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读后感.docx
下载文档

ID:1305076

大小:30.01KB

页数:18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2023 人文精神 哲学 思考 读后感
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读后感 旅游人文精神的哲学解读 郑湧 内容提要。文章从旅游对于人的日常生活的意义出发,认为旅游是一种放松的、摆脱了自己或被他人设计和控制状态的、参与性的、开放性的生活方式。生活和生命的意义,正是在旅游活动中得以展现出来,而人也在旅游中实现了身、心的愉悦和享受。 关键词:旅游“节假〞“游戏〞人生 有人认为。旅游,是人们的一种满足自己较高层次的“身〞、“心〞需求和享受的活动;人在物质生活比拟困难的时候、在精神需求比拟低下的时候,都不会想到旅游;只有在他们的物质生活比拟富裕、而又有较高的精神追求的时候,他们才会去旅游。 而从根本上来说,我那么认为,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相比拟,旅游可以被看作是,人们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旅游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的一种改变。在现在的世界里,不管是人们日常的工作还是日常的生活,差不多都是非常紧张的,往往又是按照别人或者自己的事先设计、规划进行的,有明确的任务或目的,甚至还有着周密的方案和严格的带有强制性的操作程序与步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这是一种紧张的、处于那种自己设计和控制或被设计和控制状态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而在旅游活动中,人们比拟放松、心情舒畅,也并不需要那么严密的设计、规划和严格的甚至是带有强制性的被动操作。在旅游活动中,人们还可以摆脱日常工作的紧张、日常生活琐事的烦恼,有利于人们减轻负担、减少障碍,轻松地倾听大自然的生命的呼唤,从而能够触摸到她们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存在。所以说:旅游,那么是一种放松的、摆脱了自己或被他人设计和控制状态的、参与性的、开放性的生活方式。显然,上述两种生活方式状态和方式是十清楚鲜的不同。我觉得,对于旅游,应不宜过多强调贫富之类。旅游的根本点,在于: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和倾听大自然对生命的呼唤。谁又没有对自由的追求。谁又不愿意倾听大自然对生命的呼唤呢。因此,即便是在那种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社会等级森严的情况下,旅游仍是大多数人都想从事并且也能够从事的一种活动;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的许多差异,带来的只不过是旅游活动的观念和方式有所不同罢了。处于贫困的、边缘状态的人,他们在沉重、劳累、乏味、沮丧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余,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向往和追求,这方面当然也含有与旅游相关的内容。更何况,再穷、再没有社会地位、没有文化的人,也要过年过节、也要走亲访友吧。也许,他们只能在河畔山坡、田边地头地走走、聊聊,或者捉捉虫鸟、捞捞鱼虾,等等;尽管如此,他们却能享受着比旅游团队更多的自由、放松,也展现了他们所特有的那种自立、自慰、自娱、自适、自足、自然、自在、自如、自得其乐。总而言之,只要你一旦“走出〞家门而暂且不事劳作,或去过“节假〞,或参与“游戏〞,甚至只是散步、聊天之类,都难免带有旅游的意味。 而且,有的时候,你还真不得不佩服这些穷人、没有社会地位的人、没有文化的人,因为他们的实实在在“做事〞,“活〞得真实,最贴近基层的“生活〞,离土地最近;所以,他们所沾染的“地气〞最多、最重,有着丰富而深厚的“在世经验〞,特别是那些经常与自己的愿望相悖的、困苦的乃至于失败的、否认性的“经验〞。因此,他们比旁人更懂得珍惜、哪怕是一点一滴,更懂得时间的有限和珍贵,比旁人更懂得什么叫做“生活〞,什么是“生命的力量〞;甚至,他们还能够说出比那些“大哲学家〞深刻得多的道理来。并且,他们的身心也比旁人的要健康和快乐得多。有的时候,我觉得:他们身上有许多东西,十分相象于我在下面将要讲到的那些在荷花身上所体现的。 他们会使我们更容易了解到“生活〞、“生命〞的“意义〞。因为,在事实上,“生活〞、“生命〞的“意义〞,是实实在在地一天一天地“活〞出来的,在一天一天地真正的“活〞中展示,而不是靠思辨、靠概念和逻辑推理推出来的。身心的健康和快乐,也是一天一天“活〞出来的,而根本不是“养〞出来的,也不是“想〞出来、“说〞出来的。