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oc
下载文档

ID:1302758

大小:56.50KB

页数:50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1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农村 剩余劳动力 转移 问题 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劳动力回流;城乡协调 作者简介。赵翠红〔1963-〕,女,河南襄城人,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23〕03-0062-04 收稿日期:2023-02-16 一、引言 学术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颇多,形成的各种不同观点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种是被广泛接受的传统定义,即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或接近于零,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而不会减少农业总产量的那局部农村劳动力。但这种观点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剧烈争论。而以刘易斯〔1954〕为代表的古典学派坚持认为农业部门存在无限丰剩的剩余劳动力,把他们转移到非农部门中不会使农业产量减少,因为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低到接近零。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还有如下理解:〔1〕把农业劳动力的闲置视为“剩余〞;〔2〕认为“剩余〞是农业劳动力的供应量和社会需要量之差;〔3〕边际收益低于非农业劳动力的农业劳动力〔李仙娥,2022〕。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我们赞同周振华的定义。“农村剩余劳动力应是在农产品供应满足社会需要的条件下,其劳动边际产量等于零的那局部劳动力;或者说,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业稳定增长,并且满足社会需要条件下的农业闲置劳动力。只有这局部农村劳动力才可以向非农产业转移。〞〔周振华199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形式上看主要有三种。产业转移、区域转移和身份转换。鉴于我们现有体制和制度因素,在较长时期内对大多数农民来说,要实现从农民到市民角色的转换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界定的根底上。本文所使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念,是指超过农业需要的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实行就地或异地转移即前两种形式的转移。 近几年来,原先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的局部剩余劳动力又开始返乡或创业或务农,这种现象被称作劳动力回流。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回流对城乡协调开展的作用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流入区域的领先开展,强化了其增长极的地位 由于劳动力流入区域一般是经济较为兴旺地区,工业开展较快,各种类型的企业迅猛开展,它们已由最初的劳动力剩余经济变为劳动力缺乏。大量农民工的流入,为这些经济的开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资源,降低了兴旺地区用工单位的劳动力本钱,提高了兴旺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兴旺地区凭借开放的政策、勤奋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吸引外资,成为加快本地资金积累的重要源泉〔姜长云,2023〕。企业积累和外资的增加,进而又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其累积效果是工业与贸易的滚动开展,工业化快速推进,成为带动经济快速开展、劳动力持续转移的增长极。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回流带动了流出区域的经济开展,增强了农村自我开展的能力 由于农业比拟效益低,在比拟利益的推动下,劳动力就不断地从报酬比拟低的地方或行业向报酬比拟高的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一方面外出务工收入主要靠从农业生产部门别离出来而未完全脱离农村的劳动力创造的,他们获得了高于农业生产部门的报酬收入,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整体收人。打工者带回的收入,对不同地区起着不同的作用。很多贫困地区,是“输出一人,脱贫一户,输出百人,脱贫一村〞。对温饱解决的地区,注入了生活消费、盖房建屋、活泼市场、开展经济的资金。多数农民的打工收入成了子女上学、医疗等不可或缺的经济来源〔姜太碧,2023〕。另一方面,河南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以及人才、劳动力资源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速度、成效,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化程度,对农业开展和新农村建设都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大规模农村劳动者跨区域务工经商,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是进步,他们以廉价的劳务支援了流入地区的经济建设,并把获取的信息、劳务收入和学到的致富技能带回家乡,有力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开展。 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陆续带着技术、工程、资金返回家乡创业,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开展的生力军。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创造了财富,为当地提供了就业岗位,繁荣了地方经济〔时慧娜,2023〕。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依靠技术回乡创业;二是依靠资金回乡创业。例如XX县区万余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回报乡里,创办企业400多家,创办其他经济实体8000余家,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3万余人;XX县区把“返乡创业潮〞与“外出务工潮〞形成双向对流,使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回流乡里,形成能人回乡、资金回流、企业回迁的“凤还巢〞局面,有效拉动了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截至2023年8月底,该县已有10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投资兴业,总投资8000多万元,为当地农民增加就业岗位1万多个〔河南调查总队,2023〕。 总之,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回流带动了城乡、区域间的沟通,促进了农业和工业的协调开展,开创了落后的农村地区主动利用地区差异,参与兴旺地区开展,解决不兴旺地区就业、收入难的经济形式,也使兴旺地区得以利用广阔农村劳动力的丰剩和低本钱,进一步开展,产生对两大地区的“双口〞作用。在这种作用下,实现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回流为根底的兴旺与不兴旺区域间的经济互动循环,逐步推动二元结构的转换,从而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开展。 