223年的1.46∶1∶0.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1978年的1.2023:1∶0.91扩大到202223年的1.52∶1∶0.79。202223年,收入最高的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38.1元,收入最低的甘肃仅为13188.6元,绝对差距达18649.5元,前者是后者的2.41倍。农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上海13978元,最低的甘肃是3424.7元,前者是后者的4.1倍。[6]
4.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1978年我国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比是1.38∶1,到202223年扩大到4.70∶1。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2023倍之间。其中,收入最高行业中的证券业职工平均工资是收入最低行业中的畜牧业的15.93倍。[7]202223年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中,证券业平均工资为17.21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其他金融业人均平均工资8.767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1倍,航空业人均平均工资7.58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在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国有垄断行业,职工人数缺乏全国职工总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却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
(三)收入分配秩序不标准
隐性收入、灰色收入及不法收入的大量存在,进一步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公,严重地恶化了收入分配关系。突出表现为:一是公务员及企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不标准,补贴、津贴、奖金、实物分配等制度外收入名目繁多,没有得到有效约束;二是国企高管职务消费很多采取实报实销的形式,不受约束,弹性空间很大;三是非公企业职工工资水平确实定随意性很大,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和约束;四是局部领导干部利用权力寻租的问题时有发生,投机行为盛行,腐败现象层出。
二、我国收入分配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决定的。一方面与我国的根本国情、开展阶段密切相关。目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开展中国家,区域之间开展条件差异大,城乡二元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不同行业由于资源禀赋、技术进步程度等原因,生产率水平也参差不齐。由此导致的城乡、地区和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和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及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不到位、政策不落实等那么成为最为根本的原因。长期以来,制度性因素在收入差距扩大的过程中起支配性作用,许多制度方面改革还远未到位,制度性障碍的存在是主要的,也是主导性的原因。
(一)企业、劳动者和政府三方博弈的有效均衡机制缺失
在我国总体上劳动力供应相对过剩的条件下,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权益如何得到保障。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一大理论难题,在具体实践中需要一系列制度设计来保障,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我国现行企业产权制度安排下,普通职工一般不拥有企业利润分配的参与权和分配权,成员缺乏组织化开展集体工资福利谈判的内生性均衡机制,协调劳资关系的有效机制缺失,必然导致劳动者在三方博弈中利益受损成为普遍现象。
(二)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缺欠
我国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已成为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制度因素。一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问题凸显。作为传统方案经济产物的户籍制度,自1958年实施以来,造成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城乡分治的二元格局,导致农民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效劳、住房等诸多领域不能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利和报酬。二是农村土地制度缺失。在现有体制下,受我国实施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的“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限制,城市为获得方案指标之外的建设用地指标,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用地需求,其主要方法是通过征收农地并将之转换为非农建设用地。这既可以让城市获得更多的用地指标,又可以让农民分享因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改善农村的根底设施和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但由于目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缺失,导致这种政府主导的征地运动不可防止地出现了一些剥夺农民、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如政府单方面制定拆迁补偿标准,农民根本缺乏谈判权以及没有考虑农民意愿的强制拆迁和集中居住等,使得农民虽然拥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但土地征用过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却大量转化为政府财政收入,农民无法分享土地非农化的增值收益,农民的土地财产收益被严重侵害。三是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效劳制度,使得政府长期以来对农村教育、根底设施、社会保障等公共效劳的投入严重缺乏,削弱了农村居民公平参与竞争并获取平等收入的能力。
(三)国有垄断行业现行分配制度不标准
由于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导致国有垄断行业凭借行政力量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并转化为企业内部职工的高工资、高福利,造成了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职工之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