重要的是:“生活〞,“怎样〞“活〞,什么样的“活〞法。因此,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旅游“活动〞,在旅游“活动〞中,大自然和人文景观向我们显现的就不只是“美〞;而且,它们还会告诉我们:“美〞是那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命〞“运动〞的成果与状态,甚至更重要的是那种状态,那种持续不断地“运动〞和生命力的展现------ 76 一、旅游与“走出〞 旅游,是指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余,走出办公室、走出自己的家庭,到外界、外地乃至外国去,饱览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山光水色,分享人类所共同创造的精神文明与物质财富。 然而,这种“走出〞,不仅仅是指“身体〞的;而且,更指“心灵〞。换句话说,虽然你的“身体〞随着脚踏车或轮船、汽车、火车、飞机,已经到了外界、外地、外国;而你的“心灵〞却仍然留在老地方,留在了你原来的办公室、名利场,留在了你原来的小家、酱醋柴米油盐。如果这样的话,你的“心灵〞仍在被生计、名利等比拟低下的物质与精神的需求所束缚,你就无法改变自己原有的“心境〞,无法静下“心〞来倾听大自然的生命的呼唤,也就更加没有方法使自己的“身〞、“心〞通过旅游而提高一个层次。旅游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爬了多少山啦,涉了多少水啦,玩了多少地方啦,花了多少钱啦。要把旅游看作是:走出旧我、摆脱自我、全面提升自我的一次时机;从旅游中获得的是:身心全面的更新、开展、享受和快乐。因此,在旅游期间,要注意并提醒自己:让自己的“心灵〞随着“身体〞一起“走出〞去。 “走出〞的另一层意思是,“走出〞你的“现在〞,追溯你的“过去〞。换句话说,“走〞到你的“现在〞“之前〞去。而这种处于你“现在〞“之前〞的东西,有时侯恰恰是你生命的“源泉〞、“原始〞、“缘由〞所在。比方,你的“走出〞工作室、住宅,进入了大自然;那个大自然不就曾是生你养你的地方吗。你不正是来自大自然吗。你不就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吗。也许,现实生活中剧烈的竞争、紧张的工作、琐碎的日常生活,让你“忘记〞了这一切。然而,那个“本〞,那个“源〞,那个你整个生命的“根源〞,你怎么可以“忘掉〞呢。所以,你需要“走出〞去,触及那些“根源〞的东西,便于你恢复“记忆〞。再者,你一旦“走出〞去了,后再回过头来看,你就会看得比拟清楚,会看到真面目。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记忆〞与“遗忘〞也是如此。要强调“记忆〞,但又必须防止“死记硬背〞之类的东西。要克服“遗忘〞;然而,该忘掉的还必须忘得一干二净。学习、领会和掌握一种本领,不仅要会“记〞,而且还要会“忘〞,得“记〞、“忘〞有度。记得在倚天屠龙记里讲到,张无忌在学一种功夫时,越学越忘,到了最后,师父问他学得怎么样。他答复说:全忘了。他师父听后,满意地笑了。为什么。这是说明:学本领,不能死记硬背,也最忌死记硬背;相反,要能融会贯穿,要能进得去、出得来,要能超越。 如果从哲学上来讲,“根源〞、“忘记〞、“记忆〞等等,这些都是根本问题,都是些大问题。旅游,竟会关系到这些大的哲学问题,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直叫人对旅游不得不刮目相看哪。其实呢,旅游是一件比拟平常的事情,更算不上是那种惊天动地的伟业;不过,伟大的东西,往往寓于普通,出自平凡。再说了,已经杰出的、伟大的东西,那么扎眼,谁都看得见,本不需要你去发现。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草莽中识别英雄,才是真正的需要,才能显示出你的真本领来。哲学也往往来自普通的生活实际,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只是缺少人们的发现而已;在旅游之中也是如此。如假设不信,那就请你在旅游中,不妨顺便也试上一试。 在字面上看,旅游的“游〞字,带“水〞字傍。关于“游〞字,说文有注云:“游如水之流〞。“水之流〞何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时光如流水,稍纵即逝,瞬息万变;而且,这种流逝、这种变化本身又是连续不断的,突出体现了时间的流动性和连续性。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就像流水一样,处在不断的流动之中、消逝之中,并在这种流动、消逝中延续着。 我认为。同样是讲“河流〞,孔夫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个说法,要比古希腊的赫拉克里特的那个“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更高明一点,更富有哲理。