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ocx
下载文档

ID:1300541

大小:21.76KB

页数: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思想政治教育 视域 大学生 心理健康 问题 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赵雨皓 摘 要: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受到来自社会、教育等多层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本文就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从社会、家庭、教育方式及个人开展四个维度进行总结,并就其心理问题成因展开分析。高校思政教育视域下应通过弘扬社会的正能量、实现智商与心商教育的同步等策略的践行和突破,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滋生,进而为高校思政教育的良性开展打下坚实的根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对于大学生心理层面的关注度不够,多是以制度引领、环境熏陶、理论宣讲和实践活动等宏观层面上去展开,而无视了其心理规律和心理状况。这一工作上的“错位〞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不佳,局部隐性的思政教育问题湮灭于丰富的理念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供给中〞。就这一问题的深入分析中可以发现,对受教育客体心理需求和结构上的漠视直接导致其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化缺乏,进而导致理论上的“假性认知〞及行为上的“假性服从〞[1]。其假设未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梦魇。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分析 (一)社会负能量渗透所导致的心理问题 大学教育虽在一定程度上被誉为“象牙塔〞教育,但作为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局部是无法与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开展相割裂的。社会思潮开展的多元化,使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初露端倪,同时在西方文化侵略的背景下,局部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摒弃、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都导致其在思想及心理层面种下了“罪惡〞的种子,这对于大学生未来的开展是极为不利的[2]。同时,大学生的群体性生活因多种因素的滋扰,导致内部环境成为心理问题滋生的温床。如一些经过长达十几年的奋斗而最终走进大学校园的贫困地区的子弟,他们往往有着极高的“自尊心〞,而现实的大学生活中,他们又因贫困、不擅交际、没有专长因而有着较大的“自卑〞感。巨大的心理落差下,其假设未能到达及时的排解和调和,极容易因心理过激而诱发一系列心理问题。“00〞后的大学生群体是伴随着网络而成长的全新一代。网络在为他们带来学习及生活上极大助力的同时,还使其暴露在网络流毒的环境之中,充满于网络的暴力、色情等文化开始悄然地进入到大学生的“网络圈〞,这些具有严重社会负能量的信息载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及道德观念造成了一定的扭曲。 (二)应试教育模式下所导致的心理问题 素质教育的外壳下,应试教育的内核并未全面地剔除。在这一高负荷、高压力的体制下,学生在分数丛林中艰难前行,其学习有着明确的目标,即考上心仪的大学。这一明显具有终极性和功利性的目标,导致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不是将大学视为教育的新起点,而是作为教育的终点站。在这一情况下,学生学习的自律性、主动性、创新性全面下滑,学生挂科等问题较为严重,这成为大学教育当中亟待扭转的现象[3]。一方面,多年的应试教育让很多学生丧失了实践力和创新力,进入大学之后这一问题又被无形当中放大,导致局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挫败感,在问题面前失去了信心、耐心,导致其无所适从、学业平庸。另一方面,从应试教育体系中逃离的大学生在全新而自由的环境当中极易迷失自我,获取知识已然不是他们在大学教育中的第一目标,将大学生活视为一种“成功后的享受〞,开始自甘落后、自我放逐,在大学生活中,打游戏、酗酒、恋爱等,不仅荒废了自己的学业,也使得整个大学教育环境蒙羞。 (三)家庭教育价值错位导致的心理问题 新近的心理学研究中提出了“心商〞这一概念,提高心商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对于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节能力,进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局部教育专家认为:“00〞后的大学生有着在心商层面的显著短板。一是由于在其自身的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未能对这一问题进行重视,关注点的错位导致学校和家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是心理成长。很多老师、家长与他们除学习外没有更多的话题,甚至有些老师和家长将对他们在学习上的关心视为对其成长的最大关心[4]。二是大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十分残酷的蜕变过程,因学业的压力使其在蜕变过程中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力被湮灭,很多时候对自己正常心理需求的抑制也到了一种极为变态的地步。局部学生在高考前经过了类工厂化、军事化的成才过程,承受了这个年龄段不该承受之重,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家长的疏远,也使得他们将心事锁在心头而不与外人交流。心商发育的不完全使得高智商的生活并未给学生带来高品质的生活,也会让其在面对问题时更加迷茫、无助。 (四)自我开展不均衡所导致的心理问题 进入大学校园之后,很多学生被丰富的生活所触动,开始迸发出不同的思想、选择不同的开展路径。大学生因缺乏必要的经验和有效的指引,导致其在大学生活中的所得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自我所求与自我所得不同,自我所得与他人所得迥异,这在很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心理产生波澜而诱发心理问题。大学生活中“朋友的无情背叛、恋人另有所爱、竞选未能如愿〞等都可能在较大程度上带给大学生一定的心理冲击,导致其产生失望、沮丧、愤怒、悲伤等不良情绪,假设未能很好地控制,极易导致自身堕落在自我所造的泥潭之中[5]。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弘扬社会的正能量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其健康的成长事关国家的兴盛。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开展的背景下,我们的思想发生着剧烈的嬗变。社会生活中有着其负面因素的一面,更有着其正能量的一面。爱国、爱党、为国、为民的楷模在中国历史开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不曾缺席。大学生首先应积极弘扬社会的正能量,以“正能量〞去荡涤校园生活中的流毒。其次,大学生应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的正能量,实现正能量对自我的再教育。最后,大学生应实现对这些正能量的提纯和升华,做正能量的创造者,并以坚韧的意志、良好的品格去感染身边的人。 (二)深化思政教育改革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固有的思想教育体系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课堂不再是高等院校学子获取知识和思想的唯一途径,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对高校学子而言,机遇要大于挑战、知识要多于糟粕。高校思想信息教育的改革,可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对学生进行“微观化〞教育上的迎合,也使得思政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得到较好的延展。同时,思想教育的信息化改革将促成信息化教育改革潮流与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结合,实现了知识、技能与情感的统一[6]。 (三)实现智商与心商教育的同步 心商可视为在智商、情商之外大学生实现对世界的认知和自我改变的重要支点。对于心商而言,其同样也会经历先天的保有和后天的强化两个层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逐步地实现对大学生心商教育的渗透,让良好的心商水平成为其抵御和调节心理问题的重要防线。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对于大学生逆向思维的生活技巧及自我心理保健知识培养和普及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应依托高校当前成熟的心理救助体系和思想教育体系,实现对心商知识的多渠道宣传和培养。 (四)促成大学生自身的均衡开展 当前,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始适当地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此同时,高校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心理辅导和救助体系,倡导学生健康生活,进行积极、奋进的全面教育,打造和谐、团结的气氛,有效缓解了大学生群体性的心理问题。在对大学生个体心理问题的解决中,应首先帮助其树立对自我全面且正確的认识;其次帮助其能够客观地去评价自己,进而找到自身开展中的问题与瓶颈,在此根底之上,帮助其树立适当的目标,使其能够有策略、有方法、有步骤地不断地提升自己。 三、结语 大学生思想上的改变往往具有很大“隐匿性〞,其思想政治课学业成绩的合格并不意味着其思想上的成熟和过硬。与此同时,在多元因素的隐性刺激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进入一个高发期。大学生群体中弥漫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导致局部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地意识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教育的必要性,从工作的内涵化开展、教育对象的契合性趋势及大学生心理的微观化关注等层面,重新审视和认知这一问题,要把心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良性开展的先决条件来抓好、抓实,并抓出成绩、抓出水平。 参考文献: [1]邓嘉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探究——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学校卫生,2022,40(12):1921. [2]欧阳.基于协同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19(4):190-191. [3]刘倩.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J].山西青年,2022(8):135. [4]王雪.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思考研究[J].人文之友,2022(2):129. [5]熊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路径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39(3):102-104. [6]付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评当代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领导科学,2022(4):12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