三、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回流情况分析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和农业大省,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截至2023年底,总人口9768万人,乡村人口6774万人,农村劳动力4752万人,耕地面积1.1亿亩,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达3000万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XX省委省政府就确定了变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源“财富〞的指导思想,坚持把开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富民升位促进城乡协调开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同时沿海兴旺地区及本省非农产业、乡镇企业的开展也为农民工就业提供了可能和空间〔李莉等。2022〕。 〔一〕从农业和非农业从业人员分布看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 改革开放前,农业生产率远远低于工业,劳动力要素的人为滞留,使得大批劳动力被长期禁锢在农业中而处于隐性剩余状态。1978年河南农业从业人员为2262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的80.6%,非农产业从业人员仅为545万人,比重为19.4%,农业经济的特征非常突出。1978年之后,农村经济改革首先将大批隐性农业剩余劳动力变为显性剩余,增大了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农村非农产业迅速开展起来,从而带动了较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1978年~2023年,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由545万人迅速升至2523万人,27年中增加了1978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3.44%。1995年XX省农业与非农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62.4%与37.6%。 分阶段看,1978年~1985年在短短7年中,河南农业就业份额由80.6%迅速下降到73.0%,非农就业比重由19.4%升至27%。非农就业人员由545万人增加到949万人,增加了404万人,年均递增10.6%。1986年~1990年,在全国宏观经济受到通货膨胀与市场“疲软〞的双重影响下,XX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有所放慢。5年中农业就业人员比重仅下降2.2个百分点,非农产业劳动力增加75万人,比重升至30.7%。1991年~1995年,河南经济进入到了一个较快的开展时期。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为全国经济的快速开展带来了契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有所加快。统计数据说明,仅1991年~1996年的5年中,非农就业劳动力净增加521万人,是1986年~1990年增加人数的2.28倍。1997年之后,全国经济开始由供应约束转向需求约束,国内消费、投资需求增长有所放慢,而始于1997年夏的亚洲金融危机较大程度地抑制了国内商品出口的增长,一系列不利因素使得中国经济增长趋缓,河南经济也进入缓慢增长期。1998年河南实际gdp增长率为8.8%,比1995年的14.8%下降了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非农产业就业人数的增长也开始放慢,1996年一2022年的4年中仅增加了192万人,年均增加48万人,属改革开放以来年均转移人数最少的时期。2022年~2023年,河南农业从业人员比重缓慢的下降,由2022年的64.0%降至2023年的55.4%,降了8.6个百分点,非农产业人员增加了515万人。说明河南农村劳动力进入一个平缓的转移过程。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分析 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以乡镇企业为载体的就地转移;另一是进入城镇就业的异地转移。 资料显示,截止到2023年,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河南农村非农产业转移的绝对数为1613万人,年均转移768l万人。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不同时期转移的速度有所差异。其表现在1986年~199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为年均11.25%,其间1987年的转移速度到达历史最高,为33.25%。1992年~1998年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最快,年均转移79.4万人,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1.65%。1998年以后,这一速度开始放慢,年均转移2.82万人,年均增长率降为5.6%,尤其是1999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甚至发生了倒流,当年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农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为-10.18%。 由于城乡分隔等原因,转移到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有限,在1986年~2023年的全部转移量约229万人,只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量的缺乏13%。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河南农村非农产业及城镇转移的数量达1842万人左右。而其中1986年~1990年转向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少,年均转移量为o.6万人,但同转向农村非农产业的变化不同的是,转向城镇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有逐年增加的趋势,1991年~1997年的年均转移人数最大为29万人,由于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转移几乎停止,导致1999年~2022年连续发生了倒流。2022年以后,河南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开始平稳上升。 〔三〕现阶段河南农村劳动力回流情况分析 由美国次货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我国出口下降,工厂大批裁员,导致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的失业返乡〔曾纪发,2023〕。2023年12月,河南调查总队在10个劳务输出大县的30个行政村,就外出务工人员回流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42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有如下主要特点: 1,年龄小、学历低人员是回流劳动力的主体。截至2023年9月底,16―20岁年龄段的在外劳动力同比减少14.1%,居各年龄段之首;小学文化程度的在外劳动力同比减少15.2%,在文化程度各组里减少最多,而拥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同比增加32.7%。 2,从事第二产业特别是建筑业的农民务工者回流最多。至2023年9月底,调查的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为1432人,比上年同期减少6%;而从事第三产业的外出劳动力为923人,比上年同期增加8.1%。进一步观察,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劳动力同比减少5.2%;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业劳动力同比增加25%。 3,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和近距离打工者返乡回流的比例大。据对10个劳务输出县30个行政村150个回流返乡的农民工者调查,2023年1-8月,从江苏、浙江和上海三地回乡的有32人,占21%;从北京回乡的有27人,占18%;从XX省回乡的有24人,占16%;从省内县外回流返乡的有31人,占21%。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和北京是吸纳河南农民工最多的地区,也是返乡回流农民工最为集中的地区。 调查还显示,劳务输出依然是未来一个时期河南农村用工的主基调。目前,工资低、劳动强度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