因为,在孔子的说法中,是以“河流〞本身讲“河流〞,讲的是“河流〞自身所显现的一种状态,有“逝〞,表示“流动〞;有“昼夜〞,表示“时间〞,“昼夜〞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有“不舍昼夜〞,用“不舍〞,正是突出描述了“昼夜〞即“时间〞的更替和连续。孔夫子的这句话,体现了“河流〞的时间性以及时间的流动性、连续性。相比之下,赫拉克里特的“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本身,以“人〞为主体, 是一种“人〞对“河流〞的测度的角度,在字面上并没有出现时间性的字眼,而且也没有出现明确表示时间的流动性、连续性的字样。倘假设,被用来比拟或理解和解释“生命〞之“流〞、“意识〞之“流〞、“思想〞之“流〞、“语言〞之“流〞(参阅拙著道,行之而成),显然要采用孔老夫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其次,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突出了与“逝〞相关的“否认性〞、“负面性〞与人生相关的时间的“有限性〞,这些,都反映出了那种富有悲剧色彩的人生及其相关的哲学意味。 同时,还值得特别强调指出的是: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个说法,是出自于他亲身的、直接的生活经验,是他站在河流边、直接面对于有力向前、奔流不息的河川时感受到和说出(“子在川上曰〞)的。这样一种体现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命〞的力量的感受和言论,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们并不是靠思辨与逻辑推理得出来的。对生命的理解与把握,最重要的是要靠对“生命〞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验。 话已经说到了这个地步,我们不妨再深想一层。赫拉克里特的“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影响了西方整个哲学史,而且至今不衰;为什么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不能影响我们的哲学史呢。就不能由此而解读出、延伸开展成一部像模像样的、与上述西方哲学史相比毫不逊色的中国哲学史来呢。 二、旅游与“节假〞 旅游,被有的人说成是。度假。旅游,在时间上,也往往与人们的节假日相联系,人们大多是把旅游安排在自己的节日、假日里。因此,要理解好、理解透究竟什么是旅游,也需要和节假日结合起来考虑。 在人文旅游创刊号代序中,潘立勇教授引用了我的德国老师h.-g.伽达默尔(h.-g.gadamer)关于“节日〞的思想,并把“节日〞同人们的其它日子区别了开来;在“节日〞期间,人们不是“为生存的条件而工作,为生存的手段而活着〞。“节日(fest),是h.-g.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参阅拙译本,刊载于外国美学第 七、九辑,商务印书馆198 9、1992年出版)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这个概念,是h.-g.伽达默尔在讨论他的解释哲学的“艺术经验〞的人类学根底时,所着重阐述的三大概念之一(下面我还会谈及其中另一个概念:“游戏〞)。“节日〞的存在,意味着:人不能也不想与世隔绝。人与人生活在同一个蓝天下、同一片土地上,需要互相走动、交往。 与此相关,h.-g.伽达默尔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叫“过节〞。难道只是意味着“不工作〞吗。他认为,平常的工作和生活把人们别离、孤立、隔膜和疏远开来,人们分属不同的行业、机构,各处自己的家庭,干着迥异的工作,过着有差异的生活;而“过节〞恰好与此相反,它可以把不同肤色、不同职业、不同生存方式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过节〞,就成为人们打破别离、孤立、隔膜和疏远,得以相互交往和融通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且是在喜庆和身心快乐的情境之中。这样,人们可以潜移默化地促使身体健康,心情舒畅,开阔眼界,提高文明休养和精神的境界,并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理解、信任、团结、合作。 这样一种相互交往和融通,有助于消除现代化生活所容易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别离、孤立、隔膜和疏远;从而,使得人们看似分隔、孤立,又不得不有